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河流域农业用水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灌溉对我国农业生产,甚致对全社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是用水大户,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80%。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制约因素。如何正确估算农业用水量的数值,对水资源规划及合理调配料用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农业用水量的计算公式,并指出在新的灌排体系中全灌区用水效率的3个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2.
孙宝华 《山西水利》2004,20(3):47-47,51
概括介绍了现阶段灌区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用、可行的增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用区域水量平衡法估算农业用水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综合分析各种典型区灌溉试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用区域水量平衡法估算农业用水量是符合实际且简便可行的方法。根据此方法得出,黄淮海平原缺水,但各典型区的农业用水量与当地多年平均降雨量差值,一般仅100mm左右。  相似文献   

4.
灌溉用水量预测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短缺是世界性问题,对灌溉用水量进行预测,有利于制定合理有效的水资源调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可以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阐述了灌溉用水量预测的过程,分析了目前灌溉用水量预测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对不同技术和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5.
扬水灌区灌溉用水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运城地区大中型扬水站1984-1999年亩用水量统计分析,提出大中型泵站应综合灌芡产业结构调整和实际灌溉情况,并考虑1997年的旱情,对各站进行规模复核,对有富余供水能力又有发展条件的泵站,建议进行扩大灌区规模设计,以便充分发挥现有工程设施的作用。对规划灌区,要充分考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已成灌区亩毛用水量,建议灌溉建设保证率取50%。  相似文献   

6.
灌溉对我国农业生产,甚致对全社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是用水大户,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80%。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制约因素。如何正确估算农业用水量的数值,对水资源规划及合理调配利用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农业用水量的计算公式,并指出在新的灌排体系中全灌区用水效率的3个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7.
大型灌区净灌溉用水量的测算是计算大型灌区系数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温州市温瑞灌区为例,通过调查温瑞灌区作物种植情况,选取9个典型田块,在渠道末端设置量水设备量测典型田块作物的灌溉水量,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得到灌区的年净灌溉用水量。研究方法可用于样点灌区的年净灌溉用水量测算。  相似文献   

8.
苏明 《山西水利》2003,(6):36-37
分析了晋中市农业节水工作带来的主要效益,说明发展农业节水是大势所趋,并针对节水现状提出了成立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认真兑现奖罚制度等对策,以及建立示范园区、组织技术培训和参观学习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那静  尹华 《吉林水利》2012,(12):39-41
水是基础性和战略性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珍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春市水资源相对短缺,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现状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本文对长春市农业用水量年际变化趋势及其亩均用水量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节水措施和建议,为有关决策和科研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按照灰色理论和参数辨识方式,建立了一个预测农业用水量的灰色模型GM(1,1),运用残差检验与后验差检验两种方法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其模型拟合精度达99%.用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某灌区2004~2008年农业用水量,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比较吻合.该灰色模型的通用性好,所需数据少,计算量适中.  相似文献   

11.
节水农业中作物水分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本文分析了玉米,小麦生育期内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论述了土壤水分亏缺对光合作用影响,建立了水分亏缺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定量评价指标,探讨作物光合作用与水分散失的关系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据此论述了节水农业中的作物水分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和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编制所经历的4个阶段及形成的定额成果分类,统计分析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编制、修订和应用现状,针对灌溉用水定额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各地考核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花生耗水规律及其节水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揭示了花生的耗水规律、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初步得出花生耗水规律为苗期2.67—3.13mm,花针期3.14—4.45mm,结英期4.39—5.37mm,饱果期2.89~4.01mm。全生育期总耗水量502.73—650.13mm。提出了在当地生产、气候和环境条件下花生的节水灌溉制度及适宜土壤水分控制下限。  相似文献   

14.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系统阐述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基础上,对农业高效用水研究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进行回顾和综述。在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方面,开展农田水土管理、灌区节水决策、精量灌溉预报决策、精量控制地面灌溉、喷微灌水肥高效利用、农田氮素迁移转化与控制等方法和技术研究;在关键技术与产品方面,对喷滴灌、地面灌、管道输水灌溉、灌区用水管理、农田排水与涝渍灾害防治、劣质水资源化灌溉利用、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节水灌溉设备质量监测与评价等技术和产品进行研发;在宏观战略与发展对策方面,开展农村水利发展战略、粮食安全与灌溉发展战略、节水灌溉发展战略和农村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等研究。通过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对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应用,为我国农业高效用水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  相似文献   

15.
劣质水农业高效安全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了我国劣质水回用于农业灌溉方面的研究现状,对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我国劣质水用于农业灌溉的研究工作正在逐步开展,微咸水与再生水中N、P、COD、可溶性盐分和重金属在土壤、作物及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把劣质水、土壤、农作物、地下水作为整体进行综合性机理研究,将节水灌溉技术与劣质水的安全高效利用结合起来的纵深性研究等将成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状况,需要将区域现状年实际产生的用水量核算至评价口径。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较为实用的农业灌溉用水量核算方法:现状法、典型年法和长系列法。分析表明:计算分区A近几年年降雨量情况能够代表平水年或多年平均情形,可采用现状法对农业灌溉用水量进行核算,结果显示该区域应核减农业灌溉用水量0. 31亿m~3。计算分区B近几年区域降雨不能够代表丰枯变化,整体偏枯,可采用典型年法对农业灌溉用水量进行核算,结果显示该区域应核减农业灌溉用水量0. 43亿m~3。计算分区C基础资料齐全、年降雨频率偏丰及偏枯区域均适用,应采用长系列法对农业灌溉用水量进行核算,结果显示该区域应核增农业灌溉用水量1. 48亿m~3。总得来说,现状法较为简便,资料易于获取,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受近几年的降雨量影响较大;典型年法相对较为复杂,且对于评价年份降雨较丰的区域不适用。因此,在基础资料完备的情况下,长系列法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文峪河灌区开栅高耗水区紧靠文峪河水库,位于灌区最上游,受土壤和地质条件限制,水资源浪费非常惊人。为此,对本灌区进行了节水改造设计,文中仅对改造设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论述,以论证该灌区进行节水改造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棉花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田间耗水强度变化过程是制定田间灌水决策的依据,本文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对棉花分别进行不同频率的灌溉,以研究相应的田间耗水强度变化过程。试验中,灌水周期分别为2d、4d、6d,另设一对照处理,同时观测土壤含水率、棉花主根、棉花产量。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处理,高频处理表层土壤含水率水平较高,耗水深度浅,花铃期耗水强度大,最大可达12mm/d,其他生育期耗水强度小。随着灌水频率的增大,棉花花铃期耗水强度增大,单株铃数增多,棉花主根短,产量提高7.3%~17.4%。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存在水质性、浪费性、工程性、资源性等4大类型的缺水,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本文简单介绍了目前我国应用比较成熟的几种节水灌溉措施及其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20.
针对以往灌区耗水量计算方法的不足和灌区水循环机制的特点,本文建立了基于四水(即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转化的灌区耗水量计算模型。该模型把灌区划分为农田、林草地、荒地、湖泊湿地和城镇用地五类水均衡模块,重点考虑了人类活动对灌区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耗水量的影响。以宁夏青铜峡引黄灌区为例,详细计算了各种耗水类型的耗水总量和耗用的黄河水总量,并定量分析了各水均衡要素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观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在平原灌区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能够应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