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自制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和自制树枝状聚酰胺-胺大分子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反应合成一系列新型梳型破乳剂。通过凝胶色谱测定了产品的纯度,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表征。通过瓶试法对产品进行了破乳性能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系列破乳剂对南堡352原油有很好的破乳效果,其中DX3在温度为70℃,加药质量浓度为90 mg/L的条件下,脱水率能够达到94.23%。  相似文献   

2.
对自制的800 W隧道式箱型微波破乳器进行了微波破乳实验研究. 详细考察了影响微波破乳器破乳效果的工艺参数,得出了最佳条件:流量70 L/h,温升速率16℃/min. 最佳实验条件下,含水50.0%的乳状液经微波破乳-离心分离后得到的离心油样含水率为2.2%. 循环连续破乳实验表明,含水率随有效停留时间的延长逐渐趋于稳定,采用多级串联的方法可以提高处理量,且可达到较好的破乳效果. 通过对微波破乳器的场强分布数值模拟,对比了有物料和无物料两种情况下微波破乳器的场强分布差异,为微波破乳器的进一步放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周京伟  杨旭  汤明娟  高瑞青  李志臻 《应用化工》2013,42(9):1624-1626,1631
以高碳多元醇与马来酸酐(MA)为原料,采用酸酐醇解法合成了一类新型破乳剂,研究了原料投料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时间对破乳效果的影响,并考察了破乳剂的加量和破乳温度对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性能。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MA与高碳多元醇的投料摩尔比为1.5∶1.0,催化剂用量为1.0%(以反应原料的总质量计),在105℃下反应5 h,在破乳温度为80℃,加药量为210 mg/L时,脱水率可达82%,出水水质清澈。  相似文献   

4.
以双酚A为原料,与甲醛和多胺类化合物通过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酚胺醛树脂非聚醚破乳剂。当双酚A与甲醛和多胺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4∶6,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4h时,系列酚胺醛树脂的收率在90%以上,产物中甲醛含量在0.25%以下。重点研究了系列酚胺醛树脂对W/O型模拟乳状液的破乳性能,考察了破乳剂浓度、破乳时间和破乳温度对破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系列酚胺醛树脂的最佳破乳条件未破乳温度45℃、破乳时间为120min、破乳剂浓度为100×10-6,此条件下,对W/O型模拟乳状液的破乳率可达90%以上,破乳后水中含油降低至300×10-6以下,油中含水可降低至30%以下,且破乳性能随酚胺醛树脂端基氨基个数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树枝状大分子对原油的破乳与降粘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发散法合成以乙二胺为核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针对O/W型的模拟原油乳液评价了PAMAM的破乳性能,同时评价了PAMAM对稠油的降粘性能。结果表明,整代PAMAM均具有一定的破乳效果,其中3.0代PAMAM在45℃、添加量为100mg.L-1,破乳时间为60min时,破乳率达80%。半代PAMAM均具有一定的降粘效果,在70℃,添加量为0.6%,降粘时间为60min时,2.5代的降粘率为28.2%。  相似文献   

6.
新型破乳-助排剂的研制及其在吉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压裂改造是低渗透油气藏增产的重要技术,压裂后使地层中的滤液及时返排能够降低油气流动阻力,增加油气井产量,压裂液的压后返排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压裂增产效果。目前采用添加破乳剂和助排剂的方法提高返排率。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伤害,本文通过对压裂液体系中的破乳剂、助排剂进行优化,筛选出新型破乳-助排剂。采用新型破乳-助排剂,达到一剂两效的作用。现场应用情况表明该技术效果良好。本文分析了破乳剂和助排剂的作用机理,以及新型破乳-助排剂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破乳剂结构对模拟二元复合驱石油采出液破乳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破乳剂支链化程度升高,破乳性能增强,具有超支化结构的聚酰胺-胺聚醚破乳剂的析水率最高,达到90%,但脱出水浑浊且存在较厚乳化中间层。聚酰胺-胺聚醚破乳剂与反相破乳剂协同作用提升破乳性能,最佳条件下析水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8.
采用破乳-混凝-电絮凝法对兰炭废水进行预处理,研究了不同工艺反应pH、药剂投加量及反应时间对兰炭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pH为6,破乳剂投加量为5.075 mg/L时可取得较好的破乳效果;以双铝板为电极的电絮凝最佳参数为:电流密度200 A/m2,极板间距2 cm, pH为4,反应时间为40 min;该参数条件下组合工艺对兰炭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70.64%,氨氮去除率达到41.38%,处理后废水B/C由0.04提升至0.17,可生化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瓶试法考察了直链型、支链型及超支化型聚醚破乳剂及其与阳离子反相破乳剂协同作用对乳状液破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超支化聚酰胺-胺聚醚破乳剂与阳离子反相破乳剂协同作用对模拟疏水缔合聚合物驱乳状液有良好的破乳效果,随着聚醚破乳剂分子结构中环氧乙烷(EO)数增加,破乳效果增强,破乳剂最佳的EO/PO质量比为1/1。聚酰胺-胺聚醚破乳剂能显著降低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模量,表明该破乳剂分子易于在油水界面吸附,并破坏原乳状液界面膜的强度,从而有利于破乳。  相似文献   

10.
化学驱技术已经在渤海三大油田44口井推广应用,增油效果显著。随着注聚的实施,产出液处理困难、处理流程短、油水处理效果难以达标等问题越发严重。针对海上油田含聚产出液破乳效果差的问题,优化设计了改性的高效破乳剂。室内瓶试试验结果表明,TM系列破乳剂的破乳脱水效果均好于平台在用破乳剂。研发的改性破乳剂加药浓度为300 mg/L时,处理后样品的油中含水5.4%,乳化层含水1.2%,破乳效果较好,水质呈清澈状。当药剂投加量为320 mg/L时,水质清晰且能显著改善SZ36-1WHPK平台采出液破乳脱水效果。加药梯度破乳效果评价试验表明,加药浓度增加到320 mg/L时,破乳效果优异,可达到与平台在用破乳剂相同的破乳效果,药剂用量减少了16%。  相似文献   

11.
以多种丙烯酸酯单体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种聚丙烯酸酯乳液增稠剂。简介了其合成工艺 ;讨论了引发剂、交联剂、单体、乳化剂以及反应温度、时间和加料速度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及增稠性能的影响。同时对该乳液的应用也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交联型聚氨酯/苯丙树脂复合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双丙酮丙烯酰胺 (DAAM)参与共聚的苯丙乳液与含有肼基的聚氨酯水分散体混合后 ,得到了交联型聚氨酯 /苯丙树脂复合乳液。研究了 DAAM的用量对苯丙乳液的影响。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证实了酮羰基与肼基之间发生了交联反应。对乳液膜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 ,交联反应提高了乳液膜的耐水性、耐溶剂性、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  相似文献   

13.
苯乙烯改性丙烯酸酯类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鹤验  黄璐  续通  蔡再生 《粘接》2009,30(11):46-50
采用半连续预乳化聚合方法合成苯丙乳液,研究了聚合温度、反应时间、乳化剂用量及引发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不同MMA/St配比对单体转化率、乳液粒径、胶膜吸水性及耐热性的影响。对共聚物进行了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当乳化剂用量为2.5%、引发剂0.5%、聚合温度为80℃、反应时间120min、mMMA/mSt=6:4时,能得到各项性能指标优异的苯丙乳液,合成产品的耐水性和耐热性都较纯丙乳液有明显提高,产品可用作静电植绒粘合剂。  相似文献   

14.
以V-50为引发剂采用超声辐照乳液聚合制备PMMA/nano-ZnO复合乳液。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乳化剂配比、纳米氧化锌的性质、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单体含量是本体系超声辐照聚合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参数的不同导致了聚合反应的诱导期、转化率不同。含有纳米氧化锌的乳液聚合体系,纳米氧化锌影响了聚合过程中的成核,有未改性纳米氧化锌参与的聚合体系的主要成核方式仍然是胶束成核与均相成核。  相似文献   

15.
三元复合驱中原油乳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骆小虎  林梅钦  吴肇亮  李明远 《精细化工》2003,20(12):731-733,741
通过乳状液稳定实验考察了大庆油田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过程乳状液的形成机理、乳状液类型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大庆原油与碱反应1d时,测得其浓相体积分数为25%,所形成的乳状液为O/W型乳状液,而随着原油与碱作用时间的增加,其浓相体积分数达到40%以上,形成W/O型乳状液,且乳状液稳定性随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强。大庆原油与水溶性表面活性剂ORS-41溶液作用时,所形成的乳状液为O/W型,且乳状液的稳定性与原油和ORS-41作用时间的长短关系较小。原油与NaOH和ORS-41混合溶液作用时,形成上层为W/O型乳状液,下层为O/W型乳状液的混合体系。  相似文献   

16.
无皂PVA接枝苯丙共聚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聚乙烯醇(PVA)为主链,通过接枝丙烯酸(AA)、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等单体,制备出一种无皂PVA接枝苯丙乳液。采用单因素分析法优选出制备PVA接枝苯丙乳液的较佳条件。结果表明:当w(引发剂)=2.5%、引发剂的滴加时间为3 h、反应温度为80℃、w(AA)=3%和反应结束后pH值为7时,乳液的聚合稳定性相对最好,其平均粒径(或粒径分布)小于(或窄于)核/壳型苯丙乳液。  相似文献   

17.
A styrene‐acrylic/SiO2 nanoparticle composite emulsion was prepared by using SiO2 nanoparticles as seeds. The effect of factors such as the level of nano‐SiO2,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ultrasound treatment of nano‐SiO2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was investigated. Water‐resistance of the emulsion was measured. The level of nano‐SiO2 in the emulsion was determin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ICP) spectrometry. The particle morphology of the emulsion with nano‐SiO2 was observed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 kinetics of the polymerization was also studied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and various levels of nano‐SiO2. They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nano‐SiO2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onomer conversion, particle size, coagulum content and viscosity of the emulsion. Nano‐SiO2 treated by ultrasonics can increase the coagulum content greatly, but it does not improve the water resistance of the emulsion. The level of nano‐SiO2 in the emulsion was lower than the theoretical value. The reaction kinetics indicated that the level of nano‐SiO2 had less influence on the reaction rate than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Even a small amount of nano‐SiO2 can decrease the reaction rate. Copyright © 2004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通过萜烯树脂对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PSA)进行改性。用预乳化半连续的方法合成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考察了聚合温度对乳液的性能、聚合反应过程的转化率及压敏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温度为81℃时,所制得乳液的性能最佳、单体的转化率最高及作为压敏胶的初黏力为25#,剥离强度5.64N·25mm^-1,持黏力为36h。同时用GPC、FTIR、DSC及TEM进行微观分析表明: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别随温度的升高变小变宽,适量的萜烯树脂参与各单体共聚且玻璃化温度为-30.63℃,乳胶粒的直径为200nm。  相似文献   

19.
水性聚氨酯与丙烯酸酯乳液交联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将由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参与共聚的丙烯酸酯乳液与含有肼基的聚 氨酯水分散体混合后,得到了交联型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利用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技术证实了酮羰基与肼基之间的交联反应的发生。对乳液膜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交联反应极大地提高了乳液膜的耐水性,耐溶性,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  相似文献   

20.
EA-MMA共聚乳液合成工艺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丙烯酸乙酯(E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合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出一种稳定的EA-MMA乳液。通过单因素试验法考察了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乳液平均粒径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法进一步优选出制备EA-MMA乳液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w(乳化剂)=2.0%、w(引发剂)=0.60%、反应时间为4 h和反应温度为80℃时,制成的EA-MMA乳液较稳定,并且单体转化率相对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