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喷雾干燥法制备高包埋量微胶囊化鱼油的壁材选择。探讨了大豆分离蛋白(SPI)与麦芽糊精(MD)比例,SPI热处理条件,固形物浓度,糊精DE值以及乳化剂对微胶囊化效果的影响,并经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壁材组成。  相似文献   

2.
以水解大豆蛋白为主要壁材的β-胡萝卜素微胶囊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解大豆蛋白分别与糊精(SPH+MD)以及蔗糖(SPH+S)复配为壁材微胶囊化β-胡萝卜素,研究结果表明,SHP+S壁材体系的微胶囊化产品的效率明显优于SPH+MD壁材体系产品,产率无显著差异。相应的较优工艺参数为:壁材中蛋白质与蔗糖比例为6∶14,体系壁材浓度20%,黄原胶浓度0.5%,乳化时均质压力40Mpa(乳化温度70℃),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95℃(出风温度80~90℃)。  相似文献   

3.
微胶囊化薄荷油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卫红  许时婴  江波 《食品与机械》2006,22(5):32-35,39
以β-环糊精(β-CD)为壁材、薄荷油为芯材制备微胶囊化薄荷油。采用正交试验对β-CD包合薄荷油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芯壁比1:8(W:W)、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50℃,微胶囊化产率为93.16%,薄荷油包埋量为10.35%(W:W)。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薄荷油在微胶囊化前后的热稳定性,薄荷油经微胶囊包埋后,微胶囊囊壁阻止了薄荷油在受热情况下的挥发损失,从而使薄荷油的热稳定性大大提高。分别将薄荷油及微胶囊化薄荷油加入曲奇饼干中,感官评定结果显示:添加微胶囊化薄荷油的薄荷味曲奇饼干比直接添加薄荷油的产品具有更高的薄荷风味强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喷雾干燥法轩高包埋量微胶囊化鱼油的工艺条件,探讨了乳化温度,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和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出风温度对微胶囊化效果的影响,经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扩大试验和产品超微结构的观察证实了壁材配方和加工工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微胶囊化芝麻油的研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为壁材,优化确定壁材、心材配方及工艺条件,采用喷雾干燥法对芝麻油进行了微胶囊包埋,并对产品进行了电镜扫描。在此基础上用DSC测定出该壁材的玻璃化温度为64.6℃,从而为该产品的常温储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喷雾干燥法制备高包埋量微胶囊化鱼油的工艺条件。探讨了乳化温度、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和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出风温度对微胶囊化效果的影响。经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扩大试验和产品超微结构的观察证实了壁材配方和加工工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以明胶为主要壁材的β-胡萝卜素微胶囊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明胶与蔗糖作为复合壁材对β-胡萝卜素的微胶囊化工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明胶选用G200为宜,壁材中明胶与蔗糖比例3∶17(体系壁材固形物浓度20%,黄原胶0.3%),微胶囊化工艺参数:乳化均质压力40Mpa(乳化温度70℃),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95℃(出风温度80~90℃)。  相似文献   

8.
微胶囊化玉米黄色素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玉米黄色素微胶囊化壁材选取及最佳配比工艺,选用β-环状糊精作为玉米黄色素的微胶囊壁材,利用研磨法进行微胶囊化。结果表明,以β-环状糊精作为玉米黄色素的微胶囊壁材,微胶囊化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芯材与壁材的最佳配比为1∶6,β-环糊精的浓度为10(,研磨时间为5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玉米黄色素微胶囊化包埋率可以达到62.1(,可以制备出较理想的玉米黄色素微胶囊化产品。  相似文献   

9.
碳酸氢钠的微胶囊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喷雾干燥法,研制了以乙基纤维素和单甘酯为壁材,以碳酸氢钠为芯材的微胶囊化产品.结果表明以乙基纤维素作为壁材制得的微胶囊化碳酸氢钠产品具有较高的产率和效率,其微胶囊化的工艺参数为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90℃,出风温度100℃,固形物含量25%,芯材与壁材的比例为83∶17.  相似文献   

10.
鱼油微胶囊化不仅可实现鱼油的均匀分散,避免其氧化,而且还可掩盖鱼腥味,提高消化吸收率,扩大其应用范围。阐述了鱼油微胶囊化的发展现状及适用于鱼油的微胶囊化方法,包括喷雾干燥法、复合凝聚法、分子包埋法、冷冻干燥法、锐孔凝固浴法及脂质体包埋法。重点归纳了影响喷雾干燥法制备鱼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因素,包括壁材的物理化学特性、固形物浓度、乳化方式和乳化条件(温度、压力、次数)及喷雾干燥条件(进出风温度)。最后对鱼油微胶囊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复合凝聚法制备鱼油微胶囊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鱼油微胶囊的工艺和技术.比较了不同壁材、壁材浓度、芯壁比、pH等工艺参数对微胶囊形态及包埋率、产率和载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如下:壁材浓度1%,芯壁比1:1,凝聚pH为4.0.上述条件下.微胶囊形态完好,平均粒径为69.53μm,微胶囊化效率为90.9%,产率为91.0%,载量为63.9%.采用SPME-GC-MS研究了微胶囊化前后鱼油的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表明微胶囊化可以包埋部分挥发性成分,掩盖一定的鱼腥味.  相似文献   

12.
用于油脂微胶囊化一些壁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就一些用于油脂微胶囊化中的壁材作了一介绍,并对一些壁材的微胶囊化的原理作一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3.
苏子油的微胶囊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为壁材,优化确定壁材、心材配方及工艺条件,采用喷雾干燥法对苏子油进行了微胶囊包埋,并对包埋产品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产品中亚麻酸没有损失。在此基础上用DSC测定出该壁材的玻璃化温度为65.9℃,从而为该产品的常温储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壁材组成、乳化剂用量、壁材浓度、芯壁比等对微胶囊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芽糊精与变性淀粉的配比为1.5:1,阿拉伯胶的用量为1%,壁材浓度为40%,芯材与壁材的配比为1:2。提出初始液性质(主要是粘度和乳化稳定性)是影响微胶囊化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蓝圆鲹鱼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但极易被氧化而失去营养价值,目前微胶囊化包埋已成为防止鱼油氧化的稳态化技术之一。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及其二阶导数拟合和pH-stat法对喷雾干燥法制备的以阿拉伯树胶、明胶和海藻糖为壁材的蓝圆鲹鱼油微胶囊的形态结构、结构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体外模拟消化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蓝圆鲹鱼油微胶囊颗粒圆整,表面光滑、致密;LSCM观察发现蓝圆鲹鱼油微胶囊呈现单核的腔体结构,壁材中明胶蛋白均匀分布在微胶囊的囊壁上,而鱼油被包裹在囊壁中。FTIR分析显示,壁材及芯材的特征吸收峰均出现在蓝圆鲹鱼油微胶囊的FTIR图谱中,证实了包埋结构的形成。经喷雾干燥后,蓝圆鲹鱼油微胶囊壁材中明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减少,说明蛋白分子间发生氢键缔合反应,增强了微胶囊结构的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鱼油微胶囊在消化过程中其游离脂肪酸释放率由快变慢,120 min时累积释放量为72.62%;LSCM观察发现,在消化过程中,鱼油微胶囊的芯材呈现出由中心向壁材表面迁移扩散并逐步释放的特征。本研究为微胶囊产品开发、应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阐述了植物乳酸杆菌的功效及微胶囊化,微胶囊壁材的选择及壁材复配工艺以及益生菌微胶囊主要包埋技术,旨在探讨以改性魔芋胶、海藻酸钠、乳清蛋白为复配包埋壁材,采用挤压法制备植物乳酸杆菌微胶囊的可行性,从而为微胶囊壁材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作为复合壁材,对甜菜红色素进行微胶囊化。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包埋温度30℃,包埋时间1h,壁材/芯材(W/W)比2:1,复合壁材中阿拉伯胶质量分数为60%,此时微胶囊效率为92.5%。微胶囊化后的甜菜红色素对热、光、氧等的稳定性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油茶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达 80%以上。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对油茶籽油进行微胶囊化制备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乳化温度、复合壁材配比、壁材浓度以及壁芯材配比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为 75 ℃,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 0.6,壁材浓度为 13%,壁芯材比例为 1.5:1。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油茶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 83.83%。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扫描电镜(SEM)显示微胶囊化产品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微胶囊的粒径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为 8.43 μm。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山楂果原花青素的微胶囊化工艺,以提高其稳定性。结果表明:以麦芽糊精、阿拉伯胶为复合壁材的微胶囊化效果最佳;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微胶囊化工艺为,微胶囊化温度30℃,微胶囊化时间1h,芯壁材质量比为3∶7,复合壁材阿拉伯胶质量分数为40%,螯合剂EDTA-2Na添加量占芯材和壁材总质量的0.02%,总固形物含量为250g/L。在此微胶囊化工艺下喷雾干燥所得产品的微胶囊化效率为95.9%,微胶囊产率为90.6%。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山楂果原花青素微胶囊化前后主要成分未发生改变,且稳定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方法以天然大豆分离蛋白(SPI)作为壁材的微胶囊对芯材的包埋性不够理想,微胶囊表面有很多凹陷。本文采用经酶法改性的SPI作为壁材的主要原料时海豹油进行微肢囊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最佳壁材组合为:总固形物浓度25%、芯材/壁材30%、明胶/麦芽糊精(MD)1+3、乳化荆用量1.25%,在最优组合下所得微胶囊化产率为94.5%,效率为94.9%。所得产品形状有规则。表面无裂纹及凹陷,贮藏试验表明微肢囊的贮存稳定性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