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加氢反应器最低升压温度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衡晶界偏聚理论,计算焊缝金属中P元素晶界偏聚量。以某加氢反应器为例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吻合,表明应用平衡偏聚理论解释加氢反应器回火脆化现象是可行的。提出了求解加氢反应器停车后再次开车时最低升压温度与运行时间关系的方法,求得该加氢反应器运行150000h后最低升压温度为117.32℃。并预测其在运行180000h及207600h的最低升压温度分别为127.33℃和135.00℃。  相似文献   

2.
根据运行时间达到 30 0 0 0h的第一台国产热壁加氢反应器试板解剖的实验结果 ,对反应器的最低升压温度进行了估算 ,对检查出的两处最大缺陷按照《压力容器缺陷评定规范》(CVDA— 1984 )进行了断裂安全评定 ,对运行条件及反应器床层飞温和紧急放空时的应力状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 ,估算的最低升压温度远低于实际工艺所采用的最低升压温度 ,缺陷在现有条件下有较大的安全裕度。  相似文献   

3.
在役加氢反应器试板脆化和氢损伤测定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运行 4. 8万小时在役加氢反应器附加试板的解剖分析研究,介绍了在役加氢 反应器断裂安全分析,役后全升压温度测定,堆焊与母材HAZ粗晶区剥离,断口金相分析及 外壁基材侧超声波探伤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4.
高压加氢反应器外壁裂纹分析及修复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举了高压加氢反应器常见腐蚀类型及防护措施,重点对某炼油化工企业两套高压加氢装置反应器出现的裂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修复措施,同时提出操作和后续改进建议。反应器暴露出问题的解决为设计、制造单位在技术上、管理上加强质量控制,改进制造工艺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经验。通过几年的生产运行,证明高压加氢反应器要想实现长周期运行,必须在设计、选材和制造上打好基础,在工艺操作上严格控制升降温速度不大于10℃/h、升降压速度不大于1.0 MPa/h、最低升压温度大于93℃,在反应器检测、防腐等方面加强管理,最终达到"安全、稳定、长期"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Kataleuna催化剂公司开发的KL7741B-T型乙炔前加氢催化剂在大庆石化公司乙烯新区装置上的首次应用情况。在该催化剂应用期间,经历了5次非计划停车和2次计划停车,停车过程中先进行氮气降温、后用氮封保护,开车时直接投入使用。通过采取稳定加氢反应器入口CO含量及降低各段入口温度等优化控制措施,该催化剂连续运行24个月后仍可继续使用。该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性能稳定,完全能满足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固定床渣油加氢试验装置上研究了催化裂化柴油(催化柴油)、煤油和催化裂化油浆在线清洗对渣油加氢催化剂活性和反应器压降的影响。首先采用催化柴油对运转中期的渣油加氢试验装置进行72 h在线清洗,结果表明,清洗后再通入渣油时加氢渣油的密度、残炭、硫含量和金属含量都显著降低,金属含量可长时间保持在较低水平。通过大幅提高反应温度模拟后部反应器压降升高现象,再分别采用煤油和催化裂化油浆对装置进行在线清洗,结果表明,使用煤油清洗后再通入渣油时反应器压降会很快再次升高,而使用催化裂化油浆清洗后再通入渣油运行500 h后反应器压降未见上升,说明催化剂结焦导致反应器压降上升的问题可采用高芳香性催化裂化油浆间歇清洗的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7.
碳二加氢反应器运行性能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乙烯装置 1998年改造为 45 0kt a后 ,碳二加氢反应器改为两段加氢流程。开车初期 ,反应器运行效果较差 ,运行周期短、乙烯损失大。通过采取优化控制 ,反应器运行状况表现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加氢选择性和操作稳定性 ,运行周期由不足 5个月延长至 3 5个月以上 ,乙烯增量明显提高 ,3 7%以上的乙炔转化为乙烯。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国内润滑油加氢技术工程化应用的现状,分析润滑油加氢工程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难以满足Cr-Mo钢材料先升温后升压要求、加氢基础油氧化安定性差、加氢补充精制温度难以达到活化温度要求、加氢重质基础油浊点升高并出现絮状物或浑浊、脱硫反应器差压高、加氢裂化反应器压力降上升快(加氢裂化前部保护反应器压力降一年时间内从80 k Pa上升至550 k Pa,停工撇头后,压力降5个月时间从80 k Pa上升至650 k Pa)等。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碳二后加氢催化剂PEC-261,根据单段和两段加氢工艺,在乙炔体积分数为0.60%~1.50%,体积空速为3 000 h-1的工况下,于工业侧线评价装置中进行长周期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高体积分数CO物料的碳二加氢,其乙烯选择性最低为70%,明显高于常规单段碳二加氢的选择性(-20%);采用两段加氢,可达到较长运行周期和较高选择性的双重效果;单段加氢运行期间反应器出口乙炔体积分数低于2×10-6,乙烯总选择性达到90%以上,1 000 h长周期运行期间,反应器入口温度仅提高5℃,达到工业装置要求;在原料中有高体积分数CO时,PEC-261催化剂可以满足长周期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中海石油惠州炼化分公司5 Mt/a催化汽油全馏分加氢脱硫装置中出现的加氢脱硫催化剂再生后汽油辛烷值损失较大、加氢脱硫反应器入口温度过高的问题,采取了增加脱硫醇反应器和加氢脱硫催化剂HDOS-200与加氢脱硫醇催化剂HDMS-100组合工艺的措施。改造后,催化裂化汽油加氢处理后的硫含量达到10μg/g以下,汽油辛烷值损失从2.9降至1.9,加氢脱硫反应器入口温度从263℃降低至255℃,延长了装置运行周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带锈防锈涂料“惠雅底漆王”应用对比试验,说明这种涂料不仅具有良好的防锈功能,而且易于在工程建设和防腐施工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Content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3.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沉积与其顶部风化壳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海域在印支晚拉丁末期隆升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要为陆表海断续淹没的蒸发台地,台地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古地理格局,台内发育的次级隆凹是蒸发台地上潟湖、咸化盐湖的基底。雷三-雷四段沉积时期,咸化湖盆低凹处随东高西低格局的演化迁移到川中-川西的南充、成都一带;拉丁期末的"印支早期运动"使四川海域整体隆升,在雷口坡组顶部形成分布广泛的古风化壳。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古风化壳主要形成于雷四段的上部,风化壳主要经历了暴露溶蚀和深埋溶蚀两大阶段的成岩作用,在风化壳内形成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的缝洞型储层。缝洞型储层发育与否是雷口坡组顶部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川科1井已在川西坳陷孝泉构造雷口坡组顶部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通过对风化壳成因及控制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分析,指出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顶部的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苯乙烯环氧化制环氧苯乙烷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环氧苯乙烷是重要的有机中间体,主要用于香料,制药工业。环氧苯乙烷主要由苯乙烯环氧化制得,本文介绍了卤素法,过氧化物法,氧气或空气环氧化法以及相应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储层微型构造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搞清楚剩余油的分布是关系油田生存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在胜三区进行微构造分析,研究实际测井数据,认为储层的含油饱和度和综合含水率受微型构造的控制,对处于同一开发期的井来说,同一韵律层中位于鼻状构造高部位的井的综合含水率要低于位于侧翼部位的井的综合含水率,而含油饱和度数值却较高。研究证实.微型构造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分馏塔塔体与热膨胀系数的关系、变形原因、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直井中单封隔器抽油管柱在坐封前后的受力、变形状态。提出了一种准确计算封隔器坐封前后管柱变形、封隔器坐封高度及管柱附件位置的方法,对设计工艺管柱结构、现场校核管柱附件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肖涤  刘忠友 《石化技术》2002,9(3):138-141
通过宏观检查,金相组织检验及裂纹断口观察,分析了制硫车间解吸塔(C-403/2)塔体裂纹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更换新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井架结构设计中的优势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多种井架结构进行了对比计算与分析,提出了结构件设计中力的优势原则、贡献值原则、工况优先原则等,为井架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司钻控制房作为石油钻机的核心控制单元,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司钻操作方式,从而影响整台钻机的生产效率和安全问题。针对国内司钻操作控制界面没有规范和行业标准,结合汽车界面规范SAE,提出石油钻机司钻H点的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方法。H点的建立提供了人在舒适操作时尺寸定位的基准点,以此可以推出人的眼椭圆位置,确定人观察范围和手臂运动的最大伸及范围,对司钻控制房人性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证明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