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构件之间通常采用榫卯连接,通过榫头与卯口的严密卯合,将各个构件组合成一个整体构架,具有极强的抗拉抗剪力,同时体现出“墙倒屋不塌”的优越抗震性能。滇南的通海匠系和滇西的剑川匠系,是云南的两大匠作体系,地理、人文环境等都有所差异。通过对两地汉式合院民居榫卯的形式类别、加工方式及作用位置的对比梳理,总结出两地榫卯在口风和制作方法上的差异、各类榫卯的受力特点以及榫卯加工工具的独特运用。同时发掘两地匠作体系的异同特征,探讨传统建筑不同营造技艺的民间智慧,具有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借鉴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以跨学科分析的方式,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建构了"匠场"这一全新概念,并藉此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匠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建筑营造技艺的传习机制。这为探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及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3.
云南汉式合院民居受到明清时期汉文化及其建筑技艺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民居木构架的形式和建构技艺上,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差异。滇南的通海匠系和滇西的剑川匠系是云南两大木构技艺匠作的主流体系。云南各地的汉式合院民居也基本遵循这两大匠作体系的营造规律不断演化。重点分析了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的木构形式、屋顶构造等,探寻两大匠作体系的构架形式、构造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点,以及建筑文化对构架形式的不同影响,进而获得对这两大匠作体系的建构工艺与应用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高洁 《古建园林技术》2020,(151):52-56转67
众多传统民居面临着去留抉择,工匠断代,匠场衰落,师承体系瓦解,导致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无法传承。探索传统民居的“源”与“流”,归纳构架特征和营造技艺,发掘传统民居大木构架的匠作谱系与流变关系,是继承古建筑营造智慧的关键。云南汉式合院民居与江南传统建筑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明清时期大量江南移民进入云南,形成“汉来夷走”的态势,文化输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营造技术,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继承了江南建筑优越的结构适应性,并与本土构造技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匠作体系,传承至今。通过对云南和江南合院民居的构架形式、构件特征和营造技艺的归纳,探索其中的系统性、关联性,促进对非物质营建经验及乡土建筑演化规律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凉桥是鄂西南土家族对廊桥的一种地方称谓,是当地城乡常见的一类风景园林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并沿袭传统匠作手法。本文结合现场记录和匠师访谈,着重从匠语和匠技两个角度记录了一座凉桥的匠作流程和关键技术,包括构件加工方法及安装过程,如开篙与画墨、讨退与挖退、榫卯类型等。只有深入“第一现场”,方能探明传统匠作技术,体会匠师营造智慧,使土家族传统营造技艺得以记录和留存。  相似文献   

6.
高洁 《古建园林技术》2020,(6):52-56+67
众多传统民居面临着去留抉择,工匠断代,匠场衰落,师承体系瓦解,导致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无法传承。探索传统民居的"源"与"流",归纳构架特征和营造技艺,发掘传统民居大木构架的匠作谱系与流变关系,是继承古建筑营造智慧的关键。云南汉式合院民居与江南传统建筑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明清时期大量江南移民进入云南,形成"汉来夷走"的态势,文化输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营造技术,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继承了江南建筑优越的结构适应性,并与本土构造技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匠作体系,传承至今。通过对云南和江南合院民居的构架形式、构件特征和营造技艺的归纳,探索其中的系统性、关联性,促进对非物质营建经验及乡土建筑演化规律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孟阳 《建筑学报》2021,(6):56-62
就剑川匠系合院建筑中构件层叠的现象,试从建构的角度分析背后的建造意图,认为层叠建构的动机是抵御频发的地震继而论证建构动机和建构现象之间的作用原理,指出不仅横架与纵架的层叠建构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抗震策略,当纵横构架连为一体时,抗震性还表现于榫卯节点的加固,并影响了整体结构中的细节设置.  相似文献   

8.
卢圆华 《华中建筑》1998,16(2):117-119
从现存的明、清两季民居建筑实体,我们可以发现越是传统的末代,其构造形状的工艺化程度越是明显。这一建筑现象背后的住居文化因素,隐含有特殊的营造理念与生产机制。该建筑物的构形朝向式艺化发展并衍化特定的住屋文化符号,是与“主、匠兴造”的作者观的勃发有着因果关系,该文研究了在民居建筑营造的本体论的兴造的主体性基础上,尝试分析与匠家等身的匠作-技艺、工艺、技术、艺术等价值意识,如何进一步形成社会变迁中匠家的  相似文献   

9.
刘妍 《建筑学报》2020,(6):28-33
通过深入匠作传统的内在体系,揭示闽浙编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技术知识构成模型,阐述该技艺在闽浙匠作土壤中的传承与传播模式,并解释其在闽浙山区传统社会中稳定传承同时有限扩散的技术背景。  相似文献   

10.
梁博 《建筑与环境》2011,(6):132-133
文章在对湖南部分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展开了对传统匠作的感动与美感,师承与气质,精神与传承的思考,旨在丰富传统意义上匠作的内涵与意义,重视匠作的文化性和传承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建筑工艺调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构架与实际操作入手,结合实例探讨了文献查阅、现场踏勘和匠师访谈的基本步骤,以及传统工艺调查中地点选择、工作安排、信息记录、数据保存等方面的具体途径,从而为传统建筑遗产的保护及传统建筑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等传统文化的外在显现,也是保存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成形态的活化石。在现代建筑思想、建造方式冲击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问题已成为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整体和类别的视角,梳理 2004-2019 国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地域特点、村落文脉、院落形制、建筑结构、局部构件、技艺本体、匠人文化、传承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遗的研究视角及特点,并基于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区域不均、视角单一、缺乏体系、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对未来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薇 《山西建筑》2007,33(7):70-71
以剑川金华镇何氏院落住宅为例,从院落的组成及特点、建筑结构及特点、建筑装饰及特点对古民居的建筑要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金华镇民居建筑特点形成的原因和建筑要素的基本特点,为古民居的保护与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孙菲 《山西建筑》2007,33(32):36-37
以土司府的建筑历史文化为背景,利用传统建筑理论和现代建筑理论,通过滇域18个土司府实例,发掘土司府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得出土司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衙署建筑的空间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5.
云南是一个民族文化大省,云南省的传统民居和民族文化景观旅游开发价值较高。云龙县诺邓白族村寨于2002年1月24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又被列入云南省分类打造“旅游名镇”计划的22个开发建设型"旅游民镇"之一。该村具有浓郁而古朴的民族文化,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村寨聚落保存了完整的白族原生文化特质,其聚落布局和建筑文化极具有特色。本论文通过对诺邓村聚落形态的研究,结合民族文化学进行历史分析,试图表达该聚落的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俞曦  谭良斌 《城市建筑》2014,(17):255-255
本文以云南剑川县沙溪古镇的传统民居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沙溪白族传统民居因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院落布局形式、结构类型和构造特点以及沙溪本土建筑材料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17.
探究云南彝族传统聚落环境和建筑设计中,对于自然气候的被动适应情况和对于与微气候环境密切相关的风速、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的主动调节情况。在现场实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提炼云南彝族传统聚落环境的选址、布局、内部空间及建筑设计的选址、形式、布局、细部构造等与微气候营造的关系,从而更加科学地解读云南彝族传统聚落营建过程中对于自然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改善提升生存空间舒适性的具体营建方法,为西南地形复杂地区现代聚落环境的营建及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顾凯  查婉滢 《风景园林》2019,26(3):19-24
对传统叠山匠师技艺进行考察研究,既是当代的传统风格造园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术界对工匠文化研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然要求。选择以当代匠师方惠的造园叠山技艺为研究对象,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从他的事业历程、创作理论和营造原则3个方面,认识其叠山技艺及其理论的核心要点,并探讨他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开拓。  相似文献   

19.
从建筑组群总体布局、建筑造型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色彩以及建筑装饰五方面阐述了山西历史建筑遗产的艺术价值,以使人们在了解山西古建筑艺术价值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其所反映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相似文献   

20.
郭谦  黄凯  孙琦 《南方建筑》2020,(6):62-68
通过阐述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渊源,强调当代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必要性。以粤剧艺术博物馆对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为例,通过对岭南园林历史、西关片区粤剧文脉、粤剧传唱空间演变的历史脉络梳理研究,分析粤剧艺术博物馆采用岭南传统园林形式的合理性,解读粤剧艺术博物馆如何继承岭南传统建筑文化,实现岭南传统园林的当代营造。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建成为周边历史街区的复兴注入了活力,这是区别于“假古董”的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积极探索,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