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共混膜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溶液共混法制备海藻酸钠/聚乙烯醇(SA/PVA)共混膜,并对其进行了IR、DSC表征和吸水率、透气率、力学性能等测定.结果表明,在这种由两种可生物降解的高聚物共混而成的共混膜中,PVA与SA分子链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相容性好;共混膜有较高的抗水性和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淀粉/壳聚糖/聚乙烯醇/明胶共混膜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晶  王江  张可喜  汪志芬  符新 《材料导报》2012,(Z1):274-276,296
制备了淀粉(CST)/壳聚糖(CS)/聚乙烯醇(PVA)/明胶(GEL)共混膜,测定了其透光性、透水汽性、吸水性及保水性;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聚乙烯醇-壳聚糖(PVA-CS)、聚乙烯醇-明胶(PVA-GEL)、聚乙烯醇-淀粉(PVA-CST)共混膜的特性。结果表明,PVA、CS、GEL与CST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CS、GEL和CST的加入使PVA的结晶度降低。当CS/PVA/GEL/CST质量比为2/2/1/5%时,透光率最大,为86.7%;当CS/PVA/GEL/CST质量比为2/2/1/25%时,透水汽率最大,为1317.921g/m2;当CS/PVA/GEL/CST质量比为2/2/1/25%时,吸水率最大,为971.1%;当CS/PVA/GEL/CST质量比为3/1/1/5%时,保水率最大,为1168.9%。  相似文献   

3.
水杨酸-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水杨酸含量的水杨酸-壳聚糖/聚乙烯(SA-CS/PVA)共混膜,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对共混膜进行表征,并对其透气性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水杨酸含量≤30%时,SA与CS、PVA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水杨酸的加入使共混膜表面的粗糙度增加;共混膜的透气性、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水杨酸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4.
聚乳酸/聚乙烯醇共混膜的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流延法和溶剂蒸发技术,以聚乳酸(PLA)和聚乙烯醇(PVA)为原料,制备可降解PLA/PVA共混膜。通过考察不同的共溶剂对共混膜成膜性能的影响,确定二甲基亚砜(DM SO)是制备PLA/PVA共混膜优良的共溶剂。研究PLA与PVA配比对PLA/PVA共混膜性能的影响,探索PLA与PVA分子链在共混膜中的结合状况。结果表明,当PLA的含量低于20%时,可以得到均质的PLA/PVA共混膜,且PLA与PVA分子链间以氢键结合。此外,在共混过程中,PLA与PVA的结晶均受到一定的破坏,结晶度比纯PLA与PVA下降。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以壳聚糖、聚乙烯醇为基材,对壳聚糖膜共混改性,制得一种性能优良的绿色环保包装材料。方法用溶液共混法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其力学性能、透气性、透光率、雾度等进行测试。结果研究表明,共混时2种组分之间发生了分子间作用力,两组分的共混比例(体积比)为40∶60或60∶40时所制备的共混膜表面平滑,两组分有很好的相容性。结论所制备的聚壳聚糖-乙烯醇共混膜有很好的成膜性能、力学性能和透气性能等,在食品、药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不同配比的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共混膜和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壳聚糖共混膜。通过FT-IR、TG、SEM及力学性能等测试对共混膜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共混膜中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及壳聚糖三组分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和良好的相容性,三者共混明显改善了纯聚合物和二元膜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尼龙1010与壳聚糖共混膜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扫描电镜,吸水率,力学性能及降解性能测试对尼龙1010与壳聚糖共混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共混膜中,当尼龙1010含量不超过80%时,尼龙1010分子链与壳降糖分子链在晶区有一定相互作用,但在非晶区是不相容的,共混膜呈现出明显的“海-岛”结构。壳聚糖的引入有利于改善尼龙1010的力学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能,降低其吸水性。  相似文献   

8.
储热调温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苯乙烯/二乙烯苯囊壁的正十八烷微胶囊,并将其添加到海藻酸钠/聚乙烯醇(SA/PVA)共混溶液中,制成具有调温性能的共混膜,采用SEM、DSC、FT-IR等对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正十八烷微胶囊的加入,对由两种高聚物共混而制成的膜的形态有一定的影响,共混膜的表面出现孔洞现象;随着正十八烷微胶囊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熔融热焓和结晶热焓逐渐增加,但其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却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桑蚕丝胶/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的降解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得桑蚕丝胶(SS)/壳聚糖(CTS)/聚乙烯醇(PVA)共混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共混膜结构,结果表明,CTS与PVA在共混膜中具有良好的互容性;SS的引入使SS/PVA膜出现鳞状分散团聚,模拟体液降解实验发现,不同组分的共混膜的降解速度有显著差异,通过组分配比可控制膜降解速度,为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提供了新素材。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淀粉-聚乙烯醇共混改善壳聚糖膜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申景博  韩永生 《包装工程》2007,28(12):52-54
以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了壳聚糖-淀粉-聚乙烯醇共混膜,并对薄膜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气体阻隔性进行了测试.实验表明:壳聚糖含量为40%(质量分数,后同),聚乙烯醇和淀粉质量比例2:1,甘油含量15%时,共混体系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较理想的机械性能和气体阻隔性,共混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62MPa和118%,透氧系数仅为12.1×10-15 cm3·cm/cm2·s·Pa.  相似文献   

11.
改性PVA超滤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选用聚乙烯醇、水、乙酸、硫酸铁等为原料 ,用相转化法制备了亲水性超滤膜 .在一定范围内研究了各种不同浓度的膜液组成对超滤膜性能的影响 ,确定了较佳的铸膜液组成 (质量分数 )为 :8%PVA ,6 %乙酸 ,1 5 %~ 2 %硫酸铁 .用此铸膜液制备的超滤膜 ,在操作压力为0 30~ 0 4 5MPa下 ,处理浓度为 10 0 0mg·L- 1的O/W型乳化液 ,透液速率可达 4 3L/(m2 ·h)以上 ,其除油率可达 92 %以上 .研究还表明 ,PVA超滤膜中添加适量硫酸铁 ,可改善膜的结构和耐水性能 .  相似文献   

12.
通过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共混,用戊二醛作交联剂制备了聚乙烯醇/壳聚糖凝胶,并考察了不同质量比、交联剂浓度以及温度对凝胶的硬度和溶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乙烯醇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交联剂浓度的增大,凝胶的硬度增大而溶胀性能减小.随着成胶温度的升高,凝胶的硬度和溶胀性能均先增大后减小.在此基础上,通过两种方法将银粒子分散到凝胶中:(1)在成胶过程中加入硝酸银,成胶后用还原剂硼氢化钠还原;(2)制成凝胶以后,将凝胶依次浸泡在硝酸银和硼氢化钠溶液中.通过XRD和SEM表征,说明两种方法均能将银粒子均匀分散在凝胶中,从而表明壳聚糖凝胶可以作为金属纳米粒子的载体,这将在生物医学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chitosan,CTS)与氯乙醇反应制备羟乙基壳聚糖(hydroxyethyl chitosan,HECTS),并接合琥珀酸酐合成N-琥珀酰羟乙基壳聚糖(N-succinyl-hydroxyethyl chitosan,Suc-HECTS),考察琥珀酰化度的影响因素确定最适反应条件。用FT-IR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1 H NMR测定脱乙酰度和琥珀酰化度,元素分析法测定羟乙基取代度,并评价了HECTS和Suc-HECTS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HECTS与Suc-HECTS均无细胞毒性。在生物医药和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缓释肥料包膜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壳聚糖、聚乙烯醇、淀粉为原料,通过共混、交联制备了缓释肥料包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热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原料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产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稳定体。  相似文献   

15.
石蜡/聚乙烯醇相变储能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石蜡为相变物质, 聚乙烯醇为纤维基材, 采用湿法复合纺丝法制得石蜡质量分数为 30 %的相变储能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广角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表征了纤维的结构以及相变储能性。结果表明, 石蜡/聚乙烯醇纤维缩醛化后, 石蜡以岛相分散于纤维基体海相中, 结晶含量占储能纤维的34 %。储能纤维干热拉伸倍数为2~4倍时, 热效率变化为81. 9 %~71. 2 % , 并且洗涤 25 次之后, 控温性能仍然良好。石蜡/聚乙烯醇储能纤维的线密度、强度与初始模量分别为 0. 62~0. 32 tex、28. 1~66. 2 N/tex、373~794 N/tex,水中软化点达108℃, 满足服用纤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磷虾蛋白(AKP)、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为纺丝原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AKP/SA/PVA复合纳米纤维,系统研究了纺丝液浓度和纺丝电压对纤维形貌的影响。通过FT-IR分析复合纤维的结构,结果表明SA与AKP间存在化学反应,而与PVA是物理共混,通过红外的二阶导数和拟合分峰研究共混纤维间的氢键作用,结果表明氢键的类型及含量与纤维构成有关。通过DSC和TGA测试纳米纤维的热性能,表明纤维在250℃左右开始熔融并伴随着分解。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索纤维素纳米晶体(CNC)添加量对壳聚糖-聚乙烯醇(CS-PVA)基体性能的影响,为静电纺CNC/CS-PVA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提供理论支撑。以CNC、CS和PVA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法成功制备不同CNC含量(质量分数)的静电纺CNC/CS-PVA复合纳米纤维,并通过SEM、TGA和FTIR等分析手段对CNC/CS-PVA复合纳米纤维的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CNC后静电纺CNC/CS-PVA复合纳米纤维直径变大,表面变粗糙,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提高;随着CNC含量的增加,静电纺CNC/CS-PVA纤维的杨氏模量(E)和抗拉强度(σ)先增强后减弱,而外延起始温度继续上升。当CNC含量为3wt%时,静电纺CNC/CS-PVA复合纳米纤维力学性能最好,相比于CS-PVA复合纳米纤维,E和σ分别提高了43.9%和24.8%;当CNC含量为20wt%时,静电纺CNC/CS-PVA复合纳米纤维直径分布不均匀,可以观察到单根纤维表面存在少量的球状结构物质,同时外延起始温度达到328.83℃;FTIR分析得出,CNC与CS和PVA之间只存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随着溶液的酸性减弱,碱性增强,不同CNC含量的静电纺CNC/CS-PVA复合纳米纤维稳定性逐渐提高,而CNC含量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The synthesis of ultrafine MoO3 through a self-propagating combustion route employing polyethylene glycol as fuel is reported. The precursor molybdenum oxalate i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precursor to ultrafine MoO3 particles. The solvent casting method is adopted for the synthesis of MoO3 dispersed polyvinyl alcohol nanostructured film (MoO3-PVA). These synthesized MoO3 and their composite samples are characterized for their structure, morphology, bonding and thermal behaviour by XRD, SEM, IR and DSC techniques,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of MoO3 in polyvinyl alcohol gives a crystalline polymer, a compact structure and an increase in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9.
通过酸碱处理和机械研磨结合的方法制备纳米纤维素(CNFs),并利用冻融循环法分别制备了聚乙烯醇(PVA)和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CNFs/PVA)复合水凝胶,以及聚乙二醇(PEG)改性PVA和CNFs/PVA复合水凝胶。考察不同配方下复合水凝胶的微观形貌变化,并对复合水凝胶的溶胀性能、压缩强度及热稳定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NFs与PEG对PVA水凝胶的微观形貌均有改善作用,加入PEG后形成的PEG/PVA凝胶产生明显的三维网络结构。当PEG与CNFs同时加入到PVA凝胶后形成的CNFs-PEG/PVA凝胶具有均匀的互穿孔洞结构,此时复合水凝胶的孔隙率最高((67.5±4.3)%),溶胀度最好(980%),且压缩强度较PVA水凝胶也有所提升。PEG对复合凝胶的热稳定性无影响,而加入CNFs后,CNFs-PEG/PVA复合凝胶的初始热分解温度从235℃上升至300℃,显著提高了PVA凝胶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