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在我国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特点和在我国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概述了目前国内外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到了作者正在进行一个4层1:5的混合结构的模型试验.  相似文献   

2.
世界超高层建筑结构材料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际高层建筑与城市住宅委员会(CTBUDH)1995年10月31日发布的世界上最高的100栋高层建筑物简况,主要从建筑结构材料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超高层建筑结构材料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超高层建筑的建造已逐渐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打造绿色超高层建筑,除了合理利用设计及运营关键技术,还需要正确把握现行绿色建筑及绿色施工的标准规程,根据相关要求及评价标准,对应提出地下工程与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绿色施工技术要点,同时根据目前国情对清洁再生能源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4.
京城大厦是北京市首批由我国独立施工建成的超高层建筑之一(结构总高203m),其设计与施工均具有现代化水平。作者曾主持该大厦的全部施工,在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上均有新的见解和经验,其中有些项目曾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励。本文扼要地加以阐述,可供有关专业人员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风重耦合效应是指高耸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水平变形会受到重力的影响.为了有效分析超高层结构的风重耦合效应,文中建立了结构计算模型,推导了结构在风荷载和重力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动力方程,对结构自振周期、风振系数以及结构响应值的风重耦合效应影响系数进行计算与分析.参数分析表明:考虑风重耦合作用后结构自振周期变长,风振系数减小,同时超高层结构的重刚比、弯剪刚度比和竖向外形锥度的增长会加大风重耦合效应.建议对重刚比较大、体型复杂的超高层建筑进行风重耦合计算.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混合结构超高层建筑竖向变形差的影响因素,阐述了各影响因素包括徐变、收缩、温差效应和弹性压缩的作用机理并给出了其变形计算公式,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提出了减小竖向变形差的工程对策,可供工程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构的高阶振型对超高层建筑的风致响应有较大影响,尤其针对超高层建筑风荷载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随着建筑高度越来越高,建筑变得越来越柔,高阶振型对于风荷载的贡献随之增大。以珠海市某一超高层建筑为工程背景,在X,Y和Z方向将考虑高阶振型的风荷载与仅考虑第一阶振型的风荷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阶振型对于超高层建筑风荷载的贡献较小,计算超高层建筑风荷载时,只需计算第一阶振型的数值即可满足工程要求,高阶振型对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近断层地区竖向地震下超高层建筑结构的脉冲波动效应,将典型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分别简化为一维和二维模型,在弹性范围内,确定纵波通过集中质量的反射和透射系数,以时域差分延时和FFT频域滤波为求解策略,用简化波动分析方法计算结构在竖向地震下的宏观响应,评估结构在竖向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分析表明,与振动分析方法相比,波动分析方法在计算结构竖向地震响应时更具有针对性,特别是近场脉冲型竖向地震下.竖向地震引起轴向构件的轴力波动和相对错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某沿海超高层建筑高度达350 m,高宽比达7.6,又处于浙江沿海地区,风荷载是其结构设计的控制荷载.数值模拟了不同风向下超高层建筑底部平均风合力和合力矩,与风洞试验结果相近,一般情况两者差别不大于15%;同时拟合了该建筑表面的脉动风压自谱密度和相干函数经验表达式,采用空间随机风振的CQC方法对塔楼进行了风致动力响应分析,并通过塔楼顶层峰值加速度响应和底部静力等效风荷载合力和合力矩的比较与分析,表明高层建筑专用风振分析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超高层建筑利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我国超高层建筑的蓬勃发展,首先肯定超高层建筑有它独特的优点.但必须承认超高层建筑成本高、人口集中,在使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其本身也存在安全隐患.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一些历史古城原有的文物景观,不合理的拆建引起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通过对超高层建筑优劣的分析,建议今后的城市规划一定要慎重对待超高层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超高层结构设计时,地震动强度指标是指导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对结构的安全至关重要,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结论,因此,对超高层结构进行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综述建筑结构增量动力分析地震动强度指标有效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结构增量动力分析的地震动强度指标(S)a%,地震动强度指标(S)a...  相似文献   

12.
高层建筑考虑施工过程徐变的简化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入水工结构中徐变度的指数函数表达形式 ,阐明了利用徐变度对高层建筑进行考虑施工过程的徐变增量分析的初应变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 ,编制了相应程序对框架和框支剪力墙结构算例分别进行对比分析 ,指出该简化方法避免了记录应力时程 ,效率较高 ,适于初步设计阶段估算徐变影响时使用 .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减震技术主要集中应用在基础隔振和消能减震体系中,有较好效果但使用条件也受限制。结合橡胶支座基础隔震和调谐质量阻尼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在超高层结构中应用非线性"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减震技术。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不同地震作用下采用了非线性"TMD"减震技术和不采用减震技术的某高层结构的地震反应,发现了非线性TMD技术对超高层建筑具有明显的减震效果。该技术对超高层结构的减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考虑施工过程收缩徐变对高层建筑结构影响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高层建筑结构有重要影响,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符合实际受力模型的计算方法,将施工过程引入收缩徐变对高层建筑结构影响分析,考虑竖向构件轴力变化,混凝土弹性模量变化及收缩徐变使钢筋混凝土截面应力重分布引起混凝土截面应力的变化。利用混凝土徐变中值系数和混凝土弹性模量中值系数,推导出高层建筑竖向承重构件的应变计算公式,通过分析施工过程收缩徐变的变形特点及其对水平构件的影响,建立了高层建筑结构收缩徐变竖向变形计算公式并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收缩徐变对高层建筑结构有重要影响,计算公式符合实际受力模型,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疆某超高层住宅楼动力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新疆某高层住宅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行为,研究构件的损伤及屈服情况,判断结构的薄弱部位及薄弱构件,并对抗震设计提供建议。通过Midas-Building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1/100限值的要求,大部分连梁出现损伤,主要受力剪力墙塑性损伤较小,结构无明显的薄弱部位。该工程虽属于高烈度区的超高层建筑,但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相应的构造措施,能达到设计规定的抗震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16.
结合工程案例,对高层建筑商住楼地下结构的沉降后浇带、温度后浇带、剪力墙后浇带的施工提出了一种新的施工工艺.首先,在3种类型后浇带的混凝土施工缝处,用研制的新型钢筋工字型支架上下固定橡胶止水带或钢板止水带,以此提高止水带的施工质量,防止防水工程渗水;其次,用ANSYS软件对后浇带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橡胶止水带的受力变形进行分析,以此验证新施工工艺的合理性.工程竣工验收表明,该施工工艺符合规范和质量评定合格标准,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某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框架-核心筒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广泛应用,并且由于建筑功能的多样化使得结构体型越来越复杂,因此这就对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分析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上海世茂国际广场大楼这一实际工程为背景,对其开展弹塑性时程分析,探究该结构体系在各级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首先建立了结构简化分析模型,选择了结构材料应力-应变关系和分析参数;接下来利用CANNY2005程序对模型振动台试验进行模拟计算,考察所采用的力学分析模型和计算参数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这些模型和参数能比较准确模拟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特征;然后最后对原型结构在各级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进行分析,具体研究了该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分布、典型构件变形模式;最后从整体上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做出相应的评价.目前该高层建筑业已竣工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的研究中运用未确知测度(UM)理论,经过综合分析高层建筑施工中安全事故的特点,最终选取了5项一级指标和19项二级指标,构建了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用信息熵求各指标权重,依照置信度识别准则判断风险等级;并应用于工程实例,成功判定出该工程的综合安全风险等级为Ⅲ级。结果表明,此方法不但能求出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等级,还可以客观反映施工中危险源的情况,为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性评价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层建筑矩形TLD系统等效阻尼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导出安装调谐液体阻尼器(TLD)的建筑结构在简谐地震作用下的等效阻尼比,并对影响等效阻尼比的各个参数进行了研究,最后求得最优化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