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华黎,TAO(迹·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曾就职于纽约Westfourth Architecture和Herbert BeckhardFrank Richlan建筑设计事务所。2003年回到北京,开始独立建筑实践并  相似文献   

2.
正华黎于1989到1997年间在北京的清华大学学习,之后去了美国的耶鲁大学进修。在美国与中国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在2009年于北京创立了迹·建筑事务所。本文将对他之后十年间的建筑实践进行概述。华黎的许多作品都位处乡村的开放景观中,并具有特定的用途,例如教育、娱乐和工作等,都是改善乡村生活状况的重要话题。近年来,中国的乡村地区正面临的挑战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产生了一些影响和回应。1贫困问题,以及农村年轻  相似文献   

3.
4.
未直接探讨建筑学基本问题.而是强调没有超出具体实践背景的抽象的一般所谓"基本问题"。了解中国建筑实践的基本问题.先须讨论中国建筑实践的语境及其语境下的各种实践。然后才是每种实践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中国建筑实践重要的特征是"回避现实",建筑师们回避承认语境的病态及其所导致的"思想禁区",思想阉割后的建筑师表现出一种表面化的自由和躁动。  相似文献   

5.
坚持了8年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三年级小菜场上的家(简称菜家)的教学活动已经成为理解建筑学和当代中国城市真实、多样、矛盾的日常生活、建成环境及空间运作的关系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6.
《建筑师》2015,(5)
近几年来,华黎主持的迹·建筑事务所以其侧重乡间地头和自然环境里的建造赢得了在地建筑师称号。然而,何为在地?如何在地?在面对大地的时候,如何感受地景?怎样在在地的同时,既不失去对当代先进生产技术与设计理念的关注,亦不流于泛化的地域形象和形式语言?就此类问题,华黎在本次访谈中给出了自己具体而实在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正>东京工业大学的名誉教授坂本一成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家,其常年执教于东京工业大学,是享誉学界的"东工大学派"最重要人物之一。坂本一成建筑理论的思想性以及建筑作品的思考性,不仅在日本当代建筑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为当代日本建筑界中坚力量的学者与建筑师。坂本一成曾先后在德国慕尼黑、瑞士等地的著名高校教学与讲学,具有极高的学术评价与声誉。近年来,坂本一成也在中国参与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的学术活动。并在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  相似文献   

8.
正华黎的建筑是现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点也许可以作为本文的基本出发点。然而何谓"现代建筑"?在这个问题上,建筑史学家和理论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不说冠以各种名称的现代建筑史学著作——从考夫曼(Emil Kaufmann)的《从勒杜到勒·柯布西耶:自主性建筑的起源与发展》(Von Ledoux bis Le Corbusier)到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的《现代运动的先驱》(Pioneers of Modern Movement),从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的《空间,时间与建  相似文献   

9.
2013年"美丽乡村"政策的提出,使得我国的"乡建热"逐渐升温。在建筑师们的乡村建设实践中,"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设计思想广为采用,而"在地"一词更是经常包含了传统建筑学语境之外的含义。文章希望通过对几位代表性建筑师的乡建实践进行对比,从切入视角、本体层面、扩展层面等角度来辨析在地"在不同语境下的内涵,从而对在地的乡村建设提出建议,以及对建筑学在当代语境下的边界拓展、建筑师自我定位的转变等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殷玥  李竹 《当代建筑》2023,(11):44-48
传统建筑中的很多符号都是经过长期检验而保存下来的。这些符号已逐渐发展成经验传授的范式,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符号已经不具有实际的功能,逐渐成为一种视觉上的文化象征。乡村路网的通达实现了建材的市场化流通,很多所谓的“本土材料”(如砖、石、木等)已变为异地采购,很多传统的手工技艺也被“机械化”所取代。因此,不能偏颇地认为“低技”才是乡村的专属。当下的乡土建造已经不再是被臆想的“过去时模样”,而是一种当地实施方便、能够有效技术维护、延续并改善生活需求的建造。  相似文献   

11.
正五月总是有各种理由让人感受到青春与乐观主义,这其中的一个理由便是每年此时我们都会聚焦于文革以后的中国建筑教育。今年,我们观察的是一个在中国建筑现代性的进程中不可替代的群体: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系)的建筑学人。对中国建筑现代性的求索贯穿了这一群体存在的历史,而了解这一群体对于认知、梳理中国建筑现代性而言,无异于一枚钥匙。当然,按照惯例,我们的观察范围仍然是在1978年后在此接受建筑教育、  相似文献   

12.
挪威的许多城市在过去的40年间经历了持续不断的转变。进入后工业时期,各种管制和政府控制逐步撤销,这些新自由主义的手段与石油经济共同促生了日益官僚主义的建筑行业环境。然而,人们还是能辨认出那些在设法满足外部复杂条件的同时,仍然表现出建筑学特质的项目。本文探讨了量身定制的建筑设计方式如何在挪威的3种城市生态环境中展开的过程——即临近大尺度水面的峡湾环境、在现有空间肌理中进行中等尺度改造的城市环境、以及在城市郊区进行小尺度住宅设计的山区环境。  相似文献   

13.
所谓的穷人建筑学,大概就是为穷人做建筑的学问了。然而对于这个话题,穷人建筑学却只能算是勉为称之的一个权宜之名。产生这个话题的念头,是在策划编辑杂志前面的两个专题《从设计里苏醒》和《被消费的建筑》的时候就有的。当时的想法是:在今天这种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普遍商业化、标签化和符号  相似文献   

14.
周榕 《世界建筑》2014,(3):74-81
本文通过评述台湾建筑师黄声远在宜兰的在地建筑实践,分析在地概念的多义复合性,指出黄声远基于在地理念的陪伴式设计具有容地结构、因缘和合、在地呈现等三大反乌托邦特征。经由关爱生命、体悟生活、涵养生态这3条工作主线,揭示出黄声远陪伴式建筑观的独特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建筑学的自治(autonomy)显然是大舍在建筑思考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内容.无论“境”、“物”之先后,或者“抽象”与“具体”之反复,大舍始终相信建筑学具有一种内在的本体性;而与此同时,无论“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到内”的设计途径,大舍完成的建筑作品都对外部城市环境保持着一种冷淡而抗拒的关系.其中所呈现的建筑自治性,在当代中国建筑学语境下具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它是一种中国式现代性之下主动而又被动的选择.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现代性,更准确地说是上海这个城市所呈现的现代性,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状况.一方面,相对于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而言,上海所焦虑的更多是“全球-地方”特性下的大都市政治、经济和文化身份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在极速扩张中发展的当代中国都市样板,上海的城市空间本身具有多样和差异化的空间地理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建筑学的自治(autonomy)显然是大舍在建筑思考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内容。无论"境"、"物"之先后,或者"抽象"与"具体"之反复,大舍始终相信建筑学具有一种内在的本体性;而与此同时,无论"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到内"的设计途径,大舍完成的建筑作品都对外部城市环境保持着一种冷淡而抗拒的关系。其中所呈现的建筑自治性,在当代中国建筑学语境下具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它是一种中国式现代性之下主动而又被动的选择。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现代性,更准确地说是上海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作为对宪章的诠释,吴教授同时发表了《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一书,在建筑学发展历史的关键时刻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观点,与近年来在国际设计领域广为流传的两种倾向,即崇尚杂乱无章的非形式主义和推崇权力至上的形式主义,形成了强烈对比。非形式主义反对所有的形式规则,形式主义则把形式规则的应用视为理所当然;尽管二者的对立如此鲜明,但在本质上它们却是同出一源,认为任何建筑问题都是孤立存在的,并且仅仅局限于形式范畴…  相似文献   

18.
建筑学基础教学在建筑学教育当中的作用往往被低估。本文回顾了一项教学实验是如何基于建筑学的规律、人的身心特征、教育的合理路径几方面展开的,教案设计以对此几方面要素的回应性为重点,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与互动,培养学生掌握从人的知觉本能到建筑师职业理性的回应性思维习惯与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迹·建筑事务所(TAO)主持建筑师华黎,在建筑实践中特别强调和关注建筑的在地,以及建筑本体的建造问题,努力使建筑回到场所意义的营造。本次采访主要围绕林建筑、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两个木结构建筑作品,来探讨木建筑从设计到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及对于木材料、传统/现代木结构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介绍建筑创新工学设计展的主题——建筑学的另一种视角,即何为建筑创新工学设计(Archi-Neerjng Design)。针对该与传统的建筑设计或结构设计有着微妙差异的新词汇,本文首先将以历史实例来解释该新视角两个维度的潜在概念——人类在事物造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实现力;并据其在建筑方面的具体体现——意象和技术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的三种方式对建筑进行分类,进而举出代表性实例并加以分析,具体地阐释建筑创新工学的思想和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