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泸州老窖生产的国窖曲(优质次高温曲)、传统人工曲、特殊人工曲、饲料曲以及高温曲的化学特性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国窖曲的酯化力和酒化力高;传统人工曲的糖化力和液化力高;特殊人工曲的酒化力低;饲料曲的氨态氮含量低;高温曲的氨态氮含量高,但酯化力、糖化力以及液化力较低。②国窖曲曲心的糖化力比曲表层低53.60%,而酯化力较曲表层高116.84%,在曲表层中,又以底面表层>侧面表层>包包表层,其余化学特性差异不明显。③优质次高温曲曲表层的糖化力、液化力显著高于曲心,而高温曲则是曲表层显著低于曲心;优质次高温曲不同部位的酯化力均显著高于高温曲相应部位的酯化力,并且酒化力比高温曲高74.91%,但氨态氮含量比高温曲低47.81%。④机制曲和传统人工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均是曲表层大于曲心,而酯化力则是曲心高于曲表层;机制曲曲表层的氨态氮比曲心高34.98%,而传统人工曲则是曲表层比曲心低25.44%;机制曲发酵醪的酒化力略高于人工曲。  相似文献   

2.
张立新 《酿酒科技》2005,(11):38-39
大曲的火圈是关拉德反应的产物,水圈是培养后期由于掉温而产生。实践中,水圈、火圈往往相伴而生。在凤型曲的生产中,严格执行“三关两则”,恰当地掌握曲料的面积和水分以及培养后期热量散发速度和水分挥发速度间的关系,就能有效地避免水圈、火圈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大曲前期培养指在低中温(品温55℃以下)的培养阶段。试验曲与常规曲比较结果表明,前期培养时间多5d,升温缓慢,两种曲培养温度差别较大;糖化力较高,酸度低;曲香较浓;曲中微生物总数较多;试验产酒中己酸乙酯比常规曲高620mg/L,而乙酸乙酯低791mg/L;试验曲能提高湘泉酒中己酸乙酯含量,大大降低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  相似文献   

4.
李英俟 《酿酒》1992,(5):71-74
一制曲方面 1.调整制曲原料和配比为了合理确定制曲原料和配比,我们进行了大麦、豌豆原料曲和大麦、豌豆、小麦原料曲理化指标比较和酿酒对比试验,其大麦、豌豆曲配比为6:4,大麦、豌豆、小麦曲配比为6:3:1(常简称三合一曲)。试验结果表明:①大麦、豌豆曲的糖化力和液化力比三合一曲高;②大麦、豌豆用于酿酒比三合一曲出酒率高1%,优质率高2.5%,而且发酵平稳、后火硬,下排吃浆水多,酿酒操作工艺条件容易控制和掌握。  相似文献   

5.
中温传统大曲与微机曲酿造浓香型酒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浓香型酒的生产过程中,把中温传统大曲与微机曲分别单窖投入,在同等条件下,对两种曲药各自的产酒质量、出酒率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防止凤型酒发酵过程中酸度过高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起凤型酒酸度过高的因素主要有:①原料、辅料、酒醅污染杂菌;②凤型曲生成的酸使酒的酸度过高;③工艺操作管理不严,造成酒醅污染.解决酸度过高的主要措施为:①防止原、辅料污染;②防止凤型曲培养过程污染;③防止凤型酒工艺操作管理过程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运用耐高温活性干酵母直接混合纯种生料制大曲,简化了工艺,提高了大曲的发酵力及耐温能力等,解决了传统生产中长期存在酵母数不够,发酵力低,而耐温耐酸能力差的老大难,且成酒质量地,出酒率高而稳定,是当今制曲酿酒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通用大曲理化指标检测手段,在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大曲车间,对常规培曲工艺和新培曲工艺的曲坯微生物多样性及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新培曲工艺中曲温变化呈现前期升温慢、后期降温缓的特点,出房时新培曲工艺大曲的纤维素酶、酸性蛋白酶、糖化力、液化力以及生物量碳、氮均高于常规培曲工艺.高通量测序分析...  相似文献   

9.
追踪凤型大曲培曲过程中不同部位理化指标动态变化,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培曲阶段曲坯温度呈现前缓中挺后缓落趋势,水分含量持续降低,曲皮始终低于曲心;微生物增殖对淀粉的利用率在10%左右,且曲皮消耗速率高于曲心;培曲前期伊萨酵母菌大量增殖,引起曲坯酸度迅速升高,中后期酵母菌大量消亡,酸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太白大曲性能对出酒率和优质品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白大曲以大麦、豌豆为原料。采用中高温发酵而成。按培曲品温控制及大曲特性可分为青茬曲、红心曲和槐瓤曲。不同品种的太白大曲其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和生香能力各不相同。经试验证明。太白大曲科学搭配、合理使用是提高太白酒产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按青茬曲30%、红心曲30%和槐瓤曲40%组成混合曲,传统工艺操作,搭配使用,其出酒率和优质品率分别比单一大曲提高0.77%~2.40%和8.92%~13.80%。  相似文献   

11.
孟勤燕  陈雪  齐欢  黄婷  闫宗科 《酿酒》2021,48(2):84-89
采用自然发酵、喷洒强化大曲菌种、接入曲母三种不同的大曲微生物接种方式,跟踪检测传统凤香型西凤酒大曲培养过程和出房大曲的微生物、感官、理化及生化指标,分析接种方式对西凤大曲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方式对西凤酒大曲培曲过程及成曲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强化大曲的各项指标均较优,特别是发酵力和酯化力较高;曲母曲发酵迅速,糖化力较高;自然曲发酵较慢、液化力较高,喷洒强化大曲菌种方式有助于提高西凤酒大曲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洋河大曲质量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酿酒科技》2002,(1):75-76
洋河大曲以“甜、绵、软、净、香”风格被称为浓香型大曲酒中“江淮派”的正宗代表。这一风格的形成与生产洋河大曲的自然环境、原辅料预蒸、高温陈曲、人工老窖等独特的生产工艺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课题以纯大米为原料,展开了浓香型酿酒研究。通过对纯大米加正常曲、纯大米加强化曲和纯高粱加正常曲三组试验窖池酒体产量、理化和感官比对分析,发现纯大米加正常曲和纯大米加强化曲相比于纯高粱加正常曲产量分别高出6.7%和11.3%,池己酸乙酯分别高出11.8%和33.9%,池乳酸乙酯分别高24%和28.2%,池乙酸乙酯分别低4.6%和18.3%,酒体窖香更浓郁、稍显闷、味更丰厚。该研究结果为浓香型白酒原料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年限、不同阶段生产的西凤大曲进行了理化指标和感官质量对比分析,同时对不同大曲的酶活力和大曲的使用量、生产用曲与搭曲培养中酶活力与大曲生产数量的关系作了分析;提出了提高西凤大曲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四大老牌名酒西凤酒历史悠久,作为凤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源远流长.西凤酒采用续(米查)法、土暗窖纯粮固态分层发酵生产工艺,以优质高粱为原料,以大麦、小麦、豌豆制曲,新酒分等入库,再经独特的贮存容器“酒海”贮存3年以上,自然老熟后,再经勾兑陈酿而成.其风格具有多类型的香气,含有多层次的风味.(孙悟)  相似文献   

16.
孟勤燕 《酿酒》2013,(6):50-52
在白酒发酵双轮底工艺中。对双轮底发酵酒醅进行加曲与不加曲试验,共进行了两轮试验,每轮试验中挑选四个窖池,两个试验窖两个对照窖。通过试验证实:西凤调味酒生产采用双轮底发酵有利于提高酒的质量。双轮底酒醅宜添加大曲继续发酵为好。  相似文献   

17.
隋明  张凤英  吴霞  唐贤华  周文 《酿酒》2020,47(1):50-52
以浓香型大曲白酒生产工艺为例,通过与其它类型白酒的对比分析了在原料、工艺等方面的异同,同时也针对浓香型白酒在酿造中的一些操作环节及关键点提出了一些见解,以期提高我国的白酒酿造企业酿造浓香型大曲酒的品质同时简化其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收益,为我国的浓香型白酒走向世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郭巨权 《酿酒科技》2021,(1):120-125
介绍了1936年陕西省化验所对西凤酒的调查报告,它系统记述总结了我国传统名酒西凤酒的制曲、发酵和蒸馏工艺,首次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西凤酒原料、发酵秕、成品酒及副产品进行检测,依据数据对其工艺优劣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了改进方向.是近现代科学总结研究中国传统酿酒工艺又一篇重要论文,也为研究恢复西凤酒传统工艺技术留下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必须全面准确理解汾酒制曲工艺的精神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元太 《酿酒科技》2000,(4):99-100
制曲原料粉碎度的粗细比,是影响清香型白酒中温大曲质量的主要因素,一切劣质大曲所发生的异常现象无不与曲料粉碎密切相关,汾酒大曲工艺是多因素的条件控制,必须认真理解汾酒制曲工艺的精神实质及其有关工艺参数,在学仿的基础上改进工艺,灵活运用,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