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申佳可  王云才 《风景园林》2020,27(10):37-42
城市扩张带来的生境破坏及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下降导致城市生态风险加剧。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成为解决这一矛盾并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政策的主要途径。基于对现有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及其不足的梳理,提出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绩效提升为目标,基于融合功能与结构空间优先级的景观生态网络整体优化的概念与方法框架。该框架回应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对生态空间体系规划的新需求,并强调了4个核心策略:基于城市生态问题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诊断、整合生态资源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生态源识别、遵循生态系统服务交付过程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的廊道提取与网络结构修正、兼顾网络功能与结构价值最大化的生态用地多情景开发,以探索适应城市扩张、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绩效的生态网络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2.
张耘逸  罗亚 《规划师》2021,37(20):60-65
文章首先通过梳理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定义与关键环节、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的趋势与路径,分析了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逻辑;其次,基于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领域的信息化实践,提出了包含数字赋能、平台支撑,规划引领、全程智治,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共治3个层次的规划引领数字国土空间全程智治的信息化总体框架;最后,提出国土空间治理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大工程",需要多元治理主体共建行业新生态,共同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市化地区空间极为有限,识别具有关键景观生态功能的生态源及其保护优先次序,对提升区域多重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的耦合模型,评价了生态空间的多重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指数;基于该指数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域的生态空间划分为6个优先级。优先级越高表明它的功能重要性越大,维持或提升服务的难度越小,该生态空间越应首先被识别为重要生态源纳入生态网络。这一基于多重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指数识别生态空间优先级的方法,为其分级管理提供了明确、可重复的方法框架及有用的规划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人手,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提升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的系统制度设计,强调全域全要素的统筹协调和管控.在介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基本状况后指出,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之下,规划工作中应有进一步的价值排序.首先应把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摆...  相似文献   

5.
区域绿道是功能集成引领城乡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廊道.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区域绿道规划是涉及城乡资源要素最多的专项规划,是引领城乡资源组织框架从"以交通骨架"向"以生态骨架"转变的有力工具,是引领空间治理模式变革、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国土空间治理的视角,梳理了区域绿道规划思想的演变历程,以成都市天府绿道七河绿带为例,针对绿道沿线资源要素均质、资源配置失宜、开发运营困难等问题,创新规划引领思路,通过对接国土空间"一张图",建立资源价值评价体系,构建绿道选线技术平台;利用评价结果开展空间治理,重塑经济地理;转变领导工作方式,融合设计、开发、运营,引导片区开发,以期探索新时期区域绿道规划创新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风景园林空间在人类福祉提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MA开启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日趋完善,近些年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也逐渐出现在风景园林学研究中,然而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框架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风景园林对人类福祉影响的研究。基于此问题,首先,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概念框架研究,以及建立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上的景观相关概念;其次,在梳理多项风景园林空间对人类福祉影响的实证研究后,归纳出使用者视角的风景园林空间的3个价值维度,即物理环境、生理活动和心理感受;最后,基于风景园林-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三者空间尺度耦合,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与使用者价值维度,总结出适用于多尺度的风景园林空间与人类福祉综合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忽视土地利用冲突分析可能导致生态修复关键区的识别失准,阻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有效推进。采用内涵分析、类型比较、模型解析等方法建构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框架,以水源涵养视角下的西安市长安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基于3类土地利用冲突经典模型和3类冲突识别方法的比较研究,结合“格局—过程—功能—服务”理论建构土地利用冲突研究的空间分析框架;其次,提出“场地认知—指标选取—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的应用路径;最后,结合实践阐述框架的具体应用路径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生态空间网络是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同与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相关研究和实践很少 同时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和需求,难以充分发挥生态空 间网络的生态与社会效益。以上海大都市区为例,测度生态 系统服务的供需水平,通过热点分析识别生态源地和供需失 配区,运用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形成面向生态系统 服务供需协同的生态空间网络。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 出分级分类规划管控指引,以期为大都市区生态空间的规划 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国土空间规划整合了各部门空间规划与管理职能,赋予了生态空间不可代替的地位,推动了生态规划由单一红线划定向全域空间综合管控演进。生态规划由于自身的学科复杂性,对传统规划体系产生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其内容、方法与实践有待梳理。本研究提出,市域国土空间生态规划应基于自然资源禀赋分析,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功能导向、以保护与修复全域生态环境为目标,建立资源管控、系统服务与空间规划的联系。结合齐齐哈尔市的规划实践,从生态信息数据的获取、整理、分析到规划传导过程中的格局建立、分级分类分区管控落实,剖析当前生态规划各环节面临的问题与实践对策。为市域国土空间生态规划的内容范畴界定与操作流程再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对生态空间的高效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生态系统服务失衡、生态要素缺乏统筹以及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不当的问题,是当前规划学界普遍关注的理论研究热点。【方法】以契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生态系统服务多目标协同为导向,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城乡规划学理论及系统协同的决策方法。【结果】提出了协同“过程-格局-尺度-功能”的规划理论架构,并从“体系—流程—关系”3个维度建构了协同生态系统服务目标的绿色基础设施(GI)规划技术框架,厘清了GI规划编制流程,提出了刚弹结合的管控措施,完善了功能协同与供需平衡的GI规划逻辑。【结论】该研究成果将对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并可作为市级GI专项规划编制的技术依据,因而具有理论借鉴研究及规划设计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1.
Landscape planning adjusts spatial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by altering the types of land use / land cover and the patterns of landscapes, and thus further impacts ecosystem servic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s of landscape planning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ntrol over the types of land use / land cover, the altering of landscape patterns, and the adjustment of landscap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uld change the type,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of ecosystem services, respectively. Through an overall review on the applic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evaluation, spatial mapping, and scenario simulation, this paper further concludes their roles in landscape planning: ecosystem service evaluation provides means to ensure scientific landscape planning; spatial mapping serves as a basis to the decision making; and scenario simulation visualizes all kinds of possibilities for an optimal choice. At the same time, such applications in landscape planning practices, ranging from green space planning,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planning, land use planning to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planning, are exemplified.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existing research findings and limitations and proposes that future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system services, to build a dynamic composite planning framework that can improv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o propel the research on the tradeoff-and-synergy amo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landscape planning.  相似文献   

12.
景观格局演变必然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探讨二者关系,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6、2001、2016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景观类型数据,分析漓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林地一直是漓江流域的优势景观,面积增加,农田和水体减少,建设用地和裸地增加,草地先减后增;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净增7.50亿元,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是生态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系统的调节、支持等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和文化性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中间河谷地带低、四周山林地区高;优势斑块面积扩大、斑块间保持良好自然连通性,景观类型的均匀性、异质性降低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变化的关系,可为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系统探究景观方法对空间治理主体互动过程的支撑作用是新时代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挖掘景观研究与实践范式应用价值的途径之一.首先界定景观方法和空间治理主体互动的研究对象,然后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展示了这种支撑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来看,各类景观研究方法都强调为空间规划各环节的主体互动打开跨边界交互的...  相似文献   

14.
岳邦瑞  钱芝弘 《风景园林》2022,29(10):20-25
景观规划师常会面临在特定区域协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现实需求,而当前针对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及其机制研究如何应用于景观规划的研究仍不足。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进展,从形成基础和变化动因两方面揭示其机制,并梳理机制研究的方法与进展。其次,以3类景观规划为例,分析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及机制研究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结合研究案例探索将其应用于景观规划的途径。研究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及机制,能够在景观规划中为实现ESs降权衡升协同提供重要信息:1)在生态功能区划中,能指导ESs目标的分区分配;2)在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中,能指导空间网络优化方案的制定;3)在生态修复规划中,能指导关键修复区域识别及修复策略的提出。最后,提出应以规划实践为导向展开研究,加强学科合作交流,完善研究方法,并探索整合多种研究成果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将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及机制研究应用于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15.
采矿迹地是由于人类采矿活动而产生的大量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其景观重构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发挥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阐述采矿迹地概念的基础上对其类型进行分析,并提出采矿迹地景观重构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近年来国内外采矿迹地景观重构的研究内容及特征进行了梳理,发现其研究趋势呈现出4个转变:1)从单一的...  相似文献   

16.
文晨   《风景园林》2020,27(1):41-46
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在经历变革,规划编制和管控技术需要风景园林的视角。针对空间规划和风景园林的衔接问题,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和报告,介绍德国景观规划的发展经验。德国作为实行空间规划体系的国家其景观规划对自然保护和景观多种功能的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梳理德国景观规划的目标、层级、基础作用、模块设置以及对社会发展需求的灵敏反应。德国景观规划对中国风景园林衔接新的空间规划体系具有借鉴意义,特别是模块式的任务构建,在各尺度层级保持连贯的目标体系,以及系统地革新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王鑫   《风景园林》2020,27(1):77-82
科学认识社会生态系统演进机制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以文化与政治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提出适合杭州-西湖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框架,识别了杭州-西湖社会生态系统的5个演进阶段,并分析出系统演进中的3种潜在状态。自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驱动力是影响杭州-西湖社会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人类行为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中扰动的频率、大小和形式并改变西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影响西湖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潜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基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需求,西湖在不同系统状态下为城市供给不同类别和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体而言供给与调节服务比例逐渐下降,文化服务逐渐上升,并且后者逐步成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别。杭州与西湖在长期的互馈共生中建立了社会生态系统的自适应性调节机制,其背后的生态智慧可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discipline and governance theories, “landscape governance” has become a new frontier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is considered a sub-topic and extension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governance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2012,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marked itself a new milestone for its systematic top-down design and institution-oriented effort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2013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contemporary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and took governance as a new means to evaluate state capacities and state-society relations. Both of them will significantly impact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landscape governance theories driven by 1) the emphasis on the spatial scale effect of landscape; 2)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gional variety of cultural and collective identities of local landscapes; and 3) the emphasis on the practice of landscape governance. It also examines the opportunities in China’s landscape governance brought by the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ch might help: resolve the inherent conflicts that cause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enhance China’s capacity on landscape governance; establish a new land-use management system with a greater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broader ecosystem services; endow landscapes with more public benefits; cultivate a 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cy in landscape governance; and, influence th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multiple dimensions. Finally, the article proposes roadmaps for China’s landscape governance at both global and national scales.  相似文献   

19.
张德顺  刘鸣 《中国园林》2020,36(2):106-111
园林树木的服务功能直接影响着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但是,多年以来,园林树种选择机制和方法却缺少理论支撑,常常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通过上海50种园林树种"植物功能性状-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框架的构建和17个性状变量因子分析发现,树种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形态上,树高决定了树木形态和树冠大小,对小气候调节、径流调蓄、空气净化和消声减噪等调节服务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叶片性状影响固碳释氧,以及养分供给等生态系统过程,并最终反馈在树种种间服务差异上。树种的文化服务直接与人类偏好相关,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做出权衡与取舍。"植物功能性状-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框架为园林树种的选择和树种规划提供了一种客观理性的方法,便于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相应的树种选择依据,以实现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的定量化与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