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常向伟  张有兵  曹一家  张颖 《电网技术》2011,35(11):206-211
电力市场采用分时电价后,每个时段的负荷量将发生变化,同时会对负荷缺电成本以及可中断负荷赔偿费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系统可靠性以及备用购买情况。针对分时电价对负荷缺电成本以及可中断负荷赔偿费用的影响,以每个时段的购买备用容量社会成本最小为目标,采用概率方法建立了计及分时电价影响的系统动态负荷备用购买模型,并通过算例对不同时...  相似文献   

2.
将合作分配模型引入到可中断电价研究中。对电网公司和用户等可中断负荷计划参与者的成本和效益进行了分析,利用Shapley等值法确定电网公司对参与用户的电价折扣率,可以根据合作各方在合作中所作贡献的大小公平地分配实施可中断负荷所产生的效益。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既可作为制定可中断电价的依据,也可以作评估可中断电价合理性和公平性的验证手段。  相似文献   

3.
电力市场下的可中断负荷管理及其方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王治华  李博  李扬 《中国电力》2003,36(6):14-17
为实现电力资源在电力市场下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主要从电价、机制和合约3个角度为电力市场下可中断负荷管理提供解决方法。根据可避免成本设计可中断电价,运用机制设计理论设计博奕规则,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设计合约形式,为电力公司在电力市场下进行可中断负荷管理提供了有利力的依据和指导价值,为电力市场下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服务。  相似文献   

4.
电力市场可中断负荷用户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中断负荷管理是电力市场环境下需求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密切相关.介绍了可中断负荷管理及相关市场组织形式;分析了可中断电价及可中断负荷成本效益.对某地区主要行业进行了用户调查,并采用基于信息熵进行属性相关分析的方法对用户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了用户典型属性在实施可中断负荷管理中的相关性,对实际工作制定中可中断负荷管理方法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概率性市场出清电价预测的预测结果为基础,提出在分时电价联动机制与可中断负荷管理两种负荷管理方式下的日前市场供电公司最优竞标策略。在构造供电公司竞标策略时,以降低购电费用和风险为目标,并考虑合理制定负荷管理(分时电价联动机制和可中断负荷管理)措施,鼓励用户参与负荷管理,提高运营效益。算例分析验证了供电公司最优竞标策略的新特点,以及所提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可中断负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中断负荷管理是电力市场环境下需求侧管理(DSM)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密切相关。在电力市场下负荷管理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拉闸限电,以电价为核心的可中断负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可中断负荷管理研究领域的成果及经验,对可中断负荷合同、可中断电价、可中断负荷市场运营等方面的研究做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导致电网负荷不平衡度日益凸显。强制性有序用电、拉闸限电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亟须研究更科学有效的办法。提出了一种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用于评估分析可中断负荷的调控响应特性,总结出包括用户特性和电力调度需求等在内的影响可中断负荷特性的企业内部关键因素,在对这些关键因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可中断负荷特性评估模型和电价补偿方案,克服了本领域可中断负荷特性评估方法单一、不灵活的缺点,提高了电网电力调度以及可中断负荷电价补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期权理论对可中断负荷的价格进行研究.认为可中断负荷合同的实施能有效起到削峰的作用.采用欧式看涨期权的B-S定价公式对可中断负荷合同价格进行评估.进一步分析期权公式参数的取值,并采用美国的新英格兰电力市场实际数据,分单时段和多时段分析了有效期为半年的电力期权的价格.该研究将为电力公司中断用户负荷所要支付的费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基于MGM(1,2)模型的灰色预测方法,通过分析各时段负荷与电价之间的关系提取出一种在电力市场中能反映电价变化的市场因子,与经过巴特沃兹低通滤波的分时段电价序列作为2个相关序列,采用灰色MGM(1,2)模型进行分时段电价预测。对Ontario电力市场的日前电价预测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进行短期电价预测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计及可中断负荷影响的阻塞管理定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利用可中断负荷参与阻塞管理能有效缓解阻塞和消除市场力,合理的定价是有效利用可中断负荷的关键.作者指出,利用负荷需求的弹性特点并将可中断负荷参与到阻塞管理机制中,通过市场供需关系确定电价可显著减轻阻塞.文中提出了一种定价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两种定价方法,即节点定价法和分摊定价法,并比较了两种定价方法的特点.最后对两种定价方法进行了仿真,并讨论了电价与负荷弹性的关系,算例结果说明,所提出的定价模型正确合理、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1.
可中断负荷运行是电力市场环境下负荷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密切相关.可中断负荷的成本效益分析是可中断负荷研究的基础。对该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提前通知时间、停电持续时间、停电发生时间、缺电比率等因素对可中断负荷成本的影响,并得到一些可供参考的结论;随后介绍了可中断负荷对提高系统可靠性、削弱价格尖峰、减少运行成本等方面的贡献:最后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详细介绍了可中断负荷合同、可中断电价、可中断负荷市场运营、在阻塞管理中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情况,指出了我国可中断负荷实施中存在的观念、设备和机制,提出可中断负荷的重点研究方向为: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研究一种简单实用的竞价规则;可中断负荷购买的建模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重点介绍可中断负荷的运营情况,这是关系到其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对电力市场和过渡期电力系统两种情况给予分析。首先介绍了在电力市场中以电价为核心的可中断负荷实行方式,包括中断合同类型、期权定价以及负荷侧参与市场竞价的情况;然后阐述了过渡期系统可中断负荷的中断条件、优化调度、实施障碍等;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急需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电力市场下引入可中断负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靖涛 《吉林电力》2006,34(1):6-7,42
在介绍电力市场下引入可中断负荷概念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用户和电力企业的成本效益,研究了用户与电力公司之间的可选择远期合同,提出期权合同的合约电价和中断电价,为可中断负荷在电力市场下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可中断电力合同中新型期权的定价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可中断电力合同是一种结合电力期权的风险管理工具,可有效地管理可中断负荷。可中断电力合同所结合的电力期权为新型复合电力期权而不是普通的期权,由于新型电力期权的复杂性导致不能求解期权价格的解析解,因此该文提出通过数值方法:蒙特卡罗法近似求解该复合电力期权的价格,并提出了该期权在无套利条件下的定价公式。该文通过电价的历史数据分析提出了电价的混合模型,以描述电价行为特性。算例对美国New England电力市场某月的复合电力期权进行定价,结果表明该期权价格与实际市场中的该期权价值间的误差小于5%,说明该文所提方法是有效的。该文提出的期权定价方法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电力期权,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考虑提前通知的可中断负荷管理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可中断负荷管理中,提前通知用户中断供电可有效减少用户停电损失。采用金融期权理论,给出了提前通知中断选择在可中断负荷合同模型中的计人方法,并着重分析了电力公司有关如何选择提前通知中断或临时中断的合理决策方法。算例仿真表明,对于不同停电损失特性的用户,电力公司会选择不同的中断策略。现货市场价格越高,用户被提前通知中断供电的可能性越大,而且提前通知中断的时间对中断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结果表明了所述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概率性市场出清电价预测,采用智能代理仿真刻画可中断负荷用户的策略性竞标行为,给出采用不同可中断负荷管理合同(contract of interruptible load management,CILM)时供电公司竞标策略比较研究的方法框架。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竞标策略的新特点,以及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在最优潮流框架下,以实施可中断负荷管理为目的,提出了基于影子价格的可中断负荷最优调度模型。该模型以系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模拟可中断电价的方法,得出不同可中断电价下系统的最优负荷中断量以及系统总成本。结果显示,可中断电价小于影子价格时,系统总成本较高是因为发电成本较高,可中断电价大于影子价格时,系统成本较高是因为中断补偿成本过大,发电成本和中断补偿成本此消彼长。当可中断电价与影子价格相等时,发电成本和中断补偿成本恰好达到动态均衡,系统总成本也达到最小,此时的负荷中断量也是最优的负荷中断量。据此,可中断电价小于影子价格时应增加负荷中断量以降低系统总成本,可中断电价大于影子价格时应增加发电出力以降低系统总成本。IEEE30节点系统的仿真试验,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