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我国低产油井普遍产量低、泵效低,油井抽油生产时泵充不满的问题,开采现场常采用间抽的方式以提高泵效;然而当前间抽制度的研究普遍以冲次和间抽周期为优化变量,很少有将间抽周期、冲次和柱塞运动速度三者相结合的研究。以提高泵效为生产要求,提出了间抽井柱塞运动速度优化模型,模型根据抽油机井的开采利润和最大系统效率确定合理动液面区间,用傅里叶级数构造柱塞运动速度函数,利用遗传退火算法优化傅里叶系数及频率来达到改变冲次和柱塞速度的目的。研究及试验结果表明,在此方案下,低产油井的工作时间缩短,泵效增幅明显,油井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研究结论可为低产油井的柔性控制策略提供较好的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间抽井的特点决定了在不影响累积产液量的情况下,存在着一个维持泵效相对较高、产液量相对较高的泵抽时间段,即开井时间;同理,也存在着一个给予油井动液面恢复相对较快时间段,即关井时间.最终的目的是给予油井一个液面快速恢复时间,确保在开井时间段内,油井产液量较高,降低低效泵抽时间,从而提高泵效及单井效益水平.七个泉油田有26口低产井(产液量<5 m<'3>/d)实行了间抽,理论计算和实际应用均表明:间抽制度降低了油田原油生产的电能消耗和原油生产成本,年节约电费135.21万元.  相似文献   

3.
为克服低产低效井供液不足的状况,须运用合理的间开方式,确定最佳开关井时间,实行间歇采油方式,并针对不同油井的沉没度和产液量进行间开制度的优化,以提高泵效,实现效益最大化。本文通过监测低产低效井动液面的变化情况,总结其变化规律,并结合产液量进行低效井启停井时间分析和间开制度的优化,最终确定出合理的间开制度。  相似文献   

4.
正华北油田采油三厂现已进入油田开发后期,低产低效井较多,平均泵效只有12.1%。针对部分低产低效油井供液不足,下泵深,地面设备调参受限的油井,应用高效能极低速控制器,可以实现电机低冲次运转,提高抽油泵的充满系数和油井产量,较好地解决了低产井开采问题。目前,应用的17口油井,平均泵效提升12.5%,节电量达到20%左右,实现了油井的供排协调、  相似文献   

5.
彩南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60%)阶段,低产低能井已占正常开井数的1/3。这些井造成深井泵常出现空抽,加剧了杆、泵等机具干磨而频繁修井。对低产低能井进行空抽、间抽控制,并不断探索合理的POC控制点和停机时间,不仅可较大幅度地减少修井作业量,节约能耗,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量。  相似文献   

6.
实施低产、低效井间抽工作制度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掘机采井节能降耗的管理潜能,追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对泵效小于25%、含水大于90%及日产液小于10t的井,采取适合本井的间抽方式,在日产液、日产油少降或不降的情况下,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对于拟稳定期的产量计量方法尚需要完善,试验情况显示,间抽井开井后初期产液量较高,之后逐渐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再稳定下来,稳定后的产液量与间抽前的产液量基本一致.间抽开井后含水不稳定,初期含水略高,后期含水下降.  相似文献   

7.
低产井间歇抽油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雷群  赵卫国 《钻采工艺》2001,24(2):20-21
本文根据安塞油田在开发过程,部分井表现出的低渗、低压、低产、低效与间歇出油的特征,推荐出低产油井间歇抽油的关井时间、开井时间及产量公式,并通过现场实践认识到,合理优化间开制度后,单井产量不会有较大程度的降低,且可提高低产井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七个泉油田是采油三厂的主力油田,2004年统计结果表明:该油田的产液量占全厂年产液量的62.8%,产油量占全厂年产油量的60%。受油藏条件和地质条件的限制,该油田自1996年全面开发以来,一直存在着“压力低、温度低、单井产量低、原油含蜡高、单井生产能耗高”的特点,如何降低该油田的生产成本、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益,这是采油三厂面临的最现实问题。对低产井实行间抽即是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低产低效油井的有效开发反映了油田开发的高质量,是油田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抓手。低产低效油井的合理开发关键在间开制度的确定上,通过间开技术研究,结合功图计产及计算动液面结果,提出了一种3次开关井确定低产低效井的间开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油井间开制度的智能确定,现场实践表明:通过该方法确定间开制度确实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同时该方法也为该类型井的智能间开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一、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系列探索出了"主攻低产井、猫准堵塞井、调剖注水井、治理高含水井"的低渗透油田提高单井产量技术思路。在常规酸化、压裂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采油三厂特色的注水井深部调剖、油水井综合解堵、注水井降压增注、分层注水、水平井开发、混合水压裂等一系列稳产增产技术,为采油三厂低滲透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井筒举升技术系列围绕提高系统效率和降低单井检泵井次两个目标,结合采油三厂油田区块  相似文献   

11.
对于低产井的概念人们在认识上容易产生一种误解,总认为油井产油量低就是低产井,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对于地面集输系统而言不够确切。为了统一认识假定,低产井是指单井产出物(油、气、水)总量相对集输管线来说,生产集输比较困难的油井。低产井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①地下因素,由于地层压力不断下降,油井供油液面能满足抽油机泵的需求而形成的低产井或间抽井;  相似文献   

12.
<正>一、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系列探索出了"主攻低产井、瞄准堵塞井、调剖注水井、治理高含水井"的低渗透油田提高单井产量技术思路。在常规酸化、压裂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采油三厂特色的注水井深部调剖、油水井综合解堵、注水井降压增注、分层注水、水平井开发、混合水压裂等一系列稳产增产技术,为采油三厂低渗透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井筒举升技术系列围绕提高系统效率和降低单井检泵井次两个目标,结合采油三厂油田区块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解决喇嘛甸油田过渡带低产抽油机井供液能力不足、电能消耗高的问题,对低产液井的间抽方法进行了探索,通过对油井产量、流压关井恢复情况进行测试,确定了间抽井的合理生产制度,分析了间抽对油井产量与能耗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针对过渡带地区油藏供液能力差的低产能井,实施合理的间抽管理制度,不影响油井产量,同时节电率可达到36.3%,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一、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系列探索出了"主攻低产井、瞄准堵塞井、调剖注水井、治理高含水井"的低渗透油田提高单井产量技术思路。在常规酸化、压裂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采油三厂特色的注水井深部调剖、油水井综合解堵、注水井降压增注、分层注水、水平井开发、混合水压裂等一系列稳产增产技术,为采油三厂低渗透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井筒举升技术系列围绕提高系统效率和降低单井检泵井次两个目  相似文献   

15.
用测试分析方法了解油田有杆泵抽油井系统效率的真实水平。研制宏观控制图,以便了解油井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低效井,并采取相应措施。经过2年的应用实践,跃进油田油井系统效率由10.1%提高到18.0%。  相似文献   

16.
抽油机低效间抽井产液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田薄差层的投入开发以及油井采取堵水等控水措施,一些井出现间歇出油、供液不足的低效井现象,这部分井采取全天开采势必造成能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井下抽油泵的使用寿命。采取间抽是改善这种井泵抽状况和降低油田能耗的有效措施。本文根据低效井的特点,运用井筒内物质平衡原理和油井流入动态规律,定性分析了低效井间抽时油层出液和井口产液变化规律,为不同类型井间抽制度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凝低能油井测液面恢复间开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能低产油井由于地层能量差、产量低、泵效低,在连续生产的情况下带来电量消耗大,油管杆磨损严重等问题,使得电费高、作业费用高,投入产出比低,影响了开发效益。文章针对河南东庄杨坡油田油井高凝低能的特点,采用测液面恢复实现间开技术,能够较好地确定油井的供液能力,从而根据井下供液能力确定油井的开抽、停抽时段,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技术也适合其他能量差、液量低的油井。在低产低能井的应用上,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提高机抽井系统效率的重要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不少油田存在的机抽系统配置不尽合理、系统效率低、能量损耗大、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在机抽井系统效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应用和研制提高机抽井系统效率的综合设计计算软件,优选或研制机抽配套设备,以及加强机抽井的日常管理的措施,全面提高机抽井系统效率。结果表明,通过这几方面的研究工作可显著提高机抽井的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19.
G271区受低孔低渗条件及油田开发规律的制约,单井日产液普遍较低,经常出现油井供液不足的情况,油藏吨油成本较高。结合超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对低产低效井实施间开生产,选择适合的生产制度并持续跟踪优化,从而达到提高泵效、减缓管杆偏磨、降低吨油成本的目标,在保证产进液量平稳运行前提下实现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20.
<正>一、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系列探索出了"主攻低产井、瞄准堵塞井、调剖注水井、治理高含水井"的低渗透油田提高单井产量技术思路。在常规酸化、压裂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采油三厂特色的注水井深部调剖、油水井综合解堵、注水井降压增注、分层注水、水平井开发、混合水压裂等一系列稳产增产技术,为采油三厂低渗透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