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某国产MPV汽车在开发过程中发现,3G WOT加速行驶时,车内后排乘客位置存在1350r/min轰鸣声,乘客耳朵有较强的压迫感,严重影响主观体验。针对该问题,通过振动相干性分析方法,逐步排查汽车各系统的振动情况,在后桥ODS试验时,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后桥存在绕y轴的45Hz俯仰模态。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后桥加装了该频率的动力吸振器,有效抑制了后桥的振动,解决了该车型车内加速轰鸣声问题。 相似文献
3.
4.
针对某型MPV轿车高速行驶时车内低频轰鸣噪声问题,对该车分别进行工作变形和底盘悬架系统对车内噪声测点的传递路径分析发现,横向推力杆是车内低频噪声的产生激励源。为节约成本,采用在横向推力杆上安装附加质量块的方法解决车内低频噪声问题。通过理论计算确定附加质量块的大小和安装位置,并对安装附加质量块后的车内噪声进行测试,发现附加质量块的安装可有效降低该型轿车车内低频噪声问题。 相似文献
5.
某国产MPV汽车在开发过程中发现,匀速80Km/h行驶时车内噪声较大,且190—290Hz占主要成分。针对该问题,通过传递路径分析方法,逐步排查发动机悬置、传动轴、悬架、车内地板各子系统对车内噪声传递的影响。测试发现车内地板在190—290Hz振动明显,且对车内噪声贡献量最大;通过工作变形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问题;最后在整个后地板铺装了阻尼胶板,后地板振动减小,车内噪声在该频段下降1.5d B,该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介绍了用非接触式电子扭振仪测定带或不带橡胶减振器的6102Q型高速柴油机曲轴扭转振动的实验研究,给出了扭振仪的工作原理、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结果,阐明了橡胶扭振减振器对该柴油机曲轴的振扭影响。 相似文献
8.
9.
转子动态过程弯扭耦合振动的仿真和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弯扭耦合振动微分方程,仿真研究了弯曲振动与扭转振动的相互影响。研究结 果表明,轴系上的不平衡使得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之间产生耦合,导致轴系上发生扭转振动。 当轴系上发生扭矩冲击时,将发生频率为固有频率的扭转振动,弯振的振幅稍有增大。实验 研究证实了仿真研究的结果。仿真研究表明,当轴系转速在弯扭耦合区而没有发生弯扭耦合 时,扭矩冲击可能会导致转子发生较大的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 相似文献
10.
轴扭转自由振动计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英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5,17(3):89-93
分支传动振动系统,计算工作量较大,本文比较了计算扭转振动固有频率的霍尔茨法、传递矩阵法和直接法。采用传递矩阵的直接法计算更为简便,且介绍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1.
裂纹转子参数扭振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提出横向裂纹转子的可变抗扭刚度概念,建立参数扭振的单自由度动力学模型,从而指出裂纹转子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扭失稳现象。在实验室条件下,作对真实裂纹转子在不同联接条件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裂纹转子存在参数扭振动现象。 相似文献
12.
扭转振动测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勋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3(1):68-74
扭转振动可以看作是匀速轴转动的相位调制.如果可能从回转轴上取出回转编码信号,在一定条件下,此信号的相位解调就表示轴的扭转振动.进行相位解调的有效方法是使用FFT分析仪将实信号变为解析信号,而后将其幅值和相位调制分量分解出来.利用希尔伯特变换技术进行幅、相解调,这在通讯领域应用较为广泛.而将其用于扭转振动的检测和分析,目前来说还不多见.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利用相应的设备和开发软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得到了一些数据和结果.由于整个解调过程是数字化的.因而具有精度高、应用范围广、适应性强等一系列传统模拟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并摒弃了复杂、昂贵而精度有限的扭振传感器.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不对称船体结构的双向横弯曲和圣维南扭转耦合振动并考虑了剪切变形影响,给出了传递矩阵及算例。 相似文献
14.
主要讨论了钢筋混凝土偏压剪构件在单调扭矩作用下刚度变化,对偏压剪扭构件的变形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适用的计算公式,与已有的试验结构比较,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16.
17.
针对某轻型货车的动力传动系统,建立多自由度无阻尼离散化当量扭转振动模型,采用广义Jacobi算法计算扭振系统的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对动力传动系统进行集中质量的划分,确定扭转振动模型的转动惯量和扭转刚度参数。利用Matlab的计算程序进行扭转振动计算。通过实测与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
本文从扭转振动波动方程出发,推导出具有“类圆锥”过渡段的复合阶梯型扭转变幅杆的频率方程和放大倍数的解析表达式,从实验和理论上对该复合变幅杆的谐振频率随细端长度和直径的变化进行了测量和计算。通过对比,效益证明了复合振动系统中“局部”扭转共振现象的存在,并给出了其产生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