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城市中心区交通、环境、空间问题愈发明显,对于地下空间的研究开始增多。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下步行的空间感受或轨道交通的布置等[1],缺少对地下各个系统的整合分析。文章以上海陆家嘴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完整地下系统的内涵、开发优势和可行性,并针对陆家嘴现状对其地下系统整合与设计提出初步的概念设想与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但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特别是在空间利用上,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带来了空间的高强度开发,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园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类型,其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愈来愈引起多层次、多维度的重视,“互联网+”的大背景又给其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本文以青岛国际院士港生命药洲项目为例,尝试从功能组织、交通整合、地下休憩空间的安排、绿色空间的合理布局四个方面对该项目地下空间进行整体分析,以期得到有益的实践概括与理念借鉴。  相似文献   

3.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紧凑型发展的重要组成,其空间活力成为了衡量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借助空间句法的理论指导以及对实地建成现场的调研,综合量化数据与相关性分析,以轨道交通站点接驳的地下空间为例,探讨影响地下空间活力的空间可达性与活动人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空间的整合度指标与活动人流、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垂直交通布局等相关变量因素,共同影响地下空间活力;并以此提出建议与讨论,对未来进行有效活力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周伟民 《建筑技艺》2016,(4):98-101
结合国内外相关设计实践,介绍以核心区城市更新为理念的陆家嘴中心区城市地下空间项目设计及实施过程。在分析城市化进程所产生问题的基础上,选取陆家嘴中心区关键部位,将人行交通系统整合作为区域更新的催化剂,通过地下功能空间的连通、城市公共交通节点的接驳、空中步行区域的连接以及地下空间质量的提升等设计策略,激发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5.
潘永峰  袁朝晖 《华中建筑》2008,26(10):199-201
该文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为背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分析地下商业空间出入口与市政公共空间出入口的整合、设计原则及在空间导向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在密集城市中心的市政道路下方应用非开挖技术建设地下连接通道,以实现城市地下空间互通互联整合开发的理念。在借鉴日本等国家在地下空间互通互联开发建设、立法及投融资模式等方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设计的上海陆家嘴中央商务区中心区地下空间整合开发利用项目,对城市中心地下空间的互通互联整合开发进行实践和探索。应用非开挖技术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和市民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实现各个独立地下空间及邻近轨道交通站点的互通互联、联网成片,既方便市民的出行活动,又提升了地下空间的功能和利用率。此案例的成功经验和理念可为其他类似地下空间的互通互联整合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贾潞娟  李智勇  何源 《华中建筑》2022,(12):132-136
利用空间句法辅助地下公共空间的叙事空间营造,可明确空间组构逻辑,加强访客的空间感知。在对相关文献及地下公共空间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空间句法对空间整合度、视线整合度、可理解度进行分析,结合对光谷广场地下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发现地下公共空间在叙事视角下的问题与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空间文本、公共利益导向、考虑平灾结合、拓展义素结构等四条叙事空间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20,(4)
地下步行通道既是城市空间片段的连接和延伸,在地面空间被分割的情况下提供连续不断的步行系统,也是新的生活空间载体,在一种线性并接近封闭空间中承载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活动。从早期单纯的空间连通演变到当代不同地下空间之间的整合,地下步行通道不仅为城市创造了很多积极的公共空间,也推动了城市的立体化发展。文章从建筑学视角解读地下步行通道"线性独立"的空间属性,解释其形成原因、空间特征、行为特点,分析其从基础设施到公共空间的理念转变过程,并重点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所面临的设计问题,以及空间品质提升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从解决城市问题到提升城市竞争力,地下空间资源的集约复合利用已被视作支撑城市现代化持续发展的标准范式。重庆作为一个超大城市,因山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空间严重短缺,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需求强劲,但地下空间数据化、信息化支撑不足造成的“数字短板”,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适宜性、安全性评价。本文从整合各类测绘信息、地质勘察成果、城市三维模型和地下空间模型等勘测大数据资源入手,以渝中半岛为研究区域,利用二三维GIS分析、有限元分析等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渝中半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和地下空间系统安全评价。最后,以某轨道工程选线为案例,利用评估成果开展了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地铁车站及周边地上、地下空间城市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前国内城市地铁建设方兴未艾.以地铁站为中心的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将揭开新一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序幕.文章以上海静安寺地区地铁站及其周边的开发为例,分析当前地下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探讨了地铁站及周边地区地上、地下空间整合的方法.最后概括出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法论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三维空间的整合是城市集约化效能发挥的充分条件,现阶段的城市三维空间整合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加强调城市空间使用上的集约化和空间功能、环境的整合,注重城市地下地上一体化的设计思想.城市三维空间整合的要素包括实体要素、空间要素和区域,为了有利于城市建筑群与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合理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步行系统及地下空间节...  相似文献   

12.
山地高密度城区地下公共空间环境有地下空间的共性问题:不良的物理环境和闭塞的心理环境,也有其自身的特殊问题:因特殊地形环境导致的点状局部开发,建设时序不一致导致不同空间的环境差异大;因公共空间的缺乏导致外部环境破碎;因出入口开敞度不高导致地下空间与地面环境关联度弱。总之需要运用地下环境地面化、室内环境室外化的基本原则,通过整合外部环境要素,开敞出入口,改善其内部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达到地下与地面环境一体化的整合状态。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的整合规划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强  洪亘伟 《规划师》2012,28(7):72-76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而城市绿地与其他城市功能用地存在着严重矛盾。研究在分析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的各自功能后,提出复合开发的模式;在分析其概念及意义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包括功能有机整合、空间构成立体聚合、渗透互动3个维度的整合规划设计策略。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的整合规划设计策略实现了绿地与地下空间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实现了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的有机整合,对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缓解土地利用矛盾、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孙颐潞 《华中建筑》2013,(12):125-128
合理建设地下空间可以整合大都市地面城市功能和步行体系,该文通过对比分析多伦多和香港两个城市的地下空间体系的成因和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了地下空间对地面城市空间的整合作用.总结出多伦多地下城是以适应气候、方便市民出行为目的,香港地下街道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则是以轨道站为核心向外延伸,联系地面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下空间的加速开发利用,使得以轨道交通为依托的综合体地下空间设计研究备受关注。通过对整合理念的梳理,建构整合设计逻辑框架,在城市尺度下,从功能、交通、空间、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整合设计策略,并从可达性、协调性、开放性、标志性四个方面提出整合设计效果的评价要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城市滨海区域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集约化利用滨海区域道路地下空间的方法和途径。首先深入分析了滨海区域道路及周边基础设施与滨海景观环境之间的问题,及地下空间集约化开发建设地铁、地下商业街、地下文化娱乐设施、地下快速路、地下停车场及综合管廊解决城市滨海区域问题的意义,然后以青岛澳门路所在区域道路地下空间的开发为例,探讨滨海区域道路地下空间集约开发的模式及与周边地块的连通整合,为以后滨海区域解决交通和景观问题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集约化开发利用道路地下空间,为解决区域内各种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对拓展滨海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下空间的属性与权属讨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现代城市正在向立体化方向发展,作为城市立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权属不清,而导致了在管理上的混乱等.根据我国目前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几个属性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其资源属性、经济属性,对地下空间的权属以及地下空间的规划与管理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认识和观点,为今后我国地下空间规范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性理论.  相似文献   

18.
《新建筑》2017,(5)
分析了我国传统居住区道路规划中"通而不畅"原则的重要意义及其副作用。提出未来居住区应依据其高密度、高楼层、高容积率、普遍建设地下空间的特点,从"通而不畅"走向"安宁畅通",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及停车难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对居住区实行人车分层,以彻底改善人车矛盾,同时将居住区地下空间社会化,提高利用率;多个居住区步行系统互联互通,居住区机动交通与城市整合、一体化,在居住区地下空间中设置城市机动车道;利用覆土绿地形成安宁的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19.
由于自然条件、防火规范的限制,深于10m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面临一个技术瓶颈,即受限于人员应急疏散问题而无法进行商业开发。以青岛某地下人防工程为例,为了解决埋深大于10m的地下公共空间中逃生人数多与垂直高差大的矛盾,考虑将疏散电梯与楼梯整合,形成疏散综合体,即“垂直疏散体”,旨在从建筑设计层面为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的安全疏散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丰富其安全疏散设计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大城市快速推进地铁建设的进程中,地下空间的空间格局也正经历着急剧拓展的巨大变化;同时,由于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碎片化现象非常严重,这在新建地铁的城市中尤为突出。文章通过对日本轨交站域地下空间开发经验进行总结,提出6种发展模式;并以大连为样本,梳理其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主要问题,尝试提出不同类型轨交站域地下空间的功能整合和交通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