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汉译佛经是梵汉文化交融的产物,不仅内容特殊,篇章结构也颇为独特,具有中土文章不同的特征,概言之有四大特点,即诵、分、会、品的多角度、多层级划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程式化的三段式结构,以偈散相间为篇章结构的基本形式,以法数顺序相次安排段落。  相似文献   

2.
《南昌水专学报》2017,(5):95-99
中古汉译佛典语言上承上古汉语,下启近代汉语,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竺法护是西晋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所译经典凡百余部。这些经典中的词汇无论在汉语词汇史研究方面,还是在大型辞书编纂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史传文学《左传》的战争篇章,其结构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左传》战争篇章的结构是独创的。它是以编年体为纵坐标,以纪事本末体为横坐标,以人物传纪体为立坐标的立体组合,总体呈现严谨周祥的网状框架。《左传》战役叙写呈多姿多态的线性编排,论战与叙战有机组合,倾向鲜明:同时,战事和人事交织,使人物性格突显。这些开创性的结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史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叙述模式、佛经理论、佛经文学(伏魔经文)、佛家释梦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佛经对《伍子胥变文》的一系列影响.在叙述模式上《伍子胥变文》化用佛经故事,佛理"业感缘起"论是阐释《伍子胥变文》的内在线索,佛家"释梦"观在《伍子胥变文》上也有体现,历史故事是表,佛理是里.佛理是《伍子胥变文》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5.
从叙述模式、佛经理论、佛经文学(伏魔经文)、佛家释梦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佛经对《伍子胥变文》的一系列影响。在叙述模式上《伍子胥变文》化用佛经故事,佛理“业感缘起”论是阐释《伍子胥变文》的内在线索,佛家“释梦”观在《伍子胥变文》上也有体现,历史故事是表,佛理是里。佛理是《伍子胥变文》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6.
从构式语法角度主要对唐宋禅录里的"是即(则)是P"句式进行考察,认为该句式的句式义表示对某种行为事件的保留性肯定,但是还存在某种局限性,具有评判认定、修正补充、主题承接等语用功能。"是即(则)是P"受汉译佛经影响,在唐宋时期的禅籍里产生并常常使用,具有A式和B式两种具体的表达形式,基本语用功能一致。其中A式出现于北宋早期,专用于禅籍文献,是禅家参禅实践活动中一种特殊句式,B式在南宋后来的世俗文献里也常常可见,反映了佛禅文献的传播对近代汉语发展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海外华文作家,严歌苓不仅获得了海外华文界的承认,在中国大陆及台湾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于还在西方国家获得了巨大声誉。本文通过对她早期代表作《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的分析,探讨了她从个人化的体验出发揭示时代的荒诞和人性的压抑的创作特征和文学追求,以期促进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三生生命观是佛教对有情众生的生命演化进行的全新解释,它把人的生命流转分为前世、今生、来世三段,这种有别于中土一世生命说的观点,经过汉译佛经的传布,以其新奇性和合乎生活经验的解释深深地吸引了六朝中土文人,六朝小说对三生缘母题的演绎就是这一影响下的直接成果.三生缘母题在中土后世小说中多有演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受过诸多中外文学的熏陶与浸润,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国浪漫派、象征主义、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文学和苏联文学以及西班牙诗歌.戴望舒立足于本土古典诗词资源,融合象征主义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风貌.研究戴望舒诗歌创作的观念、手法、风格等方面的发展及诗风的变化历程,不仅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要研究外国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篇章中的句子,与孤立的句子不同,受制于语篇整体性和连贯性,其语意焦点变得明确。因而在翻译语篇中的句子时,译文的语序、句型、结构的选择都会受到限制。为了在翻译教学中帮助学生具备语篇整体意识,实现译文的连贯流畅,在主位结构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比英汉语篇连贯性特点,分析了学生译文和参考译文的差距。指出在汉译英时,要从汉英差异对比入手,了解英汉双语主位结构的非对应性,在篇章连贯性要求的制约下,来选择恰当的英语语序、语态、结构和句型。  相似文献   

11.
天花蕈在中国古籍中有多处记载,又名“天花”、“天花菜”、“天花菌”、“天花蘑菇(摩姑)”等,产自五台山、雁门和庐山等地。天花蕈因其气香味美,自北宋起即被进贡给皇室享用,其后历朝如是。然而由于大部分相关记载不涉及外观描述,因此较难判断其究为何物。通过对相关史料加以综合考察,认为“天花蕈”名称中的“天花”取自佛经中常见的“天花”一词,其气味馨香;天花蕈的本来面目并非平菇,而是香杏口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长廊中是独具特色的,具有明显的审美性特征。这里从汉字的独特构造带来诗的兴盛、中国古代文学对抒情性的重视,及表现在文学中的对于“中和”、“韵”、“味”、“气”等特有的审美崇尚三方面,试图论证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收词最为丰赡的大型语文辞书,但由于编写时种种条件的限制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尚存在种种缺失。本文根据佛经语料在汉语词汇研究和辞书编纂中的作用,对照《汉语大词典》的实际情况,用实例说明《汉语大词典》未能充分利用佛经语料而导致的“词语失收”、“义项缺失”、“书证过晚”三个方面的缺失,以引起人们对佛经语料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术语。语篇分析与翻译理解和表达密切相关,已被纳入翻译理论研究范围。汉语诗词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要将其译成英语,再现其文学之美,必须研究和运用各种语篇衔接手段,使译文自然、连贯。通过衔接与连贯方法及汉诗英译的实例,探讨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我国有关管理部门提出对于地点、街道名一律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地名的"罗马化标志",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之上认定所谓的国际地名的罗马化不适合于汉语地名.中国地名的唯一国际性标志就是它的汉字表达.为了让这个地名走向国际,重要的是对它加以注音和翻译.  相似文献   

16.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三世纪起,越南有了本国文字——喃字,发展到现在的越南国语字。都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地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汉语在越南语言文字与文化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当代中国传统绘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从中国画自身的审美原则、社会文化背案、文化内涵角度出发,提出只有体会到中国画显现的气质所在,才能真正体验传统绘画的特定语言与现代人类文明状态所存在的有机联系,促进中国画继续向前发展。基此,文字归纳出中国画的气质表现3个特点:“雅”、“厚”、“透”,并认为这些气质、不仅仅是画面本身的表现,同时也是艺术家自身气质、修养和对人生态度的写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阐述了科技文本与语篇及语篇特征的概念,然后着重对英汉科技文本的结构性特征和非结构性语篇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为英汉科技文本表现出相似的结构性语篇特征,而其非结构性特征却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对英汉科技文本语篇特征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了解英汉科技文本如何实现其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从而帮助提高英汉科技文本的阅读和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