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消炎镇痛药(S)-布洛芬与Cu2+配合物为模板分子,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聚砜膜为多孔支撑层,利用辐射引发聚合制备了Cu2+配位分子印迹复合膜。通过紫外光谱研究发现,(S)-布洛芬、Cu2+和甲基丙烯酸形成了配位比为1∶2∶2的3元配合物。通过扫描电镜及渗透实验发现聚砜基膜固含量为17%时,修饰后印迹膜形态及性能最好。同时,通过选择渗透实验发现,印迹膜对其手性对称物(R)-布洛芬及结构类似物酮洛芬渗透选择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手性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天然存在的手性化合物很多,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如氨基酸、糖类和蛋白质等也都是手性分子.外消旋体药物的手性拆分目前在单一手性药物的制备上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手性拆分膜包括基于对映体间亲和性差异的固体膜和基于选择性萃取的液膜两大类.膜分离技术具有能耗低、易于连续操作等优点,被普遍认为是进行大规模手性拆分非常有潜力的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手性拆分膜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膜学界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3.
L-色氨酸分子印迹膜的表征、识别性能及识别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L-色氨酸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聚砜为基膜,采用紫外光接枝法制备L-色氨酸手性分子印迹固膜.用扫描电镜和原子力电子显微镜对固膜的形貌进行表征,并对其特异性吸附性能及识别机理进行研究.固膜的手性分离因子高达4.1,由Scatchard模型分析分子印迹固膜与模板分子之间的结合作用力以氢键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4.
以红霉素(EM)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MAA)为功能单体,制备了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系统研究了EM与MAA用量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种类和用量、洗脱时间等因素对印迹位点及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AA用量为0.0461mol,EM用量为0.724mmol,交联剂EDMA与MAA摩尔比为5:1,引发剂AIBN与(NH4)2S2O8用量各为0.12g,超声洗脱40min时,膜中印迹位点数多,对红霉素分子的截留率达到55%以上,水通量达70L/(h·m2)以上。  相似文献   

5.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分子印迹膜兼具分子印迹与膜技术的优点,近年来已成为分子印迹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首先对分子印迹技术及分子印迹膜进行了简介,继而重点对分子印迹膜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原位聚合法、相转化法、表面修饰法和电化学聚合法等进行了评述,对现有分子印迹膜的分离性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对分子印迹膜在手性物质拆分、固相萃取、农药残留检测及仿生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及其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采用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制备出(S)-萘普生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用作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对其进行了评价.研究了流动相流速、不同功能单体和柱温对拆分效果的影响,测定出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证明萘普生分子印迹拆分过程是焓控过程.  相似文献   

7.
新型分子印迹聚合物共混膜的制备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研究状况,详述了分子印迹共混膜的制备进展,并简要概括了其在药物分离、传输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丙烯酸(AA)为功能性单体合成了带酮羰基的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将其与己二酸二酰肼(ADH)、模板分子、致孔剂在室温下交联成膜制备出多孔结构分子印迹乳胶膜(MILM),比较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功能单体对MILM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乳液室温交联成膜法可制备孔隙结构发达的分子印迹膜;三种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间相互作用强弱的排序为:ADH体系>DAAM体系>AA体系;ADH、AA和DAAM对MILM交联度的影响均较大,进而影响MILM的渗透性能;与非印迹膜比较,MILM对模板分子表现出选择识别性,分离因子可达到2.0以上。  相似文献   

9.
运用电化学方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其制备方法具有速度快、直接成膜等优点。该膜对其模板分子具有极好的结合性能。  相似文献   

10.
将膜色谱技术和分子印迹技术相结合,制备了诺氟沙星-Zn2+金属分子印迹膜色谱。采用扫描电镜分别观察了聚合物和膜色谱的结构,并考察了不同印迹聚合物填充量对膜色谱的纯水通量和对目标分子的吸附识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阶段性升温沉淀聚合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微球粒径均一,适合做膜填充吸附剂。随着填充量的增加可以明显观察到膜内的填充物增加,膜色谱的结构变致密。当填充量为45%(质量分数,下同)、聚偏氟乙烯(PVDF)16%、聚乙二醇(PEG)-400 15%、聚乙烯吡咯烷酮(PVP)3%;铸膜液温度为50℃,凝固浴温度为20℃时制备得到的诺氟沙星-Zn2+金属分子印迹膜色谱的吸附容量为72 mg/g。  相似文献   

11.
柚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细鸣  涂伟萍 《材料导报》2006,20(9):131-133,143
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粒,并以其为种球,采用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得了单分散柚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考察了溶胀比、水油比、溶剂种类及交联剂用量等对MIPMs形态、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并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MIPMs的分子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当用1.50μm的聚苯乙烯为种球,环己醇或氯仿为溶剂,20mmol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水油比为7∶1,溶胀比控制在27~60之间时,可获得一系列粒径在4.5~6.0μm单分散的MIPMs.制得的MIPMs对模板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吸附能力,以槲皮素为竞争底物,其分离因子达1.96.  相似文献   

12.
张立永  成国祥 《高技术通讯》2002,12(7):108-110,107
评述了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一些新方法,并对其新开拓的应用领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性纳米粒子以其优异的磁学性能,在分析化学、生物科学以及医学等领域逐渐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类具有磁响应特性的聚合物,不仅具有特定的分子识别位点,而且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容易分离回收。文中综述了近年来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状况,同时提出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对硫磷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热引发沉淀聚合法合成对硫磷分子印迹聚合物(MIP)。通过计算机模拟和紫外分析阐述模板与功能单体的分子间作用;通过电镜观察和平衡吸附试验讨论引发剂用量与聚合物性质关系;通过吸附试验Scatchard分析测得最大吸附量为3.92μmol/g,平衡解离常数为91.7μmol/L,且具有较好的吸附特异性。该分子印迹聚合物性能优良,有望应用于环境中对硫磷的富集和检测。  相似文献   

15.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旭红  涂伟萍 《材料导报》2007,21(12):52-55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具有制备简单、使用方便、分子识别效率高且便于控制粒径大小和功能设计等优点,近年来成为分子印迹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溶胀悬浮聚合法、沉淀聚合法、悬浮聚合法和表面聚合法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6.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微球型分子印迹聚合物近年来尤其引人注目。主要评述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特殊性能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以L-苹果酸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A)、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分别为功能单体和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研究了聚合体系组成对模板聚合物吸附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以1∶4∶20的物质的量比加入模板分子、AA和EGDMA时,制备的模板聚合物吸附容量高,印迹效果好.通过Scat-chard分析研究了聚合物的选择结合性能,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在识别L-苹果酸的过程中存在2类结合位点,而空白印迹聚合物微球只存在1类结合位点.印迹聚合物微球对L-苹果酸和D-苹果酸的手性分离因子α达2.05.  相似文献   

18.
对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发现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其原理、过程及方法对其在固相萃取、传感器、聚合物膜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认识到分子印迹聚合物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