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截面尺寸为460mm×800mm的非凋质预硬型塑料模具钢(NQP钢)模块心部和表层的组织,结果表明,心部组织较表层粗大,表层存在变形带特征,但精细结构均为位错密度较高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和板条间不连续的碳化物或残余奥氏体组成.心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稍宽于表层.结合NQP钢连续冷却时的相变特点,分析其截面硬度波动在±1.5HRC内的原因在于其有较好的贝氏体淬透性,模块整个截面上都得到了均匀的贝氏体组织,贝氏体板条宽度和位错密度的差异使得其表层硬度稍高于心部.  相似文献   

2.
斯松华  王锐  张逖  王娜 《热处理》2010,25(5):31-34
设计了一种经济型JP 20塑料模具钢。试验结果表明,在热轧生产线上,通过控制冷却速度实现了20~50 mm厚度钢板的在线预硬化;热轧板组织为珠光体加少量晶界铁素体,硬度为280~330HB,达到了P 20塑料模具钢的预硬化硬度水平。JP 20钢热轧板在一定的厚度范围内可替代P 20钢用于制作塑料模具。  相似文献   

3.
为了降低超大型塑料模具钢DL718HH预硬开裂倾向,同时提高硬度均匀性,提出了一种新型预硬工艺,并阐明了预硬原理及工艺优点。  相似文献   

4.
对大截面预硬型塑料模具钢ASSAB718和国产GC718钢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GC718钢的等向性较好,厚向的冲击功可达到纵向的70%~80%,但以氧化物为主的夹杂物含量高,ASSAB718钢表面的等向性高,但心部等向性低,心部厚向冲击功仅为纵向的32%。以硫化物为主的夹杂物含量为0.09%。  相似文献   

5.
为了验证计算机模拟所制定的针对大型塑料模具718钢的热处理工艺的可行性,采用特殊的端淬装置和端淬试棒进行特定工艺的淬火冷却,模拟大型塑料模具718钢在淬火过程中的温度场及组织变化.本文是在端淬试验的基础上,对淬火后的端淬试棒硬度随回火工艺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保证718钢淬火和高温回火后硬度达到不同硬度差范围的回火工艺.)  相似文献   

6.
通过洛氏硬度计、冲击及拉伸等方法对截面尺寸为510 mm×1 320 mm的大型预硬态718MOD塑料模具钢模块进行了力学性能检测,测定了该钢的CCT曲线,并对模块不同部位进行了成分分析与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718MOD钢合理的成分设计使其临界冷速小于0.015℃/s,且模块成分均匀;模块边部组织是回火索氏体,1/8与1/4处是回火马氏体+回火贝氏体,心部为回火贝氏体,中部最大截面硬度差为3.8 HRC;模块力学性能优良,边部的强韧性最好,心部组织中的粗大碳化物与宽大铁素体片条导致其韧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大截面非调质预硬型塑料模具钢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检测了截面尺寸为460mm × 800mm ×3200mm的非调质预硬型塑料模具钢(SWFT钢)截面上的硬度分布,观察了截面的金相组织,并与调质预硬型塑料模具钢3Cr2MnNiMo钢进行了车削加工比较.结果表明,SWFT钢在整个截面尺寸范围内均为贝氏体组织,截面硬度分布在37~40 HRC,达到调质预硬型塑料模具钢3Cr2MnNiMo钢硬度均匀性要求,同时SWFT钢具有较好的切削加工性能,加工后的试样表面光洁度较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正火温度、回火温度对塑料模具钢LGP20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LGP20钢最佳预硬化热处理工艺参数为870℃正火,根据预硬化硬度要求,回火温度可在450~600℃范围选择,钢板组织为回火贝氏体+回火索氏体+回火屈氏体.研究结果应用于批量生产,钢板硬度均匀,满足模具加工和表面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9.
韩斌  迟宏宵  汝亚彬  温鹤  曹丽红  刘宇 《模具制造》2022,22(1):77-80,92
抚顺特钢与钢铁研究总院合作研发的FS815预硬化模块为1.2738类预硬化模块的升级品种,通过化学成分的优化设计,FS815模块预硬化后硬度可满足用户37~41HRC高硬度需求。对尺寸为600×1,200mm的FS815预硬化模块取片分析,其纯净度高、低倍组织优良、偏析轻、模块整体显微组织均匀、截面硬度偏差<2HRC,可满足用户的高抛光和蚀纹需求,为国产化材料替代进口提供了一种新型预硬化塑料模具钢材料。  相似文献   

10.
《模具制造》2021,21(8):79-82
分析了塑胶模具钢的行业现状及4Cr13型耐蚀塑料模具钢的特性,对不同热处理工艺的4Cr13模具钢的显微组织、硬度及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模铸的4Cr13钢经在线预硬、一次回火后,显微组织呈条带状分布,其原因为钢中成分偏析导致,经二次回火后可减轻。另外,对不同冶炼状态下的4Cr13模具钢组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电渣钢经二次回火后,组织细致均匀,可用于具有高要求的塑料模具制造。  相似文献   

11.
激光处理对GCr15钢表面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的激光输出功率 ,对试样进行扫描处理 (激光束移动速度为 2 0mm s) ,并对处理后试样的尺寸变形、沿深度方向上硬度分布进行了测试。结合不同深度位置的显微组织 ,分析了激光扫描处理后试样表面显微硬度沿深度的变化规律 ,探讨了硬度与显微组织相对应的激光加热区内的各个子区域 (完全淬硬区、过渡区、热影响区 )的划分、形状和大小。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热处理工艺处理得到相应的组织形态 ,而后通过对刀具磨损情况、切削力、车削表面粗糙度的测试 ,讨论组织形态对预硬型塑料模具钢 ( 71 8)切削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回火索氏体是最佳的组织形态 ;微观硬度的不均匀性显著影响钢的表面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P510L钢在不同冷速下的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CCT曲线;研究了P510L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的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和显微组织,通过对CCT曲线的分析为控轧控冷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DIL805A膨胀相变仪、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X射线衍射和拉伸试验等研究了TRIP钢贝氏体区(360~440℃)等温处理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贝氏体区等温温度影响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与残奥中碳浓度,是决定TRIP钢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试验钢在800℃×180 s+400℃×300 s处理条件下,可得到17%残余奥氏体,其碳含量为1.5%,此时可获得较佳的相变诱发塑性和较好的强韧性配合,其强塑积可达到31 200 MPa.%。  相似文献   

15.
马娟  符仁钰  黄澍  李麟 《上海金属》2011,33(1):30-33,43
采用Gleebe-3500热模拟机、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试验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冷轧含P-Ti-V TRIP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60~800℃之间,随退火温度的升高,铁素体含量减少,而贝氏体含量和屈服强度增加;在两相区退火温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贝氏体等温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量先增加后减...  相似文献   

16.
模铸中碳钢偏析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和分析了宝钢集团五钢公司改善模铸中碳钢头部碳偏析程度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含铝TRIP钢处理工艺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将含铝TRIP钢试样进行780℃、800℃和820℃各两相区温度下等温3min后,在450℃贝氏体区又等温6min的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工艺对该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800℃/450℃等温处理后残余奥氏体体积含量最高达15.1%,并且有最高的拉伸强度995MPa,而经820℃/450℃等温处理后则有最高的延伸率20.0%和最大强塑积19400MPa%。  相似文献   

18.
奚琰  赵金龙  史文  李麟 《上海金属》2011,(1):34-38,52
利用金相显微镜、EBSD技术、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了C-Si-Mn系冷轧TRIP钢贝氏体区等温处理对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尝试利用间接方法控制TRIP钢中的相组成。结果表明,残余奥氏体直径在2~3μm之间,以椭圆状和细条状分布在铁素体晶界及晶内。随贝氏体区保温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先增大后减少,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增多;随贝氏体区等温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减少,峰值减小。相同等温时间下,等温温度越高,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越大。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及其碳含量综合影响TRIP钢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45 t制造塑料模具用大型钢锭的凝固过程,预测内部偏析和缩孔、疏松的分布情况,与实际钢锭和锻件内部质量比较,证明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因而表明,可以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优化大型铸造钢锭结构,改进钢锭内部质量,节约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0.
高速钢轧辊具有优异的耐磨性、抗粗糙性和抗热裂性,使用寿命是传统轧辊的3~5倍,采用高速钢轧辊能够大大降低换辊次数、辊耗和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轧件断面精度和表面质量。研究了两种不同工艺制造的高速钢热轧工作辊的微观组织特征和热疲劳性能,并讨论了制造工艺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组织特征、使用性能和制造工艺复杂程度上来讲,CPC工艺制造的高速钢热轧工作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