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叙永地处滇黔要道,为川盐运销贵州的必经之路。清雍正年间,川盐立岸,叙永设永岸,由陕西、山西盐商集资修建的晚清古建筑春秋祠是永岸盐运行业的历史见证,是研究永岸盐运业的活标本,本文试图挖掘出春秋祠与永岸盐业之间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王三畏堂是晚清民国时期川南最有名的盐业家族之一,其发源于明代,兴起于晚清,衰微于民国时期。王三畏堂的兴亡过程是近代自贡地方史、盐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其兴起和发展与晚清农民起义、政治现实等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其衰落除了自身内部原因外,与民国时期的军阀、财团、新的政商关系的产生,以及传统民营方式与现代化的冲突都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叙永豆汤面     
冷润生 《饮食科学》2010,(11):35-35
只要到过川南叙永,吃过叙永“豆汤面”的朋友,都会对叙永豆汤面赞口不绝。 叙永是一座川南小城,在城中就可以聆听河流奔腾。自古以来叙永商贾云集,文人会聚。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行走在叙永县城的大街小巷,随处都会闻到豆汤面的香味,那香味仿佛承载了主人的热情,不时地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4.
荤豆花     
李春文 《美食》2011,(4):72-72
江门荤豆花曾经享誉川南的。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在叙永县江门镇境内沿321国道长约15公里的公路两旁,就有110余家江门荤豆花餐馆,停靠在餐馆前的车辆成群结队,每逢江门赶场天,街道拥挤、堵车更是司空见惯,江门荤豆花对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叙永豆汤面     
豆汤面的历史传承 叙永豆汤面始于清朝,创始人叫范昆云(又名范洪兴,1868-1943年). 清末民初时,教书先生雷正生与罗管案、雷炳合伙开店,他们在原县府门前的空坝前,开了一家豆汤面馆.他们推出的豆汤面,其实是在范昆云的制法基础上,再增加了猪大肠、猪肺、猪心、猪黄喉等辅料,因此风味显得更加独特. 1925年,范昆云把豆汤面的制作技术传给儿子范绍苓(又名范春,1908-1975年).范绍苓于1927年在叙永县砖城街(现南大街春秋祠对门)自立门户,开了一家前店后宅的豆汤面馆.由于他制作的豆汤面做工讲究、配料齐全、价廉物美,所以生意一直都很红火.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叙永城南大街又相继有王奥舟、温三娘、许启运、沈翰庸等人挂牌开豆汤面馆,而在府前街,李华芝也开了一家豆汤面馆.1958年公私合营后,城里所有的豆汤面馆都被集中到南大街利群餐厅的杨武坊小食店.  相似文献   

6.
在六朝古都南京的中山路上,闹中取静地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江南风格大宅院,这座大院的主人是晚清著名文人甘熙,现已改作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中,除了展示中国传统节日风俗文化外,还有一个接一个的很多个小工作室,在这些工作室中,有江苏省各种传统工艺技艺的现场展示,如缂丝、绒花、剪纸、木雕、书法、云  相似文献   

7.
川南盛产黄豆,农家平日里来客,豆花便成为上好的待客连肴。川南多山,故交通极为不便。许多山区百姓上街赶场都得翻山越岭、起早贪黑地走几十里的崎岖山路,交换农副土特产品极为不便,加之山区小镇人口不多,除了三天一“场”之外,平日里街上也没啥可买可卖的。山区人家来客大多就只能自己动手制作豆花招待客入了。川南豆花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叙永县江门镇之“荤豆花”最为有名。相传,这“荤豆花”最早还是一老妇无意中所创。一次她用家里泡了两三年的泡青菜煮汤,汤都快做好了,这时忽地想起还有中午吃剩的几片由和一碗豆花,便…  相似文献   

8.
川南盐业百余年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经济价值观为视角,分析了川南盐业资本家经济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川南盐业兴衰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和田白玉的产地特征及肉眼识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有8 000年的玉文化.晚清之前,玉主要指新疆和田玉,晚清之后,其被翡翠取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消费者受返璞归真的消费心理影响,在国内、外逐渐形成了一股和田玉消费热,其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知名度越来越高,价格也随之节节攀升.但和田玉产量不断减少,优质资源近于枯竭,因此,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玉石资源.产于世界各地的软玉逐渐汇集到中国玉器市场,并在新疆、河南、上海、苏州、扬州、揭阳等地形成了集散地.  相似文献   

10.
晚清至民国时期,在闽东北地区出现了大量以金漆木雕和金漆画装饰的家具,以画面线条绵细、构图特征明晰、配饰雕工流畅、造型独特来彰显地域特征。本文以闽东北金漆储物类家具为研究对象,深入探析其形制特征、构图规律、设计手法与其文化内涵等,解读闽东北储物类家具的艺术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多元文化、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对闽东北金漆家具的影响,阐释其蕴含的造物思想与地域文化,为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家具装饰研究提供样本。  相似文献   

11.
傅建伟 《中国酒》2014,(4):78-82
醉者,迷也;镜花,空也。一部鸿鸿大著,因酒而成,一个落泊文人,因苦难而炼就。凡此种种,其如经年陈酿,芳香必扑鼻,传世必久远,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回望历史,昔春秋之孔仲尼,西汉之司马迁,晚清之曹雪芹等辈,皆是也。  相似文献   

12.
傅建伟 《中国酒》2013,(11):76-80
醉者,迷也;镜花,空也。一部鸿鸿大著,因酒而成,一个落泊文人,因苦难而炼就。凡此种种。其如经年陈酿。芳香必扑鼻,传世必久远,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回望历史,昔春秋之孔仲尼,西汉之司马迁,晚清之曹雪芹等辈。皆是也。  相似文献   

13.
葵候祠     
一水盈盈盛不支,漫披竹简搜奇字,鱼网至今崇制作,城:勃遗迹依然在,波光簇拥蔡侯祠。为煮麻头运巧恩。鸿才从此仰师资.奕世扰傅众口碑。葵候祠@宋世照!清 ~~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2期发表中国出版研究所刘兰肖的章将这段时期的研究成果概述为以下三类: 其一,晚清出版史方面,张雪峰的《晚清时期传教士在福建的出版活动》(《出版史料))2005年第1期)论述了晚清时期传教士在福建的图书与报刊出版活动及其性质流变与社会影响。章特别汇集了传教士在福州、厦门出版的中图书目录,颇具史料价值。张雪峰的《试论晚清新式教科书的出版及其影响》(《图书与情报》2005年第2期)将晚清教科书出版活动前后分为教会教科书和国人自编教科书两个阶段,并认为,前开启了教科书出版的近代化进程,后使这一进程趋于完善。这些研究成果,或见史料发掘之功力,或有梳理源流之意义,反映了晚清出版史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木雕工艺发展历史入手,逐一解析了中国木雕主要流派的造型特点、雕刻技艺、雕刻题材,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阐述了江西余江宗教造像工艺木雕的形成与发展,并揭示了其深层次的特征及内涵.  相似文献   

16.
洪溪 《造纸信息》2007,(12):29-29
10月16日,金光APP泸州事业区与四川叙永县国土资源局签定江门竹浆项目土地使用权协议,标志着APP在四川的第二大竹浆项目开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据了解,金光APP江门竹浆项目早在2005年11月就与叙永县达成意向,项目工程占地面积58.9hm2  相似文献   

17.
《纸和造纸》2012,(7):81
本刊讯2012年6月26日,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副主任张棉旺带队莅临四川省叙永县,现场踏勘江门20万t.a-1漂白竹浆纸一体化项目。踏勘组一行深入叙永县江门镇、天池镇、向林乡实地检查了项目选址和竹基地分布情况,并给予了:"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项目设计科学,前期准备充分,进展速度较快,资源培育丰富,群众积极参与,助农增收明显"的高度评价。最后,踏勘组明确表态:将抓紧时间完善项目审批手续,确保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泸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相似文献   

18.
东阳木雕艺术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十余年的非遗保护实践过程中,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成果,特别是在静态保护与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中成绩斐然.但东阳木雕艺术在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方面还存在着一定不足.基于此,在分析了东阳木雕艺术保护成果、数字化保护可行性、制...  相似文献   

19.
风雨十三行     
莫名大火 1840年,是近代中国劫难的起点.相对于隆隆的炮火,珠江边上一个繁华商埠的消失可能会显得微不足道.然而它就像一个象征式的符号,预演了晚清帝国大厦的崩塌.  相似文献   

20.
宗明明  王永志  万千 《家具》2014,(3):69-75
闽南建筑木雕与浙江木雕、广东木雕一道,被称为中国三大木雕。时至今日,世代传承下来的福建木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庙宇木雕,在晋江东石等地被广泛传承,其中尤以潘山庙宇木雕为盛。传统木雕技艺一般采取口传身授或祖传秘授的方式来逐代传承,随着老一代木雕手艺人的身老故去,很多传统绝技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一些珍贵的传统技艺已处于濒危状态。为了传承和保护闽南古建筑木雕这一传统技艺,应以佛教用品与生活居住文化产品研究为切入点,利用地方珍贵资源传承与可持续设计研究来丰富和完善人们的现代生活,使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闽南古建筑之中的不朽经典——潘山庙宇木雕艺术,得以发扬光大。本文在研究闽南木雕与闽南古建筑的基础上,从制作过程、工艺特点、传承意义等对闽南潘山庙宇木雕做了较为详尽的阐释,特别指出其在传承过程中凸显的传承模式局限、从业者年龄老龄化、缺乏产业意识等问题,最后通过对晋江市艺达木雕美术有限公司的个案分析,提出以申遗为契机、创建文化产业基地、完善理论研究等有助于潘山庙宇木雕技艺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