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区块地震资料的噪声特点,针对地震资料存在的浅层多次折射、面波、多次波、工业干扰等噪声,提出使用视速度滤波、内切滤波、相关系数滤波、F—K滤波等处理方法衰减噪声,提高有效波的信噪比。叠前去噪是进行噪声压制的主要处理手段,叠后去噪是对叠前去噪的补充,从而使地震资料信噪比明显提高,改善了剖面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2.
去噪技术在新疆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准噶尔盆地地震资料的噪声特点 ,针对地震资料存在的浅层多次折射、面波、多次波、工业干扰等噪声 ,提出使用视速度滤波、内切滤波、相关系数滤波、ZMU L T等处理方法衰减噪声 ,提高有效波的信噪比。叠前去噪是进行噪声压制的主要处理阶段 ,叠后去噪是对叠前去噪的补充 ,从而使地震资料信噪比明显提高 ,改善了剖面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区块地震资料的噪声特点 ,针对地震资料存在的浅层多次折射、面波、多次波、工业干扰等噪声 ,提出使用视速度滤波、内切滤波、相关系数滤波、F -K滤波等处理方法衰减噪声 ,提高有效波的信噪比。叠前去噪是进行噪声压制的主要处理手段 ,叠后去噪是对叠前去噪的补充 ,从而使地震资料信噪比明显提高 ,改善了剖面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LMD地区三维三分量(3D3C)地震资料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三维转换波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技术,如坐标旋转、叠前去噪、静校正、叠前时间偏移等,并给出了纵波、转换波联合处理流程;同时指出了Z分量、R分量联合处理与R、T分量联合处理在流程上的差异。通过实际应用,提高了三维转换波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为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解释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对输入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和信号的振幅保真度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而,在叠前反演地震数据的前期处理中,根据地震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叠前去噪方法和参数是保证叠前反演效果的关键。J油田L地区三维地震数据存在强能量干扰、面波及多次波,为此进行了针对性叠前去噪,利用强能量干扰压制、面波压制、多次波压制和叠前随机噪音压制等叠前去噪技术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利用道间振幅、平面振幅和空间振幅等技术进行了点、面、体多方位地震数据振幅监控,结果表明,叠前去噪技术能有效压制噪声、提高信噪比,且振幅保真度较高,极大地改善了叠前地震资料的品质,为叠前地震反演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图11参7  相似文献   

6.
深海地震资料叠前去噪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琼东南深海三维地震资料为例,全面分析深海地震资料特点,深入分析深海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波,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开展针对深海地震资料叠前去噪处理技术研究。通过研究深海地震多次波压制、水鸟干扰压制、涌浪干扰和异常振幅压制等处理方法,总结出针对深海地震资料的叠前去噪技术,为今后的深海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霍玛吐背斜带下组合构造圈闭的落实程度是该区勘探突破的关键。以往地震资料由于受到表层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影响,干扰波极为发育,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资料在时间域和深度域的准确成像。地震成果在构造的主体部位波场复杂、资料信噪比较低,断裂解释存在多解性,圈闭特征及高点位置难以准确落实。为此,针对南缘高陡构造地区复杂剧变的近地表结构特点,在野外调查点资料的约束下,结合GeoEast处理系统的折射波野外静校正与井控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基本解决了山前剧变地区复杂的静校正问题,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在时间域提高复杂高陡地区资料信噪比的技术流程。面对复杂多样的各类干扰波,利用GeoEast处理系统的叠前四维去噪等特色技术中的叠前分频多域去噪模块,在时间域大幅度提高了叠前道集资料信噪比,并为在该区开展叠前深度偏移精细速度建模提供了高品质的基础资料,提高了深度域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8.
杨宁  贺振华  黄德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1):53-57,164,169,170
本文提出了基于波原子域的叠前地震资料信噪分离方法,首先在波原子域进行多尺度分解,然后根据能量集中原则,采用不同尺度间系数相关性分离有效信号和噪声。数值模拟及实际资料的处理表明,基于系数相关性阈值的波原子域叠前地震资料信噪分离方法可以有效压制随机噪声,同时能兼顾抑制部分相干噪声。处理后地震剖面的信噪比得到了大幅提高,反射同相轴更加连续,为后续的处理解释提供了高信噪比的数据。  相似文献   

9.
叠前主分量重建随机噪声衰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噪声是地震勘探中不可避免的一类干扰波,叠前记录中随机噪声的存在不但会引起资料信噪比的降低,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动、静校正的精度,影响资料处理的质量。目前已有很多衰减随机噪声的方法在应用中见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它们大多基于叠后数学模型开发,在叠前应用有时会因为其理论基础或叠前资料本身的某些特点而使应用效果受到某种模型开发,在叠前应用有时会因为其理论基础或叠前资料本身的某些特点而使应用效果受到某种程  相似文献   

10.
随着辽河油田精细勘探的不断深入,在面向储层的油田开发阶段,对三维地震资料特别是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需求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阶段,如何运用高分辨率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地震资料品质,进一步挖掘地震资料在储层开发中的应用潜力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针对马19井区主要目的层沙一段、沙二段和沙三段地震资料分辨率不够、微小断裂展布不清、水平井部署困难的实际问题,从目标地质研究和井资料分析出发,开展了保幅去噪、一致性处理、保幅叠前时间偏移、CRP道集频带拓展、叠前反演等5项面向储层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研究,对比以往在勘探阶段的地震资料处理,在处理方式上有了很大转变,首次开展了针对油田储层开发的地震处理技术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处理向开发领域的延伸,同时也为辽河油田下一步精细叠前反演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对苏北盆地历年所实施的三维区块进行地震资料评估的基础上,优选了汉留断裂带的永安区块、南部断阶带的竹墩区块进行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从分析苏北盆地地震勘探难点问题着手,应用基于叠前成像的观测系统设计技术、精细的表层调查技术、逐点设计井深和采用小组合基距等六项技术以及严格质量控制体系和措施,通过针对性技术攻关,高精度三维勘探资料品质取得了大幅度提高。通过对永安高精度三维退化方案处理分析,提出了针对苏北盆地不同勘探目标新一轮地震勘探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进行叠前野值、随机噪音以及某些弱相干噪音压制技术的研究是低信噪比资料处理以及高分辨率资料处理中一项有意义的重要工作。将基于速度的波场变换技术与叠前压制噪音技术结合起来,将叠前相应道集变换到有效信号易于分离的新道集中,然后采用线性多项式分步拟合技术对校正后的CDP道集沿空间方向进行滤波,从而有效压制噪音。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3.
官1地区断块发育,勘探潜力较大。老资料分辨率较低,影响了进一步勘探开发。针对工区勘探存在的技术难点,使用小面元、高采样率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采用小炮排距、高覆盖次数的目标设计提高资料信噪比;根据对干扰波的压制效果优选最佳观测系统;使用延迟叠加震源提高有效波的下传能量;通过多种方法联合调查、解释,量化工区不同井点的激发井深,保证资料采集质量。得到的新资料较老资料分辨率和信噪比明显提高,满足了精细解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叠后三维一步法偏移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实现地震资料的全三维处理中,叠后三维一步法偏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本文通过对一块浅海资料的一步法和两步偏移处理结果的对比,说明一步法偏移在改善陡倾角成像、确定断层位置和构造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阳凹陷复杂断块群的特点和地震资料存在的问题,着重对高精度噪音衰减技术、同相叠加技术和复杂断块的偏移成像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该区复杂断块群地震资料的处理流程和处理参数。经对南阳凹陷地震资料大面积处理应用,得到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塔中沙漠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中沙漠区地表被北东—南西向条带状沙层所覆盖,地形起伏剧烈,松散沙层厚度变化巨大,给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联合攻关,从地震波激发能量下传和反射波接收的研究入手,实现了全部潜水面以下激发,因地制宜、避高就低埋置检波器优化观测系统;针对该区石炭系和志留系低幅度构造、薄储层圈闭难以落实,奥陶系内幕地震资料反射波能量弱、信噪比低、叠加成像困难等问题,开展了沙丘对地震波吸收衰减分析和补偿技术、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多域迭代静校正技术、精细速度场模型确立和偏移成像等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塔中沙漠区地震资料的品质,使中深层的石炭系、志留系、奥陶系对应的地震剖面主频从18~20Hz提高到36~40Hz;形成了塔中沙漠区油气勘探技术系列,精细刻画了塔中Ⅰ号带,锁定了油气勘探目标,推动了台盆区油气勘探再掀新高潮。  相似文献   

17.
利用美国CoreLab公司的叠前深度偏移VIEWS软件系统,基于PC集群并行运算系统,对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系统介绍了针对该区的深度域速度建模的基本思想和叠前深度偏移的原理。在叠前深度偏移剖面上,各主要目的层成像清楚,尤其是边界大断面及盆地基底较清晰,位置可靠;层间接触关系—地质层位与断层的边界清楚,小断层断点干脆,便于地质人员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18.
垂直地震剖面(VSP)观测是在井中布置检波器,观测系统有别于地面地震,观测的波场特征也有别于地面地震。利用分步Fourier法外推波场,并在每一个外推深度叠加该深度的观测波场,实现了VSP与地面地震观测数据的联合成像。不同观测系统所获得的波场在成像过程中可以优势互补,提高成像质量。模型试算表明,VSP与地面地震数据的联合,对地层能够更为准确地成像。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共转换点道集的二参数转换波速度分析及动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引入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并认为共反射点处同时产生波场的反射与转换的状况下,推导P波与P-SV波之间的运动学关系,进而得到转换波时-距曲线方程--转换横波叠加速度分析公式。借助地震全波场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多波波场响应特征的分析研究及多波多分量地震模拟记录的生成,使用计算机C语言编程技术和SU编程技术实现了该方法的软件化。通过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的验证与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转换波二参数方程精度高、经济实用、效率高,解决了转换波地震资料处理中叠加速度场建立和叠加成像的问题,对多波用于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断点信息的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地震剖面上常见的“层断波不断”现象。通过小波中理论中的多尺度分析,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恢复出了断点信息,拓宽了地震资料的应用范围。通过在MB地区的勘探实践,总结出从“层断波不断”的现象中判别断点位置的方法:①在目的层上下方,检查地震波形在横向上有无能量的变化,如果有,则该处有断点可能性极大。在此基础上再查看这种现象在相邻测线上是否有连续性。②如果这种现象在空间具有连续性,但还不能清楚反映断点信息,则只能依据小波理论对资料进行叠后的进一步处理。建议在处理地震资料时,尽可能慎用依据信号的统计原则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模块;或在使用这些模块时,尽可能使用相对较少的地震道信息,以防止绕射波或其它用信息遭到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