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岳华 《华中建筑》2012,30(6):88-92
城市行政建筑作为城市行政管理机构的物质载体,其发展变迁历来受到各国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地域文化、行政理念、建造技术、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中西方的城市行政建筑在建造规模、功能结构、建筑空间、风格样式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全球政治民主化的大趋势之下,当代城市行政建筑的价值取向不断发生着转变,社会公平与公正日益受到关注。该文通过对当代西方城市行政建筑类型与典例的分析旨在为当代中国城市行政建筑的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从罗西城市人造物的理论为出发点,以罗西建筑中的柱为观察对象,一方面,探寻罗西如何通过对柱子这一基本建筑元素的运用,建造属于城市的人造物;另一方面,探寻罗西如何将城市的纪念性,经久性等要素融入到他所建造的城市人造物中,并通过柱子体现出来。从理论与实例两方面对罗西的"城市之于城市人造物的建造"进行了分析,寻找罗西建筑观中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天主教堂建筑是传入中国的重要西方建筑类型之一,19世纪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开始大量建造。建造地区不仅包括交通便捷、开放程度高的沿海城市,也逐渐深入到中国的内陆城市。而中国的大部分内陆城市的城市结构都较为封闭、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西方外来建筑的建造困难重重。本文以鲁中地区为例,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天主教堂建筑是如何在中国内陆城市建造的、地方建造技术、传统文化又是如何影响其建造的,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本土化特征。以期为中国天主教堂建筑提供一些基础性资料,并以小见大,展现外来宗教建筑在中国内陆城市的建造历程及建造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高速发展下建筑本原的丧失和人文关怀的淡漠,文章提出了建筑创作过程中的"素造"理念,总结、归纳当代建筑作品中的相关设计思想,从材料、建造、审美三个方面阐释了朴素建造的思想内涵与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5.
正"城市填充"(Urban Infill)是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延续的一类建造活动。在城市规模有限、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它可以有效满足人口不断聚集的需要以及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而在城市蔓延与旧城衰落等城市化问题愈发突出的今天,作为调和方式之一的城市填充更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填充"是指对陈旧的或没有充分利用的地块、建筑进行重新配置和使用,既包括在城市建成区尚未使用的空地上的开发,也包括对既有建筑和土地的再度利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史肇始于1840年,以西方建筑文化传入中国为主要待征的中国近代建筑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天津近代建筑的出现始于稍晚一些的1860年,是年天津开埠,英、法、美三国相继设立租界。此后西方各国相继效法,至1903年,除美租界于1902年并入英租界外,天津已有英、法、日、德、俄、意、奥、比八国租界。1900年以后,租界区迅速发展,成为天津城市的主体,在租界区内陆续建造了大批欧风建筑。天津近代欧风建筑分布范围广、建造数量大,它们的建造决定了天津近代城市的面貌。租界区内欧风建筑的建造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锻炼了中国的建筑工匠,使天津的建筑业在营造方式与建造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带来  相似文献   

7.
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大规模的租界建设,使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涌入天津,天津的建筑从中国传统形式走向了中外荟萃,百花齐放,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加之自然与人为因素,这些建筑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好他们对于凸显天津城市风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天津从规划和研究的方法与理念、技术的传承与开发应用、街区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工作,其中整修技术方面已有多项创新成果应用于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各项工作中。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众多标志性建筑的涌现,传统的以西方古典几何学为基础的二维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复杂建筑形体的设计需求。因此,对基于数字平台的优化水平、BIM技术等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必须,而建筑几何与工业建造之间的平衡问题是其中应首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记得几年前(2007年),我写过一篇拙文《"计算"出来的建筑一一记某省体育建筑馆健身馆初步设计》,那时候对数字几何、工业建造、BIM等概念仅仅是一些很笼统的认识。通过近几年的设计实践,这些在我脑子中  相似文献   

9.
自然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发展伴随在自然的发展中,而建筑的发展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突出方面。从古至今,建筑、人和自然三者间的微妙关系,在不断的发展演绎着,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本文着重对对中、西方传统建筑对自然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对自然决然不同的态度引发我们深思。中国建筑自古讲究天人合一,完美的融于自然,"尊重"成了三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人更多地去顺应自然,更多的去了解自然,建筑更是自然中的一个因素,是附属于自然的;而西方建筑则是人胜于天的体现,与自然形成强烈反差对比,从而凸显建筑的重要性,"征服"是西方文明史的代言词,更多的强化自己,更多的弱化自然,建筑是主题,自然则是服务于建筑而存在的。但是殊途同归,最后还是为了以自然相融合。并对现代建筑中的绿色建筑,做了较全面的分析和展望,再次强调人、建筑、自然三者的重要关系。到底要怎么平衡三者之间的发展,是作为主体人应该考虑的。  相似文献   

10.
1954年,梁思成针对新中国建筑设计民族化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他将建筑构件类比为"建筑词汇",建筑形式类比为"文章文法",并极力提倡采用传统"建筑词汇"和传统"文章文法"翻译西方建筑,替换性质功用相同的西方建筑构件和建筑形式,建造适合新中国的建筑。这与清末民初文学家林琴南运用古文翻译西方文学的翻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通过剖析二者的思想渊源,而后引述古文和传统建筑的存废之争,再从"文以载道"的视角重新回望二、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折衷主义建筑,为传统建筑精神传承和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价值性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园林往昔丰富并灵动着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布局,现今其意境空间营造思想仍深刻影响着当代建筑空间建构。传承中国园林处理建筑与庭院的“空间渗透”、“景物互借”、“意境序列”等思维理念.结合多元化功能需求重构空间组织。本文选取地景化建筑案例分析归纳当代地景化建筑空间延续传统园林思想,整合建筑、景观、城市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零碳建筑     
<正>建筑如何脱离能源而存在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又一课题,未来,我们的"零碳建筑",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建造,不依赖于城市能源供应和气候条件的限制。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主要解决几大问题:通过装配式的建造模式使零碳建筑工业化;整理零碳建筑建造数据为未来建筑提供数据支持;为国内尚未成熟的零碳建筑业提供参考,形成零碳建筑标准。  相似文献   

13.
西安的近代建筑虽然没有取得像古代那么辉煌的成就,也没有像其他沿海开埠城市那么典型,但它反映了内陆城市近代建筑的特点,见证了西安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西安近代西式建筑是西安近代建筑走向"西化"的缩影.本文以对西安近代建筑的普查为基础,对西安近代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近代西式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对其外来宗教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建筑类型的特征和典型实例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西安近代西式建筑的特点与沿海开埠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总结出如何正确看待西安等内陆城市的近代建筑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4)
本文主要研究当时建造且现存的宗教建筑。追溯其历史沿革,并以民国时期武汉宗教历史建筑来对比同时期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对比武汉教堂与中国同时期其他地域教堂建筑从中看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并对民国时期宗教建筑作为历史时期城市物质存在进行鉴定,追溯武汉民国时期宗教历史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影响以及研究现存民国宗教历史建筑的可行性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个建筑,从设计到建造的完整实现,是每一个建筑师关心的不变的话题。在建筑呈现出空间、细节、材质与色彩的同时,也表达了建筑师对于建筑及其设计本身的思想与态度。在"建筑师负责制"被热烈讨论的当下,面对亟待提高的建筑完成度,建筑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与策略,怎样整合建筑、室内、灯光、景观、幕墙等多专业,怎样应对不同地域、不同施工状况下的差异,怎样最大程度发挥建筑设计的价值,成为每个建筑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此专题作为2016年《跨越"边界":建筑师之于建筑表与里的策略》专题的延续,关注建筑从设计到建造的"漫长"过程,期间可能充满着场所、环境、造价、施工等外部客观条件的变化,也有业主不同意愿、决策的主观影响。建筑师应当从更广义的维度挖掘和发现项目的本质,或聚焦于"朴素"的设计手法,或着眼于建筑、地景的营造与生态环境的恢复,或专  相似文献   

16.
陈凯峰 《建筑》2010,(21):75-77
从建造的角度看,何谓"建筑"?利用源于自然的空间、材料、规则、美感等要素,构筑形成建筑物、建筑空间、建筑功能、建筑思想、建筑艺术等,实现居住、生产、社会、政治、艺术、宗教等人的活动对建筑的需要,"建筑"造就了人类独特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展示近十年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数字链"技术的教研历程,从建筑生成设计、数控建造和互动设计三方面陈述计算机编程算法技术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建筑建造中的相关原型探索与教研实践。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精明设计",或者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智慧设计"(smart design),实际上涉及功能、技术、环境生态等若干方面,我更关注的是启始定位的研究。一个项目的好与坏,固然与设计有关,与建造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与"出题"有关。就体育建筑而言,它是城市中体量最大的一类建筑,自然而然地与城市的景观、交通、功能分区直接关联,所以体育建筑一旦规划、设计、建造,一定会对城市的空间、交通和景观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古今中外的一些代表性的利用雨水作为景观的建筑或构筑物,从雨水利用的侧面入手,阐述雨水的"观赏性"、"蕴能性"两个基本属性,提出这两个属性使雨水对于"建筑美",可以成为载体和构成部分。而设计师在构建这种美的同时,又能催生两个"副产品":延长雨水汇流时间,减轻城市排水管网负担;减少景观自来水用量,节约城市自来水资源。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发展,如何处置城市建筑垃圾,是每个城市都要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建筑垃圾的组成与特点出发,指出建筑垃圾具有影响景观、占用土地、破坏环境等危害性,分析废旧建筑构配件、建筑材料特征,总结建筑垃圾在建筑建造、城市建设中的资源化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