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食品工业科技》2003,(08):47-48
对浑浊型番茄饮料在加工贮藏过程中易出现的分层及色泽变暗的不稳定现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0.1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0.4%海藻酸丙二醇酯及0.2%的黄原胶组成的复合稳定剂稳定效果较好;而0.6%的茶多酚对番茄饮料中的番茄红素等色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浑浊型番茄饮料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浑浊型番茄钦料在加工贮藏过程中易出现的分层及色泽变暗的不稳定现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0.1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0.4%海藻酸丙二酵由及0.2%的黄原胶组成的复合稳定剂稳定效果较好,而0.6%的茶多酚对番茄钦料中的番茄红素等色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浑浊型番茄饮料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主要对番茄饮料在加工贮藏过程中易出现分层、色泽变淡等稳定性降低的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稳定剂的稳定效果是:琼脂>黄原胶>CMC-Na。单一稳定剂的口感效果是:琼脂>CMC-Na>黄原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质量比为0.05%的黄原胶、0.1%的琼脂的复配增稠剂饮料的稳定性最好。番茄红素对热有较好的稳定性,在100℃以下加热损失率不大;对光不稳定,在强烈的日光直射下,1h后残存率就降到36.7%;茶多酚对番茄红素保护效果浓度在0.06%时的效果最好,VC浓度为0.08%时保护效果最佳。由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番茄原汁、白砂糖、复合增稠剂、柠檬酸、VC和茶多酚的含量分别30%、8%、0.15%、0.20%、0.013%和0.02%。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番茄饮料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番茄为原料进行饮料的加工,针对提高番茄出汁率、饮料稳定性、饮料色泽的保持工艺研究实验,结果发现,对番茄预热后,再加果胶酶处理、加压过滤工艺可使番茄的出汁率达到81.5%,提高了番茄的利用率;番茄饮料中添加2‰,质量比5:2:3的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琼脂复配增稠剂可使饮料在常温保存三个月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实验研制出营养丰富、色泽鲜艳、风味自然、功能性强的番茄饮料。  相似文献   

5.
风味番茄饮料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番茄为原料,针对提高番茄出汁率、饮料稳定性、饮料风味的保持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番茄热破碎,经0.8‰果胶酶处理可提高出汁率(74.5%)。通过正交试验获得番茄饮料最佳配方为CMC—Na0.05%,琼脂0.05%,黄原胶0.03%,白砂糖4.0%,蜂蜜2.0%,柠檬酸0.5%,番茄果浆90%。  相似文献   

6.
7.
浑浊型藕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藕为原料,对浑浊型莲藕汁饮料技术进行研究,采用多种方法提高浑浊型藕饮料的稳定性,防止沉淀,确定了浑浊型藕饮料的工艺条件和产品配方。获得了富含藕淀粉的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具有保健作用,藕风味突出,口感爽滑的浑浊型藕饮料。  相似文献   

8.
9.
以含水率为指标,确定银耳的适宜复水条件;以熬煮液中总糖、还原糖和多糖的含量考查熬煮时间对其影响,并结合DPPH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分析不同熬煮时间下产品的抗氧化稳定性;以黏度值和悬浮稳定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均匀试验选择适宜稳定剂及复配方案。结果表明:50℃复水15min,银耳含水率可达92.91%;熬煮时间为5h熬煮液中多糖含量最高,达1 741.00g/L,且DPPH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也最强,分别为17.84%和12.38%;瓜尔胶、CMC、阿拉伯胶最适复配添加量分别为0.10%,0.05%,0.05%时,饮料黏度值为23.4 mPa·s,悬浮稳定性为94.69%,加权稳定性为91.72%。该工艺下得到的银耳饮料均一稳定,并保留较高的抗氧化活性,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番茄饮料中番茄红素的检测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番茄饮料中番茄红素的提取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市售5种番茄饮料,确定了番茄饮料中番茄红素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为最佳提取方法,回收率91%;分别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了比对。试验还对番茄饮料中的番茄红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番茄饮料中的番茄红素在常温和冷藏条件下比较稳定,而番茄红素溶液在紫外光照下易损失。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苹果-刺梨混合果汁饮料生产工艺中的均质条件和稳定剂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果汁含量20%,甜味剂含量12 g/100 mL,酸味剂含量0.5 g/100 mL时,添加0.05%果胶,0.05%CMC,0.15%黄原胶构成的复合稳定剂可以达到较理想的稳定效果.同时在均质压力25 MPa,均质温度60℃的条件下进行1次均质,90℃的水浴中杀菌10 min,得到的混合汁饮料具有苹果和刺梨独特的风味和色泽,饮料质地均匀,口感爽滑.  相似文献   

12.
将不同浓度交联剂(6%,8%,10%,12%,14%)制备得到的交联马铃薯淀粉(Cross-linked potato starch,CLPS)应用于甘薯浊汁饮料中,测定浊汁饮料的浑浊度、流变特性、稳定性、Zeta电位和离心沉淀率。结果显示,随着交联程度的增加,浊汁饮料的浑浊度上升,但30d内浑浊度的变化程度降低,饮料体系的假塑性、黏度、黏弹性、凝胶强度与Zeta电位绝对值随着交联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交联剂浓度为12%时取得最大值;交联淀粉能够抑制浊汁饮料底部出现沉淀,但对浊汁饮料顶部析水的控制有限,稳定性动力学指数与离心沉淀率随着交联程度的提高而下降,表明交联淀粉能够提高甘薯浊汁饮料体系的稳定性。综合结果表明,交联淀粉使甘薯浊汁饮料的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12%CLPS可作为稳定剂应用于淀粉质浊汁饮料中。  相似文献   

13.
陈思奇 《饮料工业》2011,14(6):17-19
研究了新型保健雪莲果膳食纤维饮料的稳定性。对影响雪莲果饮料品质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生产膳食纤维饮料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4.
树莓饮料及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验确定了树莓饮料的生产工艺及配方,探讨了pH对饮料色泽和稳定性的影响,并对稳定剂和抗氧化剂进行了筛选。   相似文献   

15.
对纤维饮料的稳定性进行了探讨,考察了影响纤维饮料稳定性的因素。实验发现纤维添加量、纤维粒度、纤维种类和稳定剂是影响纤维饮料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膳食纤维添加量宜控制在6%以下,纤维粒度控制在140目以上,由水溶性纤维制成的饮料稳定性要比由水不溶性制成的高;最佳复配稳定剂的添加量为CMC-Na0.15%、黄原胶0.15%、海藻酸钠0.1%。  相似文献   

16.
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不同种类稳定剂和均质条件对荞麦乳饮料悬浮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100mL荞麦乳饮料中添加0.2g的稳定剂RB与0.1g的稳定剂XE,生产中均质2次,均质温度65℃,得到的荞麦乳产品在0℃~4℃、常温和37℃恒温下存放90d内均无明显析水、分层或沉淀现象,状态均匀,保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11种不同稳定剂和乳化剂对大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从中筛选出4种效果较好的稳定剂和乳化剂进行正交试验,以期提高大米饮料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添加0.60%果胶、0.165%黄原胶和0.60%单甘酯时,大米饮料的稳定性最好,沉淀率仅为0.87%,常温下放置3周没有出现分层现象。此外,黄原胶对大米饮料的稳定性已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果胶为显著水平(P0.05);乳化剂单甘酯和司盘40均为不显著(P0.05),但单甘酯对大米饮料的稳定性影响远大于司盘40。  相似文献   

18.
菠萝酸奶饮料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菠萝酸奶饮料的生产工艺,并从稳定剂、乳化剂、 糖酸比以及工艺条件等方面对菠萝酸奶饮料的稳定性进 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稳定条件为稳定剂0.4%,乳化剂 0.1%,蔗糖8%,菠萝汁10%,混合有机酸0.06%,采用二次 均质,65℃杀菌30min,产品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以甜玉米饮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离心沉淀率来确定稳定性的好坏。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稳定剂对甜玉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确定单因素的最优范围,并且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来分析优化工艺条件,以不同稳定剂组合用量为因素,以离心沉淀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回归实验分析。在影响离心沉淀率因素的相关显著性为瓜尔豆胶CMC结冷胶,并优化出胶体组合。结果表明,当CMC 0.61g/L,瓜尔豆胶0.30g/L,结冷胶0.20g/L时,甜玉米饮料的离心沉淀率最小,为0.6050%,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稳定剂、均质工艺对大麦苗饮料稳定性的影响。以TSI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复配稳定剂的最佳配方;研究了固定温度下均质次数和均质压力对大麦苗饮料稳定性指数、粒径、Zeta电位、黏度的影响。优化配方为:复配稳定剂为魔芋胶0.11%、黄原胶0.04%、CMC 0.20%、结冷胶0.06%、MCC 0.10%,在65℃、30MPa条件下均质1次,所得样品TSI为0.4、黏度为37.22cP,产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