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4.
纳米氧化锆粉体的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初步研究了己二酸,硬脂酸对纳米氧化锆陶瓷粉体的表面改性作用及其对粉体的极性和流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己二酸,硬脂酸中的羧基与纳米氧化锆粉体颗粒表面的羟基发生类似于酸和醇的酯化反应,并在其表面形成单分子膜。经过表面改性的纳米氧化锆粉体由极性转化为非极性,同时表现出良好的流动性能。 相似文献
5.
树脂热解炭制备SiC纳米微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自制的酚醛树脂热解炭作炭源,用SiO2纳米微粉作硅源,根据碳热还原原理,利用常规加热和微波加热两种方式,分别制备了SiC纳米微粉,X射线衍射,分析电镜检测结果表明:制备工艺和条件对SiC纳米微粉的性质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近年来用湿化学法制备铁氧体纳米材料的方法,其中包括:化学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液相燃烧法、有机树脂法、微乳液法、相转化法、喷雾热解法等.详细介绍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sol- gel法对精细处理过的高岭土微粉与纳米TiO2 进行了表面复合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改性高岭土结构没有改变 ,其白度显著提高 ,改性后的高岭土对红外光的遮挡能力明显增强 ,对紫外光的吸收能力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Al2O3—SiC纳米复合陶瓷的准分子激光表面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eCl准分子激光器(波长308nm)照射Al2O3-SiC纳米复合陶瓷试样,能量密度在0.8~6.0J/cm^2范围内。照射后,表面缺陷消除,形成连续分布的光滑平整的熔化层,并出现亚稳相γ-Al2O3。由于表面形貌的改善和结构的变化,使表面韧性K1c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高岭土微粉与纳米TiO2表面复合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ol0-gel法对清细处理过的高岭土微粉与纳米TiO2进行了表面复合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高岭土结构没有改变,其白度显著提高,改性后的高岭土对红外光的遮挡能力明显增强,对紫外光的吸收能力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聚乙二醇表面改性SiC粉体的物性表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聚乙二醇(PEG 200)作为分散剂对工业用SiC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处理,通过TG、IR、电镜等测试技术研究了改性前后SiC粉体的流动特性、吸附、热重以及形貌等物性,分析了PEG加入量及液体介质对各种物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EG添加量为5%(质量分数),介质为乙醇时,改性SiC粉体流动特性较好;PEG在粉体表面的吸附量随PEG量的增加而增加,介质基本不影响吸附量;SiC粉体表面吸附的PEG可以烧尽;改性后颗粒之间分散较好,尺寸分布均匀,形状多为块状分布;粉体改性后碳化硅陶瓷制品的烧结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新的表面改性方法,被认为是偶联剂技术的新发展。本文从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方法和装置、处理后无机粉体的表面性能、使用性能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这一方法。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16.
重质碳酸钙粉体表面微波辅助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与传统的加热搅拌改性方法的比较,微波辅助改性方法在浊度、浸润度、接触角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改性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取代传统的改性加热方式,实现对粉料的表面改性,而且可激发物质内部分子进行超高频振动、摩擦,可实现分子水平上的“搅拌”,这种“激发效应”已开始在高分子合成和固化反应中应用。本文介绍了粉体表面微波辅助改性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031282598),提出了一套微波辅助改性装置,并以此对重质碳酸钙粉体表面进行异丙基三异硬脂酸基钛酸酯(TTS)改性,实验表明其效果优于传统的加热搅拌改性。 相似文献
17.
表面改性氢氧化铝超细粉体填料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甘油对氢氧化铝超细粉体填料进行表面改性,用红外光谱对改性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填料表面被改性剂有机化,提高了其在有机物中的填充性能,研究了反应温度对氢氧化铝超细粉体填料活化指数的影响,并浅析了改性机理。 相似文献
18.
KH-550硅烷偶联剂对半导体制造用碳化硅粉体表面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KH-550硅烷偶联剂对SiC粉体进行改性,研究了影响SiC粉体改性的各种因素,从而确定出改性最佳工艺参数,并对制备的改性粉体进行表征,分析了改性对SiC料浆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iC微粉经偶联剂处理后没有改变原始SiC微粉的物相结构,只是改变了其在水中的胶体性质;微粉团聚现象减少,分散性得到改善;改性SiC微粉与原始SiC微粉相比,表面特性发生很大变化,Zeta电位值显著提高,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