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数据通信》2005,7(2):123-123
TL-R4000 双WAN口企业级路由器提供两个WAN口,可同时接两条进线,出口带宽成倍增加,下载速度大大提高;全自动负载均衡与实时备份,依据带宽自动分配流量;线路故障自动屏蔽,故障时流量自动重分配并自动告警;根据源或目的地址指定优先通道,可灵活分配网络资源,享受多ISP内容服务;提供光纤模块接口,直接支持光纤接入。  相似文献   

2.
目前,市场上的路由器产品种类繁多,档次有高有低,如何选择价钱低廉、使用方便,适合自身并满足发展需求的宽带路由器,同时又能降低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是非常关键的。●双WAN路由接口:QVM100提供双W A N端口,可同时连接2条对外线路,提供负载线路均衡功能,扩大对外带宽。多W A N口  相似文献   

3.
乐宁 《通信世界》2004,(47):53-53
现在,企业用户对于局域网产品具有更高要求,在高速、安全,稳定之外,超低的成本控制和智能化的管理也十分必要。针对此需求,D-Link推出最新产品——DI-602LB智能型双WAN口宽带路由器,不仅大幅提高了连网速度,而且实现带宽按需调控,改产品性能丰富且更加智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为中小企业、网吧、部门级用户提供了替代传统专线接入的超低成本接入方案,  相似文献   

4.
网络安全市场领导厂商盛永达科技BILLION日前宣布推出智能型双WAN网管安全路由器BiGuard R1000。通过对主流IM和P2P软件的管控,BiGuard R1000协助中小企业规范员工的上网行为。内置强大的网络监控及管理工具,智能优化带宽,提供全方位的管理,优化了企业内网资源的应用。为方便用户实现稳定的远程接人,BiGuard R1000还自动捆绑了Billion客户专用DDNS服务,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LAN环境与WAN环境截然不同,当需要向远地LAN发送流量时,通常需要使用路由器,通过路由技术在LAN和WAN之间传送数据。当需要在LAN与WAN之间高速传送大流量时,这种路由通信技术便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为此需要一种全新的实现高速LAN/WAN互连和通信的技术。文中介绍的基于LAN/WAN的集成交换技术便是一种较好的LAN/WAN通信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Rad Network Device(RND)公司面对日益扩大的网络市场推出其革命性的WAN产品——WANGate。多端口的WANGate对于那些急于提高其中心路由器与远程结点相连能力的网络管理员来说尤其理想,更何况WANGate也是WAN解决方案市场领域中最便宜的产品。 WANGate可以接至任何供应商提供的路由器的Ethernet端口,WANGate将单一Ethernet链路转接至16个WAN端口(每一端口  相似文献   

7.
无线局域网的配置与安装了解了上述的基本知识后,我们接下来进行局域网的实际配置安装。我们采用一个台式机作服务端、一个笔记本电脑作客户端,两者之间通过无线路由器作网络传输,构成一个简器的WAN口上,如果网线没问题的话,接上电源的宽带路由器上的WAN口灯将长亮。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PC机只需要通过一个简单易用的接口接入互联网。网络将文本格式的URL转换为IP地址,网络中的路由器和服务器之间通过协商建立一系列的连接,然后传送所需的数据。用户根本不需要考虑带宽、接口、路由器或是通道。这种模型同样适用于骨干网络的带宽分配。这种模型我们称之为“智能光互联网”。在这个网络中,高速、高容量的路由器、传输系统、光交换机和软件可以随时根据用户的需求立即自动分配任意数量的带宽。观察当今家庭和企业中的局域网,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工作方式基本上相同。这样我们没理由怀疑这种模型同样适用于核心网…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整cost值来调整MED属性,能够较简单的实现一台本地出口路由器上联两台骨干路由器的情况下,链路流量不均衡的问题。经过测试发现,如果不进行流量均衡调整,可能出现某条链路带宽利用率达到99%,但其他链路带宽利用率只有20%的情况,无法充分利用所有上联链路的带宽,在有空闲链路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出口拥塞。  相似文献   

10.
新品发布     
《通信世界》2002,(17):56-56
智翔推出HR-104宽带路由器该产品支持IEEE802.310BASE-T以太网络、IEEE802.3u100BASE-TX快速以太网络以及IEEE802.3x流量控制等多种标准。HR-104路由器带有1个广域网络口和4个以太网口,内置了一个用于局域网的交换控制器,以太口都支持自动协商网络速度的功能。HR-104为访问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