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effect of the fracture distribution on CO2 injection into coal seams was studied with a heterogeneous model having dual porosity to represent both the primary medium (the coal matrix) and the secon... 相似文献
2.
用于吸附分离CO2的活性炭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无烟煤为原料、NH4NO3和K2CO3混合物为添加剂制备了变压吸附分离CO2用活性炭.将煤粉、添加剂和煤焦油经过充分混合后挤压成条状,在600℃及无氧的条件下炭化30min,然后用水蒸气在900℃下活化一定时间得到活性炭.测定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微孔孔容、碘吸附值、四氯化碳吸附值、CO2吸附量、堆积密度等指标.结果表明,添加剂用量以2%~3%为宜,活化前对炭化料进行酸洗有利于提高活性炭的综合性能.实验的最佳结果出现在烧失率45%~50%或四氯化碳吸附值45%~55%左右,这时,活性炭的CO2吸附量和堆积密度分别达到70mL/g和600g/L左右.此外,CO2吸附量与微孔孔容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比表面积、碘吸附值、四氯化碳吸附值等指标之间则没有很好的相关性.采用本方法制备出的活性炭已经成功应用于变压吸附法提纯氢气的工业装置,氢气的纯度达到99.999%. 相似文献
3.
胡伦翠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6,19(4):85-87
在回收酸气的过程中,要减少CO2的回收量,就必须调整溶液循环量、贫液入塔温度、气液接触时间等参数,同时,还要采用多股贫液进料、富液二次闪蒸等技术,使CO2在再生之前释放出来,从而减少酸气中CO2的含量,以提高酸气中H2S的浓度,达到净化装置稳定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O2/CO2气氛下O2,CO对NO排放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气体煤粉携带炉试验系统上,对O2/CO2气氛和空气气氛下煤粉燃烧的NO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O2/CO2气氛下,烟气中NO沿程和最终浓度比常规煤粉燃烧低1/4~1/3,当O2浓度从21%增加到30%时,NO的最终排放浓度增加到原来的2倍。从理论上对O2/CO2气氛下NOx的生成和破坏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O2,CO的浓度对NOx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5.
以CO2/H2为原料,Cu-Zn基催化剂,醇溶剂,低温低压(443 K、3.0 MPa)下合成甲醇.考察时间、温度、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反应时间的增加,甲醇的产量和选择性增加,随反应温度的增加,甲醇的产量和选择性也逐渐增加.当使用稀土元素La作为助剂时,并不能提高Cu-Zn基催化剂的活性,而稀土元素Y作为助剂,当使用n(Cu)/n(Zn)为1/1,且Y的摩尔分数为12.5%的Cu/ZnO/Y2O3催化剂进行甲醇合成反应时,CO2的转化率、甲醇的选择性和产量均高于使用Cu/ZnO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的镍基甲烷化催化剂,测定了其CO和CO2的甲烷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MoO3的加入能增加Ni-La/r-Al2O3催化剂的活性用TEM,XPS及TPR等手段对催化剂的表面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MoO3的加入能提高催化剂表面镍原子浓度,增加催化剂中镍的分散度,降低表面镍原子的电子结合能及镍的还原温度这些效应都将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甲烷化性能 相似文献
7.
胡月红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4(2):29-33
介绍了火电厂CO2排放特点,将CO2减排技术分为捕集与封存两个部分进行讨论,提出了火电厂CO2捕集的4种主要技术路线;比较分析了几种主要捕集方法的技术特点和火力发电适用性,CO2应用于我国火电厂需解决的问题;综述了CO2的封存技术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8.
9.
10.
目前,在石油和天然气储层、深层咸水层和枯竭的煤层等地质储层中实施CO2 地质埋存的减排处理,是减缓温室效应最有效的现实选择.一旦将CO2 注入埋存构造中,保留在地下的部分将取决于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捕集机理.而最有效的埋存方式是把CO2 埋存在具有一定厚度和较低渗的盖层之下的储层中、或被煤层的微小孔隙所吸附、或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矿物质进行联合埋存.在进行CO2 地下地质埋存前,需要综合考虑埋存空间的大小和有效性、埋存体及周边地层和构造的稳定性、盖层或隔水层的封闭性、合理的水文和流体运移系统、渗漏风险以及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于不同的存储介质,如煤、石油、天然气或咸水,由于其本身物理化学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进行CO2 埋存时,要根据CO2 与存储介质的差异性分类考虑,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针对CO2 驱油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它在国内尤其在国外应用广泛,取得了良好的驱油效果的实际,研究了注CO2 采油过程中,当CO2 到达储层后,与地层原油、地层水以及储层岩石相互接触,发生一些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使得储层的渗透能力也发生变化的问题.利用中原油田提供的地层水及储层岩石样品进行了CO2 和地层水、储层配伍性的实验研究.测试了注CO2 前后岩芯水测渗透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注CO2 过程中不会产生碳酸钙沉淀堵塞孔道降低储层渗透率;相反由于CO2 溶解于水中生成碳酸溶蚀了岩石的某些胶结物,使岩石渗透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建立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对于CO2在无填充相、有填充相多孔介质中的窜逸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研究了温度、压力、渗透率、高渗层与低渗层级差等影响因素对于CO2窜逸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入压力与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突破时间呈幂指数关系,且有经验关系式可以预测气体的气窜时间,高渗层与低渗层的渗透率级差在一定的临界压力范围内对气体的气窜时间和气体的流速影响很大,有经验回归公式可以预测一定级差下气窜之前气体的波及体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萘在松花江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特性,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萘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在8 h内可以充分达到平衡,吸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与Linear和Langmuir方程相比,Freundlich方程能够较好地拟合萘的吸附和解吸过程,拟合度分别为0.93和0.962.萘的解吸行为存在较为明显的滞后现象,随水体中平衡浓度升高,萘的迟滞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14.
在采用CO2吞吐采油或CO2驱替过程中,CO2到达储层后与储层原油、地层水、储层岩石接触并发生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使得储层渗透能力也发生变化.针对此问题.利用取自某油田实际地层水样和储层岩石样品进行TC02和地层水、储层配伍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CO2注入使得储层渗透能力普遍降低:岩心碳酸盐含量明... 相似文献
15.
The nanocomplex oxides of Sn-In and Sn-In-Ti were prepared by controlled co-precipitation method as sensing materials of semiconductor gas sensors for detection of CO, CH4 and NO2. Through manipulating the Sn/In cation ratio, metal salt total concentration, precipitation pH value and aging time, the nanocrystalline powders were successfully derived with chemical homogeneity and superior thermal stability, 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component oxides. The particle size and morphology, surface area, and thermal and phase stabilitie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TEM, TG-DTA, BET and XRD. The sensing tests showed that the Sn-In com-posites exhibit high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for CO and NO2. The introduction of TiO2 enhanced CH4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particularly, additives of Pd and Al2O3 as a dopant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 greatly enhanced the sensing properties. The sensitivity depended on the composition of composites,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and operating temperature. The optimal values were (25%In2O3- 75%SnO2)-20%TiO2 for ternary composite, 600 and 300℃, respectively. 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TPD) studies were employed to explain the gas adsorption behavior dis-played by the surface of nanocomposite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ic (XPS) analysis was used to confirm the electronic interactions existing between oxide components. The sensing mechanism of the nanocomposites was attributed to chemical and electronic synergistic effects. 相似文献
16.
王敏芳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2):22-23
CO2的成因问题是当今地球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中国含油气盆地CO2的成因类型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大类,以无机成因为主.CO2无机成因包括:未脱气地幔岩浆脱气作用;地壳岩石熔融脱气作用;海相碳酸盐岩热分解作用;碳酸盐胶结物热分解作用.地化研究表明,全球含油气盆地已发现的CO2气田(藏)中,CO2主要是由未脱气地幔的脱气作用贡献的. 相似文献
17.
国内部分油田进入了三次采油期.采用CO2驱油提高采收率,具有低碳环保、经济高效等优势,已经得到了推广应用.回注气驱油技术作为CO2驱替技术的一个延伸,其组分的确定对矿场提高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松辽盆地的油藏特征,进行了细管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回注气组成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以及不同CO2纯度下的驱油效率特征.同时,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确定了回注气提高采收率的工程技术指标,为矿场回注气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参考.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黑59区块回注气CO2浓度比例不低于93%时,驱油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耿春雁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10,32(4)
临清拗陷东部CO2资源丰富,在古生界和新近系均发现了CO2气藏.根据最新勘探和研究成果,并结合济阳拗陷与东濮凹陷的勘探实践,分析认为临清拗陷东部CO2气藏气主要为幔源岩浆成因,浅层气藏中可能有煤成气过程中的伴生CO2混入.通过对典型气藏的解剖,指出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对临清拗陷东部CO2的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地质条件,指出了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9.
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和计算是建立低碳经济和低碳发展模式的前提和基础,而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换算系数是审计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关键.文章介绍了碳排放系数和二氧化碳排放系数的概念和内涵;阐述了获取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换算系数的统计计算、实验测定、换算、收集资料的4种主要途径;分析了采取不同途径所得的几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和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总结了换算过程中所需部分温室气体的全球暖化潜能等数值;提出了选取温室气体排放量换算系数的途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化学修饰法合成酚羟基修饰吸附树脂LM-6,通过批量吸附实验考察LM-6对2-萘酚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LM-6对2-萘酚的吸附数据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且为优惠吸附,吸附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自由能变G<0,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的过程;S<0,表明吸附过程中熵增加。吸附平衡时间为10 h,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