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水平测斜法的诸多优点,从其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及数据处理等方面,阐述了路面断面沉降测量水平测斜仪的应用,结合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基坑工程土方开挖会引起支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变形过大可能会导致基坑失稳破坏或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可在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中埋设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的测斜管,通过测斜仪监测数据判定基坑支护结构或周围土体的稳定性,并结合现场巡视,确保基坑施工安全。文章介绍了测斜仪的工作原理,并以两个基坑监测项目为例,对基坑深层水平位移以及围护墙顶部水平位移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指导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川建材》2015,(6):228-229
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由于土体的卸荷效应,会导致坑底土体回弹,支护结构变形等,再加上周围的建筑物及复杂交通情况的影响,会对周围土体造成挤压。因此,对某深基坑进行了围护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在开挖过程中不断地监测和分析周围环境以及地下管井渗漏导致深层土体变形特点。由于地下水以及周围建筑物荷载作用,导致土体开裂、变形;测斜仪在使用监测过程中,环境已经对土体的变化产生影响,对其反应出的读数进行分析,得出深层土体水平位移与地下水作用于土体、坑边荷载对土体的影响因素以及测斜仪在使用过程容易导致误差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测斜仪监测成果的蠕滑体变形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向家坝水电工程马延坡变形体是沿特定滑面产生整体蠕滑变形的典型工程实例。基于勘探成果,布置测斜仪对变形体的内部变形进行监测,获得了良好的监测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测斜仪变形曲线的突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变形曲线与蠕滑变形体形态的对应关系,揭示滑动带的位置及厚度,阐明蠕滑变形机制,为工程处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进而通过对位错–时间曲线的分析,对加固措施的作用进行说明,且对蠕滑变形体在治理后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马延坡蠕滑变形体主要受JC①夹层控制,为典型顺层滑动变形模式。在实施减载、支档和排水等综合治理措施后,滑动带位错速率减缓,边坡趋于稳定。研究工作扩展了监测成果的应用范围,对今后类似边坡的勘探、监测和资料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谭峰屹  汪稔  赵丽 《土工基础》2008,22(4):84-87
基坑施工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监测内容是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测斜仪是监测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有效监测仪器。介绍了CX型测斜仪的系统组成和基本原理,通过对武汉多福路改造工程C2栋基坑施工过程的监测与分析,发现了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的隐患,并及时反馈给业主、监理和施工方,指导了基坑开挖的连续性,保证了基坑周围环境的安全,为避免重大的安全隐患提供了科学依据,证明了测斜仪在基坑开挖全过程中适时监测和预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坝坝基变形影响深度尚无监测仪器和方法的问题,提出了多点式监测方案,并阐述了该方案在小湾水电站工程中的实施方式,指出该监测方案取得了可靠的变形监测资料,有助于掌握和评价大坝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铁沉降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是轨道交通工程在建项目最多的城市,沉降监测对地铁工程的安全施工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监测数据能够直接用来评价地铁施工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本文重点论述了北京地铁沉降监测的方法与技术要求,介绍了所用仪器数据文件的格式,详述了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最后,文章给出了变形预报分析的数学方法,并说明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主要介绍了基坑变形监测工程过程中产生的基坑变形、进行变形监测的设计方案以及相关数据处理分析。主要监测内容为对基坑壁进行水平位移监测和沉降监测;本文中为进行监测决定使用精密二等水准、极坐标法两种变形监测方法,获取基坑沉降变形数据以及水平位移变形数据,并对监测所得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绘制数据分析图,研究数据变形趋势,确认是否符合工程要求,评估工程安全性,从而确保整个基坑变形监测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邢本康 《建筑安全》2022,(10):91-93
测斜仪是安全监测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检测仪器,主要用于测量岩土体内部位移。以工程中广泛应用的移动式测斜仪为例,介绍了测斜仪各个部件的作用和防护措施,并对数据处理、应用以及基本监测成果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
钻孔测斜仪在基坑监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山西建筑》2009,35(24):93-94
介绍了钻孔测斜管的安装及钻孔测斜仪的监测过程,通过工程实例,发现并概括了测量过程中一些容易产生误差的操作,并做出了相应改进,从而提高基坑监测的准确性,确保基坑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疏桩基础沉降特性的分析,提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沉降计算方法(建筑桩基规范法、以沉降量为控制指标法、双层应力法)进行对比、分析,经工程实例验证得出,利用建筑桩基规范法计算的沉降量与实测沉降量比较贴近。  相似文献   

12.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山西建筑》2010,36(13):84-87
分析了现行国家规范法计算地基沉降与弹性理论解在理论上的差异以及与工程实测沉降产生偏差的根本原因,阐明了基础宽度、基础埋深、土的泊松比等因素对地基沉降的影响,并提出程序计算方法和修正的计算公式,以期指导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3.
基于群桩Mindlin应力解附加应力场和群桩基础变形分布特征,考虑承台和上部结构刚度对沉降变形的均化效应,总结了Mindlin解均化应力分层总和法计算群桩基础沉降的具体步骤细则。针对计算中具体问题,诸如压缩层计算厚度、上部结构刚度贡献、变刚度调平设计中桩类型的多样性,结合特定侧阻分布概化模式不同长径比、不同桩距条件给出基桩均化附加应力计算简易方法。应用所提供的均化附加应力计算方法计算群桩沉降,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与Boussinesq实体深基础计算法和等效作用计算法比较,其沉降计算值与实测竣工沉降值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4.
切线模量法方法简单、参数少,易于工程应用,研究表明在计算常规尺寸的基础时具有较好的精度,而对于筏板这样的大尺寸基础时,当计算深度较深时,存在计算沉降偏大的问题.为此提出了考虑初始切线模量沿深度增大的高级切线模量法,通过与实际工程案例和小应变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结果比较,高级切线模量法能更符合实际,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切线模量...  相似文献   

15.
杨青连  张成良  李小强 《山西建筑》2006,32(22):140-141
阐述了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论述了应用双曲线法计算最终沉降的方法,分析了实测沉降曲线形状与时间间隔△t的选取等因素对沉降预测的影响,归纳了双曲线法的应用特点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朱育雄  陶小委 《山西建筑》2009,35(24):277-278
根据武英高速公路某软土路基实验段的实测沉降资料,应用双曲线配合法推测了该路基段的最终沉降量,并与现场实测的沉降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双曲线配合法预测软土路基堆载预压的沉降值虽然较实际值稍微偏大,但该方法预测误差较小,精度较高,适用于本工程。  相似文献   

17.
基于Duncan-Chang模型的地基沉降分层总和 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基沉降分析方法是土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在地基沉降变形力学机理研究基础上,首先考虑埋深或初始地应力即先期固结应力对地基土变形模量的影响,并将其区分为初始地应力的体积应力和偏应力影响两部分,引进分级加载思想,建立出不同埋深地基土变形模量的确定方法;其次,将地基沉降区分为附加体积应力和附加偏应力引起的沉降两部分,建立出地基沉降分析计算模型;然后,考虑地基变形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引进增量分析方法、虎克定律和Duncan-Chang模型,建立出附加体积应力和附加偏应力引起的地基压缩层变形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地基沉降分层总和法分析原理,建立出基于Duncan-Chang模型的地基沉降分析新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反映初始地应力和附加应力对地基土变形模量的影响,而且,可避免地基土压缩试验曲线和地基静载试验曲线的使用;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计算与分析,并与实测沉降值和现有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表明了该方法可以满足工程计算精度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法在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其桢 《山西建筑》2009,35(18):104-106
通过引入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对软基沉降序列进行了非线性组合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神经网络组合预测的结果比各单项模型预测的结果都好,提高了软基沉降的预测精度,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赵庆鑫  丛林 《山西建筑》2010,36(1):279-281
针对软土路基工后沉降的数据特点,分别建立了双曲线和灰色理论沉降预测模型,并结合某省高速公路路基工后沉降观测数据进行了实例应用,预测结果表明,双曲线法和灰色模型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路基沉降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并以茅台4号大桥古蔺岸工程为例,对全站仪测量位移和沉降精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结果,选择了相应的测量仪器,达到了实时、快速和准确反映基坑沉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