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ara 《现代装饰》2010,(1):28-29
德国设计大师Dieter Rams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曾对其当时所出的现实环境深感忧虑,他形容设计行业仿佛是一个“充斥着奇异形状,色彩和噪音的让人无法理解的混沌世界”。而他始终在考虑着一个问题:“我的设计到底是不是好设计?”带着这个问题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同时代设计师所走过的轨迹,在进行了大量的考察研究后,总结出了优秀设计的十大诫律。  相似文献   

2.
燃燃 《现代装饰》2007,(7):90-93
黄明强是个潜水很久的设计师了,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在杂志社见面,在谈到自己设计的一个作品的时候,他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空间”的热爱:从人尽可知的设计中的“风水”常识谈起,到一个空间中具体体现“中国”味道的装饰手法,及至他极力推崇的华人设计师的代表靳埭强的创作……纯粹的中国风格的设计路线,是他执着追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这个新工作室很有意思,刚做好的时候我去看了一次,觉得挺好。好在有个性,好在肯下工夫,好在这是一个有趣的设计行业,陈耀光似乎进入了一种境界,开始reward himself了,跟小孩子一样,自己给自己颗糖吃,自己关爱自己,设计师做到一定程度恐怕都会这样,他虽然在我面前表现得很谦虚,但最后还是情不自禁地对我说:“吴教师,您也应该来一个”。他下意识地把我列入他的追随者行列,我心里偷着乐:你这玩意好归好,你怎么知道别人没有呢!  相似文献   

4.
陈涛访谈录     
二十年前,陈涛进入浙美的那一天还是个英俊少年。今天,他已经自立门户,在环境设计的圈子里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满脸胡子茬的职业设计师。他的设计学习过程一波三折,从学校到社会、从练基本功到适应商业设计操作,堪称是反反复复、几经周折。终于,近年来有了长足进步,也有了自己成熟的设计面貌,成为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设计师。我之所以非常地喜欢他,基于两点:一是他不断地求索,二是他为人忠实、与世无争。这个人,除了与设计有关的问题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兴奋点。他毫无炒作能力,也没有这种愿望,我劝他发点作品,但他就象“公鸡下蛋”,拖…  相似文献   

5.
90后新锐设计师王树茂,一位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从设计师、收藏者再到策展人,多元跨界成为了他身上的醒目标签。从求学到工作,王树茂似乎一直在试图打破设计的界限。原是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的王树茂,毕业后投身于产品设计,始于“一把椅子”带来的感动。“空间和体量带给我的是一种震撼,但是小产品和家具带给我的是感动”,许多建筑师都痴迷于椅子,他们设计的椅子,甚至比自己设计的建筑还要出名,这个是王树茂热衷于研究和收藏椅子的原因,而也从此开启了他的产品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6.
谈谈陈厚夫     
我第一次见陈厚夫是7年前,在海南.当时,他在做海航的办公楼室内设计,我印象极好. 然而,真正引起我关注他的设计活动却是我大病一场之后. 2000年以来,设计业发展很快,竞争也激烈了起来.很多中青年设计师似乎没有时间去思考.  相似文献   

7.
梅慧敏 《园林》2009,(9):12-12
一次在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著名景观规划设计师瓦伦丁教授(上海辰山植物园主设计师)在新疆讲学时,他说要急着赶回德国。我问他什么事那么着急?他告诉我:一个他十年前设计的案子,现在要加种几棵树,他必须要赶回去在现场看种树时的位置朝向,不能出错。我听了颇为感慨。  相似文献   

8.
光影魔术     
李昕 《家饰》2009,(4):175-175
在巴黎家居装饰展上,偶遇意大利跨界设计师塞缪尔·马扎。这位设计师的个性是如此多样和充满激情.他曾经担任FENDI的服装设计.后来发觉家居比服装更有意义,开始游走在当今艺术双极米兰——纽约之间,通过融合来自各个领域的不同语言与符号构建自己的设计。包括.被艺术馆收藏的高背椅、具有新歌特风格的新家具“多多吻我”,还有高科技的吊灯。  相似文献   

9.
力量空间     
设计师做自己办公空间设计往往想法很多,也很苛求。这种设计状态会令将来的作品显得杂乱、稚嫩, 容易出现“昏招”,或者流于刻板、拘谨、不灵动。我懂得调整自己的状态:有时记住自己是甲方,可以任意发挥,有时把它忘了,也就不必太苛求,以致经常改动设计,不坚决。由于急于搬迁的缘故,加之那时我正好出差在外,所以本案设计周期较短。几天时间在宾馆里伏案设计,倒给出了一个好的状态:略去许多泉涌的想法, 只抓住最好的,好比画者在做速写,把控大局。凭我个人的喜好和习惯,以及对设计公司办公空间的理解与思考,我在凝神中拔高自己,发现塑造一种力量空间会比较接近于表达设计师这种群体的周遭环境,无需过多地出招,无需捕捉人的眼球。力量是潜在的,它无处不在,闭着眼也能抓住你的心。我就这样确立了设计主旨。  相似文献   

10.
《家饰》2013,(5):30-35
他是设计师,也是作家,他用多年的时间书写设计并整理成册;他是完美主义的代表,也是不完美主义者,他想做很多事,最终只要求自己尽力而为;他是笃定的,也是“叛逆”的,十八年前的一次“出走”奠定了他今天在设计圈的位置。他喜欢旅行,更喜欢拍照,他让自己住世界各地最好的酒店,既是放松自己,也是体验美好设计。他是《家饰》本期的明星人物,更是设计圈内的明星人物——戴勇!  相似文献   

11.
陈厚夫访谈     
我第一次见陈厚夫是7年前,在海南。当时,他在做海航的办公楼室内设计,我印象极好。然而,真正引起我关注他的设计活动却是我大病一场之后。2000年以来,设计业发展很快,竞争也激烈了起来。很多中青年设计师似乎没有时间去思考。尤其是在繁忙的南方,年轻设计师的业务压力很大,生活担子重,设计事务所的维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在这个时候我有一次看见了陈厚夫的作品,并且为之眼睛一亮。我觉得陈厚夫成熟了,也为深圳的设计界带来了一股新风。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为人低调,不爱炒作。他做人与做设计一样实在而敦厚,可以说是设计如其人。这样的青…  相似文献   

12.
“人生活在公共与自然空间、个人与区域空间的交叉点。空间在形式中诞生,生命在空间中延续。设计是人与空间两个生命的对话。”设计师柴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建构了他对空间设计的看法和信念,并将之作为本案的构思主题。柴先生是一个喜欢超越自我,挑战主流意识的人。对于自己的居住空间,他可以不受限制、随心所欲地张扬他全部的个人意识和情感,焕发空间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13.
罗思敏 《现代装饰》2007,(12):24-25
在亚洲地区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东方源远流长的文化,正慢慢地影响着整个世界。因而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中出现了很多东方风格的作品。在西方欧美设计师的作品中渗入了很多中国、日本等文化的符号与内涵,他们把这种风格的设计称为“新东方主义”。而中国、日本很多设计师推崇“简约”而又在功能上与审美上有着亚洲人自己的特点。所以被国人称之为“新亚洲风格”。  相似文献   

14.
现代建筑与传统城市和谐对话——我看苏州博物馆新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仪三 《建筑师》2008,(2):84-86
2006年10月6日,正是中秋节,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了。在庆典上89岁的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面对中外记者,谦和地表达了他的愿望:“希望这个建筑能给苏州,给中国做一点小小的贡献”。他把苏州博物馆新馆称作为自己的“小女儿”,他还说过:“我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非常满意,希望这个作品可以给中国的建筑道路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5.
陈武     
《现代装饰》2009,(12):48-51
深圳市新冶组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负责人,室内设计师。他三年前筹办的“夜时尚”派对已开始倡导“创意联盟”、“设计共和”的概念,组合各种创意元素,邀请创意人士参与互动。他是一个爱玩的人,将设计、音乐、建筑玩得活色生香。  相似文献   

16.
“设计需要孤独……”这是我们的签约摄影师孙翔宇在我微博上的评论留言.当时我们正在讨论一个关于设计师圈子的问题。以前听说过艺术家需要孤独,因为他们要在自己的世界中保持思考,从而做出惊人之作。说到设计师更多的是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而是要融合到圈子中、推广自己和自己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我与山本先生相识始于2008年.当时天津文化中心项目刚刚启动,我主持规划与设计工作,在文化中心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方案公开征集过程中,山本先生的方案脱颖而出,由此我们在工作上产生了交集.图书馆的设计保持了他一贯对创造性空间塑造的卓越追求,同时也拥有细腻美妙的形式,而更为动人的是对于功能张力进行的深刻描述,让我感受到他作为一个设计师秉持的以建筑立场进行社会优化和环境协调的理想和抱负.山本先生是一个善于用建筑讲故事的人,他创作的空间所呈现的表情和气质都会不自觉地触发人的情感.所以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对建筑饱含激情同时又理性的设计师.  相似文献   

18.
本案是设计师自己的居住空间,一个使用面积只有51m^2的小型住宅。最初面对这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时,设计师产生了一种终于可以自己做甲方,来实现设计理想的冲动,头脑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支离破碎的设计语言。不过在个人资金有限的现实前提下,经过了一阶段的思考,设计师决定还是要在造价适中、切实可行的基础上来追求自己的设计风格。基于设计师自身的生活方式,设计的出发点力求体现一种“自由自在”的空间特色。在本案中,设计师摒弃了繁琐的造型语言,减少了浮华的装饰元素,而希望通过明晰的体量,鲜明的色彩以及个性的材质来实现设计师的一种“纯净”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9.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1,(12):99-101
近些年来,采访了许多优秀设计师,他们的个性各不相同,但他们对设计本质追问的热忱却惊人一致。摄影师史云峰来南京拍片子,在瓦库喝茶的时候,他给我看了朱玉晓设计的一套住宅,当时有非常惊艳的感觉,原来住宅也可以设计的如此富有想象力。电话采访一直不是我愿意采用的方式,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会缺失许多精彩的内容。不知道我的这次电话采访是否可以呈现出设计作品背后的那个人的状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20.
对话     
《现代装饰》2014,(2):15-15
设计师陈方晓提问:曾听于强先生讲过“天下武功唯快不败,天下设计唯美不破”的话。中国的一些设计师很了不起,他们用自己的坚实的脚步和眼睛,把所有大师的作品实地阅读了一遍,这是很重要的补课。另外对设计师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圈子”,我觉得“圈子”是当下设计界状态的一种表现。我追求的“状态”是建立一个可以自由探讨设计的“圈子”,在一些设计细节想不明白的时候,把问题抛到圈子里,立刻就有同行能够回答、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