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宜兴煤业2~#与2_下~#近距离煤层开采地质条件基础上,对上位2~#煤层开采后遗留煤柱集中应力影响下,2_下~#煤层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进行了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内错4~6m布置较为合理。2_下~#煤层1201-2工作面上下平巷的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内错5m布置时,顶底板移近量182mm,两帮移近量147mm,巷道未出现强烈的矿压显现,围岩变形量较小,支护效果较好。综合考虑安全性及回采率等因素,宜兴煤业2_下~#煤层工作面回采巷道内错4~6m布置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宁煤矿3~#煤层赋存条件及工作面原有巷道布置特点,分析了回采巷道顶板大面积下沉原因,结合错层位巷道布置的特点,提出调整巷道布置位置解决巷道维护困难的思路,并对工作面巷道布置方案进行了优化,最后对确定的优化方案进行了工作面设计,经计算验证该方案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为错层位采煤法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厚煤层下分层回采巷道面临压力大、维护难的问题,选取海鸿煤矿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煤矿5~#煤层下分层52102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方式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厚煤层下分层回采巷道3种常见的布置方式(垂直式、内错式、外错式),结合这3种巷道布置方式下围岩力学响应的数值模拟结果,确定52102工作面回采巷道最优布置方式为内错式,并基于此构建顶板力学简化模型,推导出巷道受力、弯矩数学表达式。分析了巷道围岩稳定性,并开展现场实测试验,结果表明:52102工作面回采巷道采用内错式布置效果良好,巷道围岩不均匀应力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在内错距为9 m时巷道围岩变形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研究结果对于厚煤层下分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中兴煤矿2~#_(下)煤层回采巷道位置的确定为背景,通过理论计算,确定2~#煤层3211工作面开采引起的超前支承压力对底板破坏深度最大为15.71 m,2~#_(下)煤层回采巷道采用内错式布置,内错距为15 m。试验检测结果表明,2~#_(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合理,巷道变形量较小,完全满足巷道稳定控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某煤矿极近距离煤层上煤层回采后下煤层回采巷道内错式布置的合理错距,通过理论计算确定该矿下煤层回采巷道内错式布置的合理错距为大于6.31m;运用数值计算分析上煤层回采后下煤层顶板应力分布规律及下煤层回采巷道内错布置在不同位置时巷道的受力情况。确定了该矿下煤层回采巷道内错式布置的合理错距为大于等于6m。  相似文献   

6.
贺西矿4号煤层回采巷道目前采用内错式布置方式,错距根据经验取为4.0m,但实际生产中,部分区段巷道围岩变形严重,造成巨大安全隐患。本文利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计算上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确定4号煤层回采巷道仍采用内错式布置,对巷道错距进行优化,认为要保证下煤层巷道围岩稳定,需错距8.0m,采用此优化方案后,效果良好,对相似条件下的工作面巷道布置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杜儿坪矿9号极近距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位置,根据69301工作面的实际条件,利用弹塑性理论和滑移线场理论,计算上部煤层开采后的底板破坏深度为30.28~32m,远大于层间岩层厚度;为保障回采巷道稳定,并考虑矿井经济效益,确定工作面正巷采用内错式布置,副巷采用外错式布置,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和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确定巷道合理错距,为相似条件下工作巷道布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某矿近距离采空区下5~#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运用FLAC~(3D)模拟上层煤回采后采空区与煤柱应力分布,回采巷道不同布置方式产生的塑性区。结果表明:(1)3~#煤回采后采空区形成泄压区,煤柱内部及下方应力集中,5~#煤层巷道顶板所受垂直应力与巷道至煤柱距离成反比。(2)巷道外错破坏严重,內错煤柱留设大,重叠布置时顶部出现范围塑性区,采取支护优化可控,从其经济角度考虑巷道采取重叠布置。  相似文献   

9.
针对近距离煤层群上下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考察等方法,研究分析了某矿2~#煤层开采后遗留区段煤柱应力分布特征及对下邻近层4~#煤层的影响规律。通过建立力学模型、理论计算得出2~#煤层遗留煤柱对下邻近层4~#煤层的影响范围为23 m。进一步由数值模拟分析煤层应力变化、应力集中程度以及煤壁超前应力分布规律,确定下邻近层4~#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错距为35 m。现场考察表明,错距为35 m布置巷道支护效果较好,未出现强烈的矿压显现,为近距离煤层群上下煤层协同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某煤矿3和4号近距离煤层同采时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结合煤层地质条件,采用理论分析确定下煤层巷道采用外错式布置方式,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确定下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外错距离为20 m,通过现场对4号煤层3409工作面材料巷顶底板及两帮变形进行观测分析,巷道在距工作面60 m以内顶板最大位移为150 mm,两帮最大位移为120 mm,超前工作面60 m以外,巷道变形量趋于稳定,结果表明,2层煤同时开采,工作面巷道外错20 m,在加固条件及合理的锚杆锚网支护作用下,巷道稳定性良好,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能够满足工作面正常推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申南凹煤矿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与支护难题,采用理论分析得出:回采巷道应以内错式的布置方式为主,错距在4.88m以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围岩应力变化规律,塑性破坏情况以及围岩变形情况,得出回采巷道的错距为7m,并根据模拟结果提出支护设计方案,为煤矿其他类似地质条件工作面巷道布置及支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煤炭技术》2019,(12):31-34
浅埋煤层群下位煤层巷道布置受上位煤层开采影响较大。通过FLAC3D数值计算分别对下位煤层工作面巷道外错式、重叠式和内错式布置的破坏特征、应力和变形规律进行分析,得出了内错式布置巷道时的顶板应力变化、变形量和破坏范围相对较小,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宜采用内错式布置。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申南凹煤矿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与支护难题,采用理论分析得出:回采巷道应以内错式的布置方式为主,错距在4.88m以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围岩应力变化规律,塑性破坏情况以及围岩变形情况,得出回采巷道的错距为7 m,并根据模拟结果提出支护设计方案,为煤矿其他类似地质条件工作面巷道布置及支护提供借鉴~([1-3])。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下分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问题,以某矿近距离煤层工作面为背景,在现场监测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岩土工程计算软件UDEC对不同内错距情况下下分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得出了不同内错距下的下分层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并确定了10#煤回采巷道合理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下分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问题,以某矿近距离煤层工作面为背景,在现场监测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岩土工程计算软件UDEC对不同内错距情况下下分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得出了不同内错距下的下分层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并确定了10#煤回采巷道合理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6.
西铭矿南六采区8~#、9~#煤层距离近,9~#煤层开采时易受上部8~#煤层开采的影响,增加了巷道布置以及支护难度。采用理论分析、计算以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布置的因素有上部煤层的保护煤柱以及上部煤层开采后底板的破坏情况。为避开上部8~#煤层残留煤柱的影响,由理论计算可得8~#与9~#煤层回采巷道的内错距离不小于8 m;通过数值模拟可得当内错距离大于10 m时,残留煤柱对下部煤层的影响最小。现场观测围岩变形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正确。  相似文献   

17.
对四台矿近距离煤层下工作面巷道布置与支护进行了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近距离煤层底板巷道布置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上、下煤层回采巷道内错距大于4 m时巷道的变形量较小。并在下煤层首采工作面得到了成功应用,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为矿区类似条件下的矿区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四台矿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及支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铁军 《现代矿业》2011,27(11):103-104,133
对四台矿近距离煤层下工作面巷道布置与支护进行了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近距离煤层底板巷道布置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上、下煤层回采巷道内错距大于4 m时巷道的变形量较小。并在下煤层首采工作面得到了成功应用,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为矿区类似条件下的矿区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方案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针对木瓜煤矿近距离煤层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回采工作面巷道布置的技术难题,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采用UDEC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上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及遗留煤柱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确定了下煤层工作面合理内错距离,优化了近距离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案,解决了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矿井接替紧张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以贺西煤矿近距离煤层3号和4号煤层工作实际条件为背景,通过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的方法对近距离煤层同采条件下回采巷道的合理错距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贺西煤矿的实际条件回采巷道应外错布置9 m,才能保证在工作面回采中巷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现场实测也进一步验证了在巷道外错布置9 m的条件下,2410工作面的顶板下沉量最大为156 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142 mm,说明回采巷道围岩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研究结果也为其他类似条件下的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