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的哈尼族, 有一种已流传千年的传统习惯——大摆寨宴,只在“文革”时期,被迫中断。哈尼族的大摆寨宴,一般都选在“扎勒太”(十月年)或“昂玛吐”(祭寨神)这两大节日里,但有的村寨也选在春节后某个吉祥的日子里。在选定好的这一天,不论村寨大小,每户人家都要各做一桌自己最拿手的佳肴美味,一  相似文献   

2.
蟹趣     
大凡一席佳肴,少不得各料纷呈,参虾翅蟹,各领风骚。每逢制筵,如有蟹肴,我喜烹“芙蓉蟹斗”:选十、八只齐头海蟹,治净蒸熟,剥肉取壳,肉、黄分次炒之,调以豌豆,复瓤蟹盖中,上涂雪花糊,再以芫荽嫩叶和火腿茸点缀上“花草”,入炉烤之而成。届时每客一只。我想这样做,其优点有二:第一,可解脱宾客剥壳、费手之烦;第二,毕竟还加了一点镬上的功夫。当然,喜自剥自食者  相似文献   

3.
纸趣     
"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剪纸,即刻纸,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剪纸已经从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变成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4.
茶趣     
刘武扬 《美食》2005,(4):43-43
对茶情有独钟的中国人,在饮茶中极重情外,还讲究一个“趣”字。  相似文献   

5.
鸡趣     
十多年前,乍听人说起老吃鸡的老外是穷人,怔愣得像听天方夜谭,那里所有的畜禽肉中,怎么会鸡价最廉? 在尚未流行生猛海鲜,老百姓菜篮子寡寡淡淡的那段岁月中,鸡肉似乎一直是众肉之王,其价高出猪牛羊鸭的五成以上。而在那个薪水每分钱都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过去,精打细算的主妇们轻易不言买鸡的,除非婚丧嫁娶重大节日,才像  相似文献   

6.
豆趣     
《食品与药品》2006,8(5):62-67
  相似文献   

7.
茗趣     
一杯小世界,品尝人世情。 爱品香茗,也喜爱清静。品茗中的那份悠闲,是那些紧张繁忙的常日所无法攀比的;而那份清雅,是红尘烦忧的岁月中一种昂贵的馈赠,一份脱俗的美丽。 泡一樽清茶,听一曲高山流水,悠然中观茶叶的浮浮沉沉。爱看龙井之秀挺,翠芽碧水,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片春的生机。一旗一枪,簇立其间,似春兰破晓,若嫩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的哈尼族,有一种已 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大摆寨 宴。在“文革”时期,由于大家 都知道的原因,曾被迫中断。但 在历史的新时期,随着政治上的 民主和改革开放,随着人民生活 水平的日益提高,这一颇有文化 内涵和积极意义的传统习俗,迅 速得以恢复和发展。 哈尼族的大摆寨宴,一般选 在“扎勒太”(十月年)或“昂玛 吐”(祭寨神)这两大节日里,但有 的村寨也选在春节后某个吉祥的 日子里。在选定好的这一天,不论  相似文献   

9.
镜趣     
正Riviera Prive Beirut酒店太阳镜宣传广告摄影师Philip Karlberg为Riviera Prive Beirut酒店做了一组创意太阳镜广告。他利用超过1200根不同颜色的木棍排成像素矩阵,加上精心布置的光影和视角,拍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6幅名人肖像,仔细端详一下辨识度  相似文献   

10.
褶趣     
《四川皮革》2014,(3):38-38
  相似文献   

11.
筷趣     
在此建国50周年喜庆之日,我想将20年来所搜集到的老一辈建国领导者的几则与筷子有关的趣闻轶事介绍给读者。 毛泽东用何筷 毛泽东主席生前爱用何种筷子?不但筷箸收藏爱好者、饮食文化研究者、民俗学者感兴趣,也许对广大读者来说,同样是个感兴趣的问题。可是毛泽东逝世后,有关他一生的书籍出了一册又一册,却根本不提那不登大雅之堂的筷子。笔者既是古筷收藏者,又是箸文化研究者,所以不甘心一无所获,又经过一段  相似文献   

12.
鞋趣     
英国人认为,女性若放一只发夹在鞋里面,就可保证和下一个结识的男人成婚。在鞋内放进一枚便士,便可以保证婚姻美满。1921年的德国汉堡法律规定,结婚时新郎必须买一双新鞋,在这双鞋穿破前,不得殴打妻子。希腊传说,新娘在离开娘家前,新郎须放一双靴子在新娘的身上。在保...  相似文献   

13.
豆趣     
阿笑  彭元 《食品与药品》2006,8(5B):62-67
豆是个大家族,它的成员有黄豆、蚕豆、豌豆、绿豆、红豆……豆的外表古灵精怪珠圆玉润,如名字一样可爱。别以为可爱的名字就有可爱的脾气,试试去碰碰它们,定是粒粒质地坚硬,饶你没有铁齿铜牙就赶紧乖乖地鸣金收兵,退避三舍。然而,如果你掌握了它们的脾性,知己知彼,就很容易驯服它们,这时的它们会变得软绵如沙,柔顺地滑过齿颊,只留一抹荡气回肠的清香。[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孔雀寨吃鲜     
在中缅边境的瑞丽江边,我认识了县文化馆的老邓,当他知道我见记者兼旅行家后,便带我去阿腊玛家采访。因为她是孔雀寨的水果专业户,民兵队长,又是竹编工艺公司的经理。采访结束后,这位女经理定要留我们吃她亲手烹制的“牛杀匹”。什么叫“牛杀匹”?老邓悄声告诉我:“这可是个好东西!怎么说呢?打个比分吧,你们当记者的,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想必已领教过广州‘蛇王满’的‘龙虎斗’,苏州‘得月楼’的‘松鼠桂鱼’,北京‘全聚德’的‘烤鸭’,杭州‘楼外楼’的‘西湖醋鱼’。依我看,这“牛杀匹”比这些都好吃。”经老邓这么一渲…  相似文献   

15.
螺趣     
螺蛳.是我爱吃的美食之一。每逢周末,我都会亲自下厨炒一碟。一边看电视,一边啜螺蛳,同时饮两盅小酒,优哉游哉,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6.
乳趣     
生搬硬套 丈夫:“你怎么搞的?这牛肉馅饼没有烧熟。” 妻子:“可我是按照烹调书烧的呀,食谱上的做法是供四个人吃的,而我们只有两个人,所以我就减去了一半的料儿,当然啦,烧的时间也比书上讲的少了一半。”  相似文献   

17.
乳趣     
鲜牛奶与青草 一位主妇在超市买了盒牛奶,打开后一喝觉得味道有点不对,就问营业员:“你们这里供应的是新鲜牛奶吗?” 营业员听后答道:“绝对是新鲜牛奶,因为三个小时前它还是绿悠悠的青草呢。”  相似文献   

18.
乳趣     
吹牛的农场主 二个虚荣心很强的农场主在聊天。 “杰克,我们家的花奶牛会说话耶!”约翰说道。 “是啊,我知道,”杰克回答道:“我们家的黑奶牛前些日子告诉过我了。”  相似文献   

19.
乳趣     
耳光付账 摩洛科喝了奶需付一块钱,可他连一分钱也没有,于是他问老板:“请告诉我,在此地,如果有人打了别人的一记耳光,官司打到法院,他会被罚多少钱?”“我想,五块钱吧!”“好吧,”摩洛科说,“请您打我一记耳光,再给我剩下的四块钱找头吧!”  相似文献   

20.
趣说薄壳     
卢继定 《饮食科学》2006,(11):48-48
薄壳这种被专家们叫做“寻氏肌蛤”的贝壳类生物,是在潮汕“受众”最广的食物。鲜薄壳味美,除了是因为它自身的鲜香外,还是因为它的好搭档——“金不换”。“金不换”是潮人对野薄荷的美称,在潮人看来,野薄荷是专为鲜薄壳而生长的。确实,鲜薄壳虽味美,营养也丰富,但因较难消化,且有轻微的海腥味,故须用挥发性强的野薄荷辟除腥味、帮助消化。炒薄壳时放进适量野薄荷,不仅可以去除腥味,还能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植物香气。潮人喜爱这种既可药用,又可作调味的植物,所以叫它“金不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