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一直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一个跨界、包容、整合的设计实践理论。回想我们经历的各种建筑主义运动和建筑思潮,大多都是关于建筑、环境、城市的认知,而很少是系统的指导设计实践的理论。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设计方法,仍然沿用一个世纪前“布扎艺术”学院派的方式,通过学习案例、模仿样式、观察效仿、然后结合一些理性的分析做出结合具体案例的“创作”,或者形成极为个性难以描述的“神秘”设计方法,我们只能笼统地归纳其为“直觉”。  相似文献   

2.
本文评价了从1994年-2004年这段时间内建成的南非各地的一些建筑项目,评价的出发点是建筑这门职业与所谓的“新南非”中的政治的与社会风气的变革之相关性。文章考查了全国各地大约25建筑项目,及其设计方式以及工程成交和建设的方式,目的在于说明,所有这些工程都以自己的不同方式与广义的社会环境和当地的以及国际的建筑思潮有关。文章的观点是,建筑生产应该被看作是文化的生产。而且,与当时的社会密切相关的建筑生产过程是“国家建设”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工程质量》2007,(1):63-63
南京一位民间验房师说.“从2005年初到现在,我验过的每套房子几乎都有质量问题。”他是南京”民间验房师”这一新行当的开创者,目前在全国10多个城市开办了验房机构,同时还是南京一家国有建筑企业的副总工程师。他说,房屋质量问题五花八门:购房者经常遇到的是非根本性质量问题,大致有三类。第一类与开发商、设计院的水平有关;第二类是销售与施工设计脱节: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传递和经济的开放,带来了建筑的交流,也为技术的分享提供了可能,同时技术进步也带了建筑形体和建筑风格的革命。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或许是文化的“侵袭”。城市设计、建筑设计都应该基于本国的建筑发展脉络,了解西方建筑发展的过程,从过程中提取我们所需要的元素来指导设计实践。本文以苏州“伦敦桥”为例,详述了这一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5.
庄裕光教授在论述建筑文化与室内设计关系的一篇论文中讲到:室内设计的基本任务第一是“完善空间”,第二是“美化环境”。这包括着所有建筑类型的建筑空间处理。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及投资情况和设计者的美学素养,我们可以在同一种类型的建筑内部创造出形形色色的空间效果来。但据我观察,设计者们在创作过程中多数都是不厌其烦地运用、变化着创作手法,利用各种新型装饰材料及饰物、饰品在做加法,而很少运用做减法的美学  相似文献   

6.
现代理念与传统情结──苏州商品交易市场建筑设计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与环境的有机关联、协调统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已得到普遍的认同。这是一条具有广泛意义的基本法则。作为基本法则其理论依据在于整体的逻辑性。按照西方分析哲学的观点——“整体大干部分之和”,这就为我们阐明了成功的设计决非建筑物与环境诸要素的简单叠置或拼贴,而应是两者的相互认同、吸收与整合。这里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双向作用,其一,建筑接受环境的特质要素并修正“自我,达到与环境的和谐”’”;其二,环境接受建筑的个性特征并使自身增色。从辩证的角度看:没有矛盾就无所谓协调。正如黑格尔所言:“假如它不能…  相似文献   

7.
UED:谈谈您对于材料的了解。 孙宗列:我对于材料的认识,始于大学时期一位建筑材料老师的一句话,“建筑材料的进步是建筑的革命”。在之后的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我越来越深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从认识材料、接近材料、理解材料到娴熟运用材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材料的运用在建筑的整体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1建筑师的‘设计阈”建筑设计是一个以建筑整体构思到建筑细部设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从整体的宏观建筑细部的微观所能设计好建筑能力的范围即是建筑师的“设计阈”。建筑师所具有的“阈”值越大,说明他把握建筑整体设计的能力越强,即他的思路越开阔、构思越大胆,建筑细部设计越照人细致。这样使建筑设计从整体到细部的层次非常明确(如图所示)。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缺乏的往往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或没有细部处理,使我们的“设计阈’很窄,因此想谈谈对细部的认识。细部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深度设计。同我们相比,国外优…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建筑标准与规范(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明 《建筑》2001,(10):43-45
三、建筑规范 1.建筑规范的制定 在美国标准与规范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标准采用Standard一词,是指产品生产、经营的技术准则,是衡量技术规格、指标的尺度或水准,是自愿采用的;规范采用Code一词,是对工程活动中的行为方法要求,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规定,经批准作为法规,严格执行。Building code一词我们有翩译为“建筑法规”,也有翻译为“建筑规范”,由于其内容与我们的规范相近,因此,本文称为“建筑规范”。 对于建筑方面的技术要求,无论标准还是规范,都是由民间非赢和组织来起草编制的…  相似文献   

10.
布正伟 《建筑创作》2006,(7):i0023-i0024
每个历史时期的建筑话语,都会有一个中心词:20世纪50年代是“形式与内容”,60年代是“建筑美学与建筑风格”.70年代是“设计革命化”,80、90年代是“个性、创新”,90年代末至今是“特色、标志性”,在设计舞台上跌跌撞撞地走过了40多年后,我确实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大变迁,但同时也悟出了一个基本道理:绕来绕去,我们并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心,还是要回到人类建筑活动的“出发点”上来。尽管当今要考虑的因素(问题)要广泛、深远得多,也尽管当今我们的价值取向因历史和现状的千差万别而各有不同,但是终归还是需要我们在一定的“规则”下,去“玩”各种建筑因素(即影响建筑的各类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最佳组合”与“系统整合”的这类“游戏”。  相似文献   

11.
原先我准备演讲的题目是“理想世界可以实现吗”。这是因为在过去的200年间,现代社会为寻求社会的理想形态在城市和建筑领域做了各种探索和努力,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对此我想从我的观点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理想世界的本身含意可以理解为不可能实现的境地,但现代社会则相信通过“规划”即便再无谋略,理想世界还是可以实现的,其对“规划”的推动和促进的过程则被称为现代化。在漫长的理想世界的探索过程中很多规划方案未能实现,相反20世纪后半叶的国际化,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的全球化进程中,满足商业金融资本高效发展的城市…  相似文献   

12.
“真不知道我把毕业证书发给了一位天才还是一个疯子!”这是高迪就读的建筑学校的校长在颁发给高迪毕业证书时感叹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我正在一个我设计的项目的建筑工地上。这个项目非常有意思,所有部分都是由非专业人士建造的,在场所有穿黄衣服的人不是专业的建筑工人,是企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经济学家讲.经济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供”和“求”。理论研究学者或许可以这样下论断.但是我们都知道所有经济模型的推论总要有一堆假设条件.比如完全竞争,充分就业.往往都是现实中难达到的理想状况。  相似文献   

15.
<正>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在精神气质上近乎一座建筑学院,它24小时开放,始终坚持的设计准则将一批杰出评论家团结到一起,所形成的高标准评价体系为事务所提供了莫大支持。这些都和20世纪60年代诺曼·福斯特研究生阶段所在的耶鲁大学非常相似。事务所秉承学院风格又糅合了国际咨询机构的工作模式。本事务所的设计也是以初始研究为出发点,这源自我们的好奇心,一种去学习、去理解的冲动,有时候我们甚至会颠覆传统与定式,另创一种建筑类型。由此,在设计新建筑与基建的过程中,我们都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变革潜能,不论在公共还是私有领域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现代的”是经常被用来描述各种事物的形容词。它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在建筑中,所有人都知道“现代建筑运动”,我们也都听说过“现代建筑”,同样,听说过“后现代主义”,却并不懂得它的含义。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运动,就意味着我们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设计。在有希望的情况下,某些理性逻辑能够指引我们创造出具有功能性且适合居住的建筑;我们通过背景经验学习如何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绩效标准,创建选择项并对其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建筑创作》2017,(3):236-239
2010级 尤玮:在这两年实验班的课程中,除却设计课外,王凯老师的建筑历史理论课是我最为喜欢的一门课,以不同话题展开的对于建筑理论的探讨,历史课不再以编年的线性方式展开,每个话题之下都有深度的案例剖析,最后的装置设计以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于历史某一话题的思考结果。一学期下来收获颇丰,也不禁失落怎么只安排了一学期。感谢在实验班度过的两年时光,不仅收获了我在之后学习、实践过程中仍为受用的知识,并且影响了我对设计的态度和观点,给予我在这条路上行走的热情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刘力 《建筑创作》2006,(7):146-146
拿到黄星元大师“建筑作品集”耳目一新.不禁想起前不久建筑同仁的“向工业建筑学习”一说。黄大师与我在清华建筑系同窗六载,1963年毕业后分别分配到“侧重工业建筑设计”和“侧重民用建筑设计”两个不同的工作岗位。数十年创作生涯中,彼此常有机会讨论,也有过争论。但是创作观点和理念去是同出一辙,也许是同一师道所致。  相似文献   

19.
崔悦君博士是一位建筑师兼承建商、城市和区域规划师、作家、工业设计师、艺术家、教授、发明家、表演音乐家、运动员和出版商。他是崔氏设计与研究联合公司的总裁,Telos基金会── 一家非赢利性的设计教育机构的主席。他是第一位将自然现象当作一种设计基础的建筑师,并深刻地、科学地研究、分析和实施这一工作原则。同时他还是“进化式建筑”这一术语首创者,他的作品大大超越了生态的范畴,将我们带入21世纪,给我们展示了自然界的奇迹并使建筑与大自然的才华紧密结合。崔悦君博士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郡,曾就读于俄勒冈大学、哥…  相似文献   

20.
建筑构造元素与室内深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东西方古代建筑风格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东方的木构造建筑还是西方的砖石构造建筑,其室内装饰风格多与建筑结构本身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有的装饰手段与手法都与建筑构造本身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目前国内建筑项目设计过程中大多没有室内专业的介入,往往是建筑结构、风、水、电等专业完成后(其间有些空间的使用功能会发生调整)室内设计专业再介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