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采用接枝率测定、红外光谱、光电子能谱、接触角、剥离强度等测试,研究了紫外线(UV)引发丙烯酸(AA)固相表面接枝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BLLD)粉料的影响因素(温度、单体浓度和反应时间),接枝PE—LLD表面结构、微观形态和性能。结果表明:UV能高效地引发AA在PE-LLD材料表面接枝聚合,随辐照时间延长、温度升高和单体浓度增大,接枝率增大,在实验条件下达到满足实际应用所需接枝率(约0.5%质量含量)的反应时问可达分钟数量级。接枝改性后,PE-LLD与水的接触角下降,亲水性增强;对钢材和聚乙烯黏接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丙烯酸接枝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g-AA)的热学行为,结果表明,与纯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相比,PE-LLD-g-AA的熔融温度(Tm)略有增加,结晶温度(Tc)增加大约4℃,熔融焓(AHm)随AA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还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PE—LLD和PE—LLD-g—AA的等温结晶动力学,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PE—LLD-g—AA等温结晶形态。结果表明,PE-LLD-g-AA的结晶速率大于纯PE—LLD的,随着接枝率的增加,PE-LLD的球晶半径减小,接枝到PE—LLD分子链上的AA分子起到了成核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4种薄膜用线形低密度茂金属聚乙烯(PE-mLLD)及独山子石化生产的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的基本物性指标、热力学性能、凝聚态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分子链结构及流变性能。结果表明,Exxon Mobile公司的3个PE-mLLD样品均采用己烯共聚,样品具有两种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PE-mLLD分子链规整性较好,加工性能较差,但力学性能优于PE-LLD;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的PE-mLLD分子链结构中支化点较多,加工性能较好;DOW公司的样品采用辛烯作为共聚单体,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宽,加工性能及力学性能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光敏剂钴化合物存在时茂金属催化剂和Ziegler—Natta催化剂生产的线形低密度聚乙烯(m—PE-LLD和PE—LLD)的热降解行为,测定了降解后产品的熔体流动速率、红外光谱和氧化诱导温度。结果表明:光敏剂使得加工过程中的降解反应增强,氧化诱导温度降低,氧化曲线形状发生改变;与PE—LLD相比,光敏剂对增强m—PE—LLD的降解反应和降低加工后样品的热稳定性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6.
7.
魏福庆;周福斌;许惠芳;李朋朋 《中国塑料》2010,24(10):47-49
研究了高开口型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DFDA7042H的物理性能、相对分子质量、支化度和流变性能,并对其生产的薄膜产品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且与市场认可的进口产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进口产品相比,工业化生产的DFDA7042H物理性能大致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稍高,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宽;DFDA7042H的剪切应力和剪切黏度更低,适合在较低的温度下加工;DFDA7042H吹制的薄膜的动摩擦因数与进口产品接近,开口性较好;同时薄膜的雾度较低,具有更高的透明性,其他性能与进口产品接近,能够满足高速包装膜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用DSC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茂金属线形低密度聚乙烯(m-PE-LLD)与高密度聚乙烯(PE-HD)、低密度聚乙烯(PE-LD)、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共混时PE-HD、PE-LD、PE-LLD不同加入量对m-PE-LLD非等温结晶行为和结晶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E-HD与m-PE-LLD共混使样品结晶峰变窄,结晶度和结晶速率有所提高,说明两者有较好的相容性与共结晶行为;PE-LD的加入使共混物结晶峰变宽,说明PE-LD与m-PE-LLD共结晶行为较差,存在部分相分离,但在PE-LD含为20%时有最大结晶度,结晶速率有所提高;PE-LLD的加入对m-PE-LLD非等温结晶和动力学影响较小。X-射线衍射结果证明共混使球晶粒径减小。 相似文献
9.
10.
芦苇纤维增强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芦苇纤维作增强剂,制备了低密度聚乙烯(PE-LD)/芦苇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了芦苇纤维、马来酸酐接枝低密度聚乙烯(PE-LD-g-MAH)及硅灰石的含量对PE-LD/芦苇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加入增容剂PE-LD-g-MAH时,随芦苇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先略有增加而后降低,冲击强度则呈下降趋势;PE-LD-g-MAH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当PE-LD-g-MAH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好;硅灰石及芦苇纤维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和20%时,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纳米SiO2填充PE-LLD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热氧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TG法研究了纳米SiO2含量、界面特性对纳米SiO2填充PE—LLD复合材料热降解和热氧降解性能的影响,并用Dole-Ozawa方法研究了体系的热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热降解和热氧降解温度均随纳米SiO2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后者提高更为显著。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纳米SiO2填充PE—LLD体系中加入大分子相容剂PE-LLD-g-MAH后,其热稳定性和热氧稳定性均优于未加PE-LLD-g-MAH体系。此外,纳米SiO2含量对复合材料热降解表观活化能Ea影响较大,填充体系的平均热降解表观活化能比基体明显提高,且随着SiO2含量增加而增大;界面特性对Ea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采用硅烷偶联剂 KH560对碳纤维(CF)进行了处理,并探讨了 CF 含量对 PE-HD/CF 以及 PE-HD/EVA/CF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 CF 含量的增加,PE-HD/CF 体系的体积电阻率从6.16×10~(14)Ω·cm 下降到1.54×10~7Ω·cm,表面电阻率从2.59×10~(16)Ω下降到5.74×10~9Ω;而 PE-HD/EVA/CF 复合体系中体积电阻率从1.91×10~(13)Ω·cm 下降到3.27×10~8Ω·cm,表面电阻率从5.72×10~(15)Ω下降到6.18×10~8Ω,表明加入 EVA 有利于提高复合体系的导电性能。当 CF 含量为5份时,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达到最小值。研究还表明,随着 CF 含量的增加,CF 沿着外力方向出现很明显的取向,沿着 CF 取向方向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碳纤维(CF)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对PE—HD/EVA/CF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包括硝酸液相氧化处理和硅烷偶联剂KH560、KH550包覆处理。结果表明,用偶联剂处理的复合体系,其体积电阻率随着CF的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KH560包覆处理体系的最低体积电阻率为3.63×10^9Ω·cm,KH550处理体系为7.94×10^9Ω·cm。KH560的偶联处理效果总体较佳,导电渗阈值出现在5份,而且KH560最佳使用量为0.8份。硝酸液相氧化处理效果比偶联剂好,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复合体系的导电性能随之改善,最佳氧化时间为7h,其导电渗阈值在3.5份左右,体积电阻率从10^13Ω·cm下降到5.75×10^8Ω·cm。 相似文献
14.
以聚偏氟乙烯(PVDF)树脂为基体,天然鳞片石墨(FG)、碳纤维(CF)为填料,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VDF/FG/CF复合导热材料,并研究了FG、CF含量及其改性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FG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力学性能随着FG含量的增加而降低;CF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但热导率略有降低;对CF进行表面氧化处理将使得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以及力学性能有所提高,当CF含量为5 %、FG含量为50 %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为11.4 W/(m·K),拉伸强度为48 MPa,断裂伸长率为11 %。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线形低密度聚乙烯( PE-LLD)与乙烯基笼形倍半硅氧烷(E-POSS)共混物熔体的流变行为;讨论了共混物的组成、剪切应力、切变速率及温度对熔体流变性、非牛顿指数和挤出膨胀比的影响;测定了共混物的屈服应力、断裂应力和断裂伸长率对E-PUSS含量的依赖性。结果表明,E-PUSS加人量在J%以内和实验温度低于160℃熔体的流动性随切应力增大而变好,假塑性增强,超过3%和高于160℃假塑性降低。PE-LLD/E-PUSS共混物的强度在E-PUSS含量为3%时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玻璃微珠改性PP和PE-LLD的加工流变行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玻璃微珠改性两种基体性质显著不同的聚烯烃并对玻璃微珠的含量、粒径和复合材料加工方法对材料的加工流变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工方法、玻璃微珠含量和粒径对聚丙烯/空心玻璃微珠(PP/GB)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和转矩流变性能的影响远大于对PE-LLD/GB复合材料的影响,其中玻璃微珠含量的影响较粒径大。研究认为,无机刚性粒子填充改性热塑性聚合物时,加工方法、填料含量、几何特征等对复合材料流变特性是否发生影响,影响的程度等,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基体树脂的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