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食用油脂脱色工艺和脱色塔结构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较为详细的分析了油脂连续脱色时不同脱色工艺、工艺条件及其主要设备-脱色塔结构的差异等三方面因素对油脂脱色效果的影响,以供实际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了脱色树脂对玉米芯水解液的脱色性能,并与活性炭进行了比较。采用脱色树脂对玉米芯水解液进行脱色,交换容量可达30倍树脂体积,交换容量随再生次数的增加而衰减,经过30次再生后交换容量降低为初次交换容量的90%,交换容量的大小与水解液中的总固形物含量有关,水解液的浓度对脱色树脂的交换容量没有影响。脱色树脂高温再生低温交换较好,交换时的温度不能高于50℃。脱色前后还原糖的损失量在0.1%以下,对水解液的酸度、电导率基本没有影响,这些指标与相同透光度的活性炭脱色液相当。将脱色树脂的脱色液进行离子交换处理,得到的离子交换液与活性炭脱色液的离子交换液的指标基本一致。脱色树脂具有交换量大、再生频率低、工作环境友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其推广应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植物油脱色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脱色是油脂精炼的一个主要环节。脱色的目的在于去除色素、微量金属、皂粒、胶质、残留农药和其它的杂质。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脱色方法:吸附脱色、化学脱色、酶法脱色及特殊法脱色。并探讨了吸附脱色对油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微生物油脂的脱色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了脱色时间、脱色温度、吸附剂用量和比例对脱色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脱色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色温度90℃,脱色时间25min,吸附剂用量为5%,白土与活性炭比例9:1。在此条件下,脱色率达到84%。  相似文献   

5.
齐玉堂 《中国油脂》2005,30(8):15-16
对猪油脱色工艺的研究表明,干法炼制的猪油采用常规脱色工艺不能达到有效的脱色.采用二次碱炼,脱色工艺有较好的脱色效果;稀碱溶液洗涤可用于低酸值干法炼制猪油的辅助脱色;高温磷酸脱色对于干法炼制的猪油脱色效果最好,但操作条件较难把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并优化沙枣多糖的脱色材料与脱色条件。方法:以多糖保留率和脱色率为考察指标,比较颗粒活性炭、粉状活性炭、聚酰胺3种脱色剂的脱色效果,确定一种较好的沙枣多糖脱色剂,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该脱色剂的脱色条件。结果:颗粒活性炭脱色效果优于其他2种脱色剂。结论:以颗粒活性炭为沙枣多糖的脱色材料,其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色时间75min,脱色温度55℃,脱色次数3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沙枣多糖的脱色率为45.52%,多糖保留率达95.55%。  相似文献   

7.
<正>经最近小型试验表明,利用逆流原理进行植物油脱色,可减少耗用漂白土达40%,若采用两级加工,结果更为理想。在两级工艺中,在第一阶段,原料毛油利用已用过漂白土进行初次脱色。在第二阶段,将初次脱色油脂,再利用新漂白土进行最后脱色。该工艺最适宜深色油脂如棕榈油及物理精炼工艺。现将德国OHMI GMBH公司开发的逆流脱色工艺予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脱色是瓜蒌籽油精炼过程中比较难处理的环节。选用活性白土对瓜蒌籽油进行脱色,测定了瓜蒌籽油的脱色率,并探讨了不同脱色工艺对瓜蒌籽油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磷脂酶脱胶-脱酸-脱色工艺脱色效果较理想。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白土用量14 g/100 g,脱色温度95℃,脱色时间2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瓜蒌籽油脱色率达到98.5%。  相似文献   

9.
影响油脂脱色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赵军 《中国油脂》2003,28(2):20-22
吸附脱色是现代油脂加工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脱色方法,影响吸附脱色效果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错综复杂而又相互联系,作者结合生产实践,从吸附剂,脱色原料油的质量及脱色工艺参数等方面分析了它们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油脂脱色工序进行研究,采用两段式脱色方法,即先用再生白土进行预脱色,再生白土添加量为0.7%,除去其中大部分热敏性物质,热敏物质脱除率达到96%;再进行第二步脱色选出最佳脱色条件:白土添加量1.2%,脱色时间30min,搅拌速度250r/min,脱色温度100℃,此条件下得出的脱色油颜色稳定不易返色。  相似文献   

11.
茶皂素脱色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比较几种脱色剂对茶皂素脱色效果影响,结果表明双氧水用于茶皂素脱色效果较好,通过 正交试验得出其最佳脱色条件为:脱色温度70℃、脱色时间90 min、H2O2加入量为4%、溶液pH为 10。  相似文献   

12.
对油脂连续脱色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文鑫  相海  金素英 《中国油脂》2004,29(11):12-15
针对常规连续脱色工艺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带干式脱胶的两段式连续脱色新工艺.该工艺对原料油加酸混合,使胶杂凝结成微小颗粒再借助于复脱色后的白土滤饼层进行过滤,将胶杂截留在滤饼层表面,并利用白土滤饼层剩余脱色能力对原料油进行预脱色.该工艺的应用,对于以四级油为原料生产一、二级油时,可免去复杂的湿式脱胶工艺,充分利用白土的脱色能力,既可减少综合设备投资,又可减少白土消耗,增加脱色油得率,降低转化价差和生产成本.总之,该工艺方案合理,性能可靠,经济效益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浅谈无白土脱色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左青 《中国油脂》1998,23(5):18-19
大豆油中存在着天然色素和加工色素,通常采取白土吸附脱色。这里介绍无白土脱色工艺——在制油和精炼过程中调整工艺,采用高温(250℃~260℃)和高真空(0.4kPa)脱色。  相似文献   

14.
硅胶有助于提高白土脱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胶有助于提高白土脱色效果安徽省淮南市粮科所黄显慈1概况用白土吸附脱邑除去油脂中有色物质和油中残留的部分皂、胶质等杂质。油脂脱色所需的白土数量主要取决于白土的活性、油脂的质量、对脱色油的色泽要求。人们希望用较少量白土达到脱色要求,这样可以降低油脂损耗...  相似文献   

15.
畜禽血液的脱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阐述血液脱色机理,概括了几种脱色方法的特点、应用、发展现状,以及脱色蛋白质和血红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两种不同形状活性炭对乳链菌肽发酵液的脱色效果,分析了吸附条件对活性炭脱色效果及对乳链菌肽收率的影响,并对两种不同形状活性炭的吸附动力学作了初步考察。结果表明:25℃,120r/min,摇床脱色8h,4.5g粒状活性炭对50mL乳链菌肽发酵液脱色率为69.3%,乳链菌肽收率为93.4%,而0.2g粉状活性炭25℃,120r/min,摇床脱色10h对50mL乳链菌肽发酵液脱色率为57.47%,乳链菌肽收率为83.2%;90℃,30min水浴静态脱色,粒状活性炭脱色率42.6%,乳链菌肽收率为90.78%;粉状活性炭脱色率为56.76%,乳链菌肽收率为89.84%;吸附脱色动力学研究发现,粒状活性炭表现为典型的单分子层吸附,而粉状活性炭则表现为单分子层吸附和多分子层吸附的叠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在原糖浆电解脱色过程的机理,并对电解脱色原糖浆进行了实验研究,阐明了电解时间,温度,锤度,极板间距等因素对原糖浆电解脱色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玉米油脱色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玉米油脱色的问题,采用白土和活性炭联用的二次脱色法,减少了单一白土脱色的弊端,大大提高了脱色效率,降低了脱色成本。  相似文献   

19.
对进口牛羊油碱炼-脱色色泽的标准检测方法测试结果与企业采用的直接脱色的色泽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进口牛羊油按标准方法经碱炼-脱色可达到较好的色泽,企业仅用活性漂土直接脱色效果较差,特别是对深色样品需4%~5%漂土用量或更多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碱炼-脱色与直接脱色色泽之间没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20.
大豆低聚糖活性炭脱色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低温脱脂豆粕粉为原料,用50%乙醇作提取溶剂,提取豆粕粉中的低聚糖成分。以活性炭为脱色剂,进行脱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1.5%,脱色温度60℃,pH值3.5,脱色时间60min,脱色率为30.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