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秦巴地区人居环境生态安全为目标,文章在探讨乡村聚落生态单元基本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着手构建以秦巴山区地理空间系统为基底的乡村聚落生态单元科学理论模型,提出构成乡村聚落生态单元模型的三个系统,以期对乡村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宁镇地区的自然地理及其生态景观环境特征,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型区域:山地型、平原型、丘陵型和圩区型,以物质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为主线,在每个地理类型中挑选代表性区域及村落,从不同视角探讨乡村居住空间的形态特征。文章通过横向对比研究,揭露不同地理环境对乡村聚落空间的制约与影响机制,为解读人地关系及乡村空间环境的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识别与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管控的基础与前提,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少数传统村落为对象开展地区形态特征的认知,对一般性乡村聚落景观关注有限,不利于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行整体性调控指导。以晋中地区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乡村聚落景观形态特征的空间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类型,进一步结合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因素系统解析各子类型特征及其优化方向,在宏观层面上对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剖析和归纳。结果表明: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密度存在多点中心、带状集聚的特征,规模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东侧形状复杂程度高于西侧。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可划分为低密度小规模简单型和高密度大规模复杂型两种差异显著的空间形态类型。研究可为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分区布局优化调控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伍国正  周红 《华中建筑》2014,(9):167-170
乡村传统聚落为当代人居文化研究和地区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文从总体布局空间形态特征等方面总结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结构形态的四种类型:"四方印"型、"曲扇"型、"街巷"型和"寨堡"型,揭示了永州地区"四方印"型和"曲扇"型聚落景观在空间布局上的总体特点、文化内涵及其建筑装饰艺术特色,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背景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的形成机理。指出了在地域乡村传统聚落景观整体研究中突出个体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地区乡村聚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其空间形态也在不同程度地调整与重构。以井冈山地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及类型学研究方法,分析聚落形态的类型划分与外显特征;并从聚落整体形态与公共空间两个层面,探究聚落形态演变的深层规律。最后,总结演变过程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以期探索出既满足当代需求,又传承地域文化的乡村聚落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湘中梅山地区水车镇乡村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历史、人文条件,研究乡村聚居空间形态构成基础、特征以及规律。从乡村聚落构成五大方面深入剖析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探索乡村聚落空间应对现代乡村聚落发展的对策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7.
基于闽江下游传统聚落的环境适应性,分析了影响传统聚落布局的地形、水系、气流、交通、防卫等环境因素,并据此将该地区聚落布局分为盆地型、丘陵型、平原型、河谷型和海防型,并对各类型聚落的分布区域和布局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例举各类型聚落中具有代表性的聚落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8.
林志森 《新建筑》2011,(5):126-129
重点就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形态与传统宗族结构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对厦门蔡厝村与金门琼林村两个蔡氏宗族聚落空间形态的比较,试图揭示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内涵,并总结宗族结构在宗族制度、宗族"房份"等方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左力  滕祥成 《华中建筑》2022,(10):99-105
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随着全国各地不断加大力度推动乡村全域旅游发展,受旅游产业发展驱动力影响,西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产生剧烈变化趋势,呈现阶段性转型重构特征。研究基于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维度,构建“格局—肌理—居住形态”三个不同尺度层级的乡村聚落形态演化框架,以重庆永川区黄瓜山村为例,采用核密度分析、计盒维数分析、类型学方法等技术手段测度2008年、2012年、2017年以及2021年四个不同时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变化趋势,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乡村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最后针对空间格局、簇群肌理以及营建特征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发展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取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循化县境内的撒拉族乡村聚落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成因、构成要素和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空间形态特征以及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撒拉族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为撒拉族乡村聚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翼飞  袁青 《规划师》2021,37(1):84-92
文章以形态基因作为乡村聚落形态认知与解析的切入点,建立以乡村聚落形态基因条目、形态基因片段、形态基因序列、形态基因地图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体系,结合数据库对形态基因信息的存储、管理与调用技术,整合形态基因数字化、图示化与文本化信息,构建乡村聚落形态基因库,用以辅助完成乡村聚落空间风貌资源整合、特征评定、优化导引与管理规制...  相似文献   

12.
以浙江杭州为例,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杭州地区乡村聚落平面形态进行相似性分析,总结了该地区乡村平面形态特征,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合理的分类和优化调控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通  杨瑞祺  尚书棋  宋阳 《风景园林》2021,28(5):107-113
鄂西武陵山区乡村聚落地域特色鲜明,以其乡土景观形态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风景营构传统的概念以及要素构成.通过类型学的物质空间形态分析方法,从宏观尺度解读地貌特性对乡村风景基调的影响、控制;从中观尺度探索"山–房–田–水"的空间布局机制;从微观尺度挖掘乡村聚落空间要素类型、形态特征和场地营建传统,揭示了乡村聚落景观物质空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黔南地区传统聚落空间的整体形态进行规律性总结与抽象化概括,将其归纳为团块型、条带型、组团型以及复合型四种基本形态类型,并基于与空间形态相对应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类探讨。依据对黔南地区水族传统聚落的田野调查数据,采用Bigmap、Coogle Earth、LocaSpaceViewer以及Global Mapper等软件对黔南地区水族传统聚落进行分析和模拟,以16个水族最为典型的样本聚落为例,分别对上述模型结构进行实证。此外,以“点—线—面”为线索,对水族传统聚落要素进行空间特征上的探究。并从客观与主观两个层面对黔南水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成因进行探究,明晰了其聚落空间形态,体现其对客观自然环境的选择、利用与应答以及对农耕文明、社会经济、风水学说、榔团治理、家支结构、民俗文化、信仰崇拜等主观文化的思量。  相似文献   

15.
陇蜀古道沿线的陇南市徽县郇家村位于秦巴山区嘉陵江水系的徽成盆地,村落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其聚落和传统建筑体现出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性特征。结合文献调研与实地测绘,通过对郇家村聚落与民居建筑选址布局、空间形态、营建技术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探讨陇蜀古道沿线传统河谷聚落与民居建筑的营建技艺,以及与地域自然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特征,以期对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乡村空间肌理的保护与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江苏沿海平原地区形成了特有的棋盘网格型乡村空间形态,但这一形态随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正逐步消失。作为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发展的见证,这一景观特征有其重点保护的必要性。本文通过对江苏沿海平原地区乡村空间形态成因的解读,对该地区棋盘格网状的乡村空间形态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对目前影响此类乡村空间形态延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保护和延续江苏沿海平原地区乡村空间肌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社区形态的启示——以南通地区乡村聚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馥艺  陆燕燕 《华中建筑》2009,27(5):185-188
新农村社区形态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大前提,该文以南通地区为例,分为三部分:乡村聚落的影响因素、南通地区乡村聚落的基本特征以及该地区的乡村聚落特征对于新农村社区形态建设的指导,得出五个方面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城乡趋向融合发展时,乡村内涵将发生转变,那些分布于乡村地区的,与城市进行频繁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聚落,与传统村落在主导产业、居民职业构成和聚落形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着鲜明的城乡融合特征,可称之为"城乡融合型社区"。本文对城乡融合型社区的特征、类型、形态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乡融合型社区可行的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9.
研究在江汉平原人居环境与生态社会环境之间互动频繁的历史背景中以历史聚落形态内容为中心展开。自明代开始,江汉平原地区人口较前代增加显著,地区内土地以"垸田"形式逐步得到开发,交通通达,经济逐渐繁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改变,聚落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催生出的居住形式与聚落形态因此具有了一定的地域特征。以江汉平原的"平原"地貌以及江汉平原内低洼地势中河湖交错这一地理自然环境特征为思考起点,综合本地区自明代开始在社会经济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垸"这一关键要素,以及本地区内文化和政区的相关划分依据,提出"明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江汉平原河湖地区"这两个有助于凸显本地区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聚落形态特征的具体时间范畴和地理范围概念。研究以"自然/社会/文化-聚落"关联为经,以"人地关系"为纬,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地方志舆图和民国地图信息解析以及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将聚落形态与民居单体样式置于更加广阔和生动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通过以上论述,研究主要有以下4方面结论:宏观层面上,在明清垸田开发、地区堤垸兴筑、商贸文化兴盛以及水神民间信仰文化的诸多背景中,河湖地区呈现出以河湖环境中的堤垸格局为基本地理格局的聚落形态区域分布特征。中观层面上,城市、集镇与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各有不同。以河湖地区五州县治所城市聚落为主要探讨对象的城市聚落,其城内空间由"城+市"的模式构成,是符合宇宙模式和有机体模式折中的混合形态;沿河岸形成的集镇聚落主要受河流的影响和约束,主要街道多与河岸平行或重心向河岸倾斜,并主要呈现出沿河岸伸展的外部形态特征;而在堤垸体系中形成的水利关系成为江汉平原地区乡村聚落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类型,围绕水利关系衍生出的以"垸"为中心的社会形态成为这一地区乡村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深层结构,并最终促成了乡村聚落以"垸"为中心的形态特征。微观层面上的住居形态与聚落住民这一主体的关系最为密切,住居形态体现出一定的地域适应性及文化特性。船居是受惠于河湖环境丰富水资源的、较为原生态的逐水而居的住居形式,而茭簰水居和吊脚楼则是对河湖地区住居形态中应对水患的特殊形式。此外,河湖地区乡村聚落中的住民在民居建造活动中还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堤垸环境、应对水患的营建策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人地关系视角下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贯穿始终:明确了河湖自然环境和堤垸格局是影响河湖地区聚落形态特征的关键要素;并从聚落防洪以及对水环境的改造利用两方面体现水环境对河湖地区城镇聚落形态的影响;堤垸格局中的乡村聚落不仅形成了以"垸"为中心的空间形态,还呈现出以"垸"为中心的多元文化内涵;水患对住居形态的影响最甚,应对水患的房屋组成元素和构件说法的混淆,地区寡于积聚的风俗,"苟且"的营建态度,以及本是对气候条件回应的建造样式在乡间却作为较高等级房屋规制的观念被反复强调的有趣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患影响下乡村聚落住居形态中建造传统和文化的缺失状态。  相似文献   

20.
当下是黄土沟壑区传统乡村聚落向新型乡村聚落转型的重要时期。该文基于黄土沟壑区自然地理的现实特征,以该区域传统聚落居民的生存、生产、生活为切入点,从聚落选址、空间组织以及生态经验三方面进行总结,疏理黄土沟壑区传统乡村聚落的营建经验与空间特征,优化传承该区域传统聚落营建智慧,力求为黄土沟壑区新型乡村聚落的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