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公共建筑设定温度规定(26℃)为界限,按照设定温度的高低分为不同模式。为研究分体式空调办公建筑不同设定温度模式下的人体热适应,本文对郑州市和焦作市的分体式空调办公建筑进行了现场调研,测量了室内外热环境参数和手背皮肤温度,并调查了受试者的热舒适状况。研究发现:长期处于低设定温度模式环境中,会破坏人体对偏热环境的生理适应能力。高设定温度模式下,人们会更积极地通过减少衣着和提高风速的行为来改善热不舒适。由于2种模式拥有类似的热经历和相同的感知控制,因此在相同的标准有效温度范围内,2种模式的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并无显著性差异。基于人体热适应分析,寒冷地区分体式空调办公建筑合理提高设定温度可节约34.4%的能源。应继续加强“办公场所夏季制冷温度设置不低于26℃”的政策引导。研究结果可为分体式空调办公建筑的人体热需求和政府节能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广州某高校教师住宅开展为期一年的热舒适调研,期间对室内热环境进行现场测试,同时调查受访者的热反应。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得到广州教师住宅室内热环境全年变化情况、住户热湿感受、服装调整及使用分体空调的行为特点,并与以往的教学类建筑研究结果相对比,提取异同,总结出广州分体空调建筑的热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3.
建筑环境人体热适应研究思路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近40年建筑环境人体热适应的几种研究思路,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主导研究思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研究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分析和讨论了建筑环境人体热适应研究中的三个热适应模型,综述了与热适应相关的气候室研究与现场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动态热环境下人体热舒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室内热环境是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关键因素,研究动态热环境下人体的热舒适温度范围,对促进建筑节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深圳市某居住小区的住户为研究对象,在动态的室内环境中,测试分析了不同状况下的人体热舒适温度和自然通风的热舒适性效果,提出了有关建议:住宅建筑应尽量采用自然通风来达到舒适性要求,在自然通风无法满足要求时,可采用风扇等其他机械通风方式;空调状态下人体热舒适温度在国家标准规定的26℃基础上可适当提高1~2℃。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用建筑在夏季多采用空调间歇运行模式.本文对焦作市间歇使用空调的办公与住宅建筑的室内热环境与居民热舒适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办公建筑的空调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高于住宅建筑,且2类建筑空调使用模式有显著差异.尽管办公建筑操作温度显著低于住宅建筑,但2类建筑有着相近的中性温度(28.0℃和27.6℃)和80%可接受温度上限(29.5℃和29.9℃),这主要是因为空调为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适应机会,从环境和心理上缓解了人们的热不适,在此基础上提出夏季空调间歇运行模式建筑室内温度动态设计策略.ASHRAE 55热适应模型更适用于评价间歇使用的分体式空调建筑.以上研究对空调混合运行模式建筑的空调控制策略和室内热舒适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热舒适的现场研究更多地关注行为调节和心理调节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忽略了生理热适应的作用,论文概述了热适应模型的3个代表模型,分析了3个代表模型的特点以及忽略生理热适应的原因,概括了当前生理热适应的研究现状,归纳出生理指标遴选研究、生理热适应研究和基于生理、心理及行为调节的热舒适多元评价模型研究这3个研究方向,提出了生理热适应研究还需系统而完善地揭示中国不同地域气候区人群的生理热适应差异;揭示中国不同气候区人群的适应温度区阈值以及表达阈值的生理指标;提出揭示室外环境参数对生理热适应的影响,这对完善热适应模型、实现舒适又节能的建筑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艳丽  何梅 《建筑节能》2015,(4):92-95,99
为全面了解关中地区乡村住宅热环境状况和人体热舒适度,对该地区216户乡村住宅热环境与居民热舒适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实测了传统典型乡村住宅的冬夏季室内温度。结果表明,2层室内热环境较差,1层的厦房、客厅和卧室温度变化特性基本一致,但是卧室由于直接接受太阳光照射,冬季热环境较好,夏季卧室温度则稍高于客厅温度;根据ISO 7730标准和我国标准,该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舒适温度区间分别为13.9~20.8℃、12.3~22.5℃,夏季室内舒适温度区间分别为24.7~28.0℃、23.9~28.8℃;总体上,关中地区村民对冬季室内热感觉及满意度的分布频率低于对夏季室内热感觉及满意度的分布频率。因此,关中地区乡村住宅节能设计应以冬季保温为主,兼顾夏季防热。  相似文献   

9.
以冬冷夏热地区一单元式住宅的风道式户式空调系统为 例,分析了冬冷夏热地区的住宅热特性及空调的负荷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以冬冷夏热地区一单元式住宅的风道式户式空调系统为例,分析了冬冷夏热地区的住宅热特性及空调的负荷特点。  相似文献   

11.
M. Luo  B. Cao  Q. Ouyang  Y. Zhu 《Indoor air》2017,27(2):273-281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indoor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thermal adaptation,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 timescale and weighting factors of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A comparativ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China where wintertime indoor climate in the southern region (devoid of space heating) is much colder than in the northern region (with pervasive district heating). Four subject groups with different indoor thermal experiences participated in this climate chamber experi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evious indoor thermal exposure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occupants’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More specifically, subjects acclimated to neutral‐warm indoors tended to have stronger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felt more uncomfortable in moderate cold exposures than those adapted to the cold. As for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rmal adaptation, physiological acclim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among all the supposed adaptive layers. However, the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speed lags behind changes in the overall subjective perception.  相似文献   

12.
以地震灾后人体热适应能力为分析对象,研究了在地震灾后房屋损毁,基础设施破坏的特殊情况下.人体热适应性能力的变化.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实地测试和问卷工作,结合热适应性模型,分析了灾后人体热适应性能力的变化.并与常规条件下的热适应性能力比较,得出了地震灾后人体的热适应能力有增强的趋势,并对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上海属于非集中供暖地区,当地居民所形成的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自由运行供暖模式是供暖能耗处于较低水平的重要原因。对224户使用空气源热泵空调器供暖的住宅能耗进行了调查,同时分别选取使用空气源热泵空调器和燃气壁挂炉+地板供暖模式的各10户居民进行室内热环境和热舒适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自由运行供暖模式的能耗很低,室内环境状况较差,但居民能够通过供暖设备的使用改善自身的热舒适;随着全空间供暖设备的增加,供暖能耗将显著上升,同时供暖模式的改变将逐渐改变该地区居民的适应性,带来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对北京的5户集中供暖住户和5户使用壁挂炉的住宅进行了持续一个供暖季的现场调查,测量了室内热环境参数,并调查了居民的热舒适状况。结果显示,使用壁挂炉的住宅室内温度比较稳定,平均温度较低,中性温度为18.6℃;集中供暖住户中性温度为22.0℃;在相同的室内温度下,壁挂炉用户的热感觉投票值较高,对室内环境的接受度也较高。对独立调控对热适应的影响机理和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2011~2012年冬季对大连住宅室内热环境、居民热感觉和热适应措施进行了现场测试,并收集了36户共102份热感觉主观问卷.结果表明大连居民对热环境的接受度是93.2%,热中性温度是20.44℃,热期望温度是20.81℃,80%可接受温度区间是17.38~24.28℃.57%的受试者认为室内湿度干燥,需要采取加湿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给出了以建筑环境热适应为题的详尽文献综述成果。热舒适研究的适应观点认为,人们在真实环境中的热感觉受其以往热经历和文化与技术行为的综合影响。适应模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人不再是给定热环境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多重反馈循环与人-环境系统交互作用的主动参与者。热适应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过程——行为调节、生理习服和心理适应或期望。气候室和现场的证据均表明,较慢的习服过程与较为适中的建筑环境中发生的热适应关系不大,而行为调节和期望的影响则大得多。现场证据调查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发现是空调建筑和自然通风建筑中热舒适反应存在差别,这可能是由人们以往在建筑中的热经历和不同的感知控制度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7.
贾祥焱 《江苏建筑》2012,(2):98-100
简要介绍了气相色谱法,及其与热解吸联用在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中检测苯、TVOC的应用和进展。并提出了气相色谱与热解吸联用技术的前景与展望,为气相色谱技术在室内环境检测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利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室内光热环境和热感觉影响人员工作效率,但在对工作效率评价方面,研究者之间存在较大争议。对嗜睡性这一影响夜间加班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进行试验研究。通过不同光环境(300 lx,3 000 K;1 000 lx,3 000 K;1 000 lx,6 000 K)、不同热环境(28℃,40%;24℃,40%)、不同热感觉(-2~+2)条件下收集的嗜睡性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当照度超过300 lx后,室内照度和色温变化对嗜睡性没有影响;在试验进行2 h后,24℃环境下的嗜睡性低于28℃环境下的嗜睡性;嗜睡性随热感觉呈"U"型变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湿热地区人群的气候室实验结果,从心理热反应、生理热反应和生理-心理关系等多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对比与分析,发现现行国际标准不适用于我国湿热地区,生理热习服和心理热适应是其重要原因。考虑热习服和热适应的影响作用,建立我国湿热地区人群的生理热调节模型与心理-生理模型,是掌握其基础热舒适反应规律、合理制定热环境标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关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0,30(3):25-26
指出了人体热反应研究中关于热舒适的一些模糊概念及对热舒适与热感觉关系的含混认识。分析了热舒适与热感觉的不同含义、现有的不同解释及两者的稳态和动态条件下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