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侯文占  刘晚来 《炼铁》1998,17(5):5-8
石钢3号高炉(300m^3)第二代炉投在未进行中修的情况下,连续生产了8年零1个月,单位炉容产铁6376.3t/m^3。其长寿的主要经验有:不断改善原燃料条件:强化高炉操作与管理、加强冷却系统维护与管理以及采取护炉措施等。  相似文献   

2.
窦庆和 《炼铁》1995,14(A01):65-67
安钢300m^3高炉1993年四季度冶炼强度在1.48,利用系数达2.60。文章根据高炉现有装备水平、生产条件及历次大中修破损调查结果,分析了影响长寿的因素,提出了高强度冶炼下迁长高炉寿命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赵志群  梁晓乾 《炼铁》1999,18(4):15-18
马钢300m^3级高能够取得一代炉龄超过8年、单位炉容产铁量超过6700t/m^3的长寿目标,有赖于日常对高炉的精心维护。其主要经验如下:稳定高炉操作,保持炉况稳定顺行,注重入炉料的品位和性能;以冷却精心维护;安装小型冷却器等。  相似文献   

4.
韶钢1^#高炉(305m^3)第二代寿命达到了冶金部制订的长寿高炉标准。该炉主要从改善入炉料质量,稳定炉况,预防炉瘤,加强炉役后期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来延长高炉寿命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不同级别高炉的基建投资和和生铁成本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启常  王泰昌 《炼铁》1998,17(3):19-23
通过对三个不同级别高炉(300m^3、1200m^3和2500m^3)单位投资成本和生铁经营成本的对比分析,可知单位生铁投资成本2500m^3级高炉最高,300m^3级高炉最低,而单位生铁经营成本2500m^3级高炉最低,300m^3级高炉了高。如果投资成本和生铁经营成本统一起来考虑,则每吨生铁总的成本大体在同一水平上,因此当前大中小高炉并存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唐钢二炼铁厂1号高炉(1260m^3)由于采取了精料、合理装料制度、及时加装冷却器、科学补炉、钛矿护炉等措施,使一代高炉寿命达到9年零3个月,实现了高炉长寿。  相似文献   

7.
王长霖 《炼铁》1998,17(2):13-16
合钢3号高炉(314m^3)第一代炉役寿命达到12年7个月(无中修),单位炉容产铁量达到6185t/m^3,其主要的长寿经验是:重视设计、施工及开炉工作,尤其是炉体冷却的能力设计较大,确保了冷却设备的安全工作;抓好精料工作;加强高炉的日常操作;加强炉役一期的操作及维护。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总结了梅山两座高炉冷却系统的改造过程,经改造后,两座高炉炉前冷却水总流量从1700m^3/h增至2700m^3/h,水压由投产时的0.3MPa增至0.84MPa,为高炉长寿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安钢300m^3高炉炉料、工艺结构、技术操作、管理的优化和配套改造,实现优质、高产、低耗、长寿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安钢300m^3高炉从1994年10月2日高炉开始应用自焙炭块--陶瓷砌体复合炉衬技术和水冷炉底,到1998年底已推广到5座300m^3高炉。经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这种复合炉衬可使大中修投产后的高炉快速达产和进入高产期,并能满足超强化冶炼和长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孙廉洁 《钢铁》1998,33(11):9-13
苏钢4号高炉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全面贯彻高炉安全、稳定、顺行、均衡、长寿、高产、优质、低耗的工作方针和操作方针及有关长寿技术措施,炉龄达10年10个月,产铁8335t/m^3,创全国小高炉长寿高效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2.
薛朝云 《炼铁》1995,14(1):9-12
马钢二铁厂4座300m^3级高炉中有3座高炉的第三代寿命达到了冶金部制订的长寿高炉标准。该厂是在提高生铁产量、改善质量和降低消耗的同时,从稳定炉况、炉体修补、加强炉役晚期管理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延长炉役寿命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安钢300m^3高炉槽上除尘的新技术及特点,阐述了在300m^3高炉槽上实施该技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韩志英  聂世锋 《炼铁》1995,14(A01):13-16
安钢300m^3高炉在全焦冶炼条件下,采用富氧(富氧率-1%)、加湿(湿度--24g/m^3)综合鼓风技术,促使高炉顺行,有利于提高冶炼强度和实现全风温操作(风温-1000℃),并增加了特殊炉况的调节手段。  相似文献   

15.
提高铁口有水炮泥质量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钢炼铁厂300m^3高炉强化冶炼后,铁口状况变化、合格率下降,采取一系列稳定 泥质量的措施,;改善了铁口工作状况,为高炉高产、优质、低耗、长寿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国内600~800m^3高炉基本上建于三个时期。1970年前后建的一批600m^3高炉,深受通用设计的影响,与各地区情况有出入,且炉型又偏于瘦长,生产指标不太理想。笔者肯定了1961年首钢1^#高炉大胆进行矮胖炉型实践而积累的经验,并认为600m^3级高炉与世界各国高炉逐步矮胖倾向相一致,但步伐相对于300m^3或1000m^3级高炉来说慢了一些,对今后2-3年内将要大修的昆钢5^#(vu=620  相似文献   

17.
魏群  赵德义  胡涛 《炼铁》2000,19(4):16-18
安钢1号高炉(300m^3)1999年大修时,对高炉本体、热风炉、槽下上料等进行了改造。高炉投产后,通过采取加强技术管理、优化炉料结构、全风温操作富氧喷煤以及进行低硅生铁冶炼等找施,高炉生产不断强化,利用系数连续7个月保持在3.0以上,2000年2月高达3.2。  相似文献   

18.
朱红  李仲秋 《钢铁》2000,35(10):20-23
1998年宣钢对1260m^3高炉进行了大修改造设计,设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解决了影响原高炉高产、低耗、长寿的薄弱环节。介绍了宣钢1260m^3高炉大修改造设计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梁世标 《炼铁》1997,16(6):10-13
韶钢1号高炉(第二代)从1987年9月开炉到1997年1月停炉,连续生产了9年零4个月,单位炉容产铁6167.8t/m^3,达到了冶金部制定的长寿标准,该高炉主要的长寿措施是改善入炉料质量,加强高炉操作,稳定炉况、预防结瘤,加强炉役后期的操作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肖亦芹 《钢铁》1998,33(6):5-8
鞍钢10号高炉改造性大修设计贯彻“高产、优质、低耗、长寿”的方针,在原10号高炉(1627m^3)拥挤的厂区建起一座2850m^3的现代化新10号高炉。采用皮带上料;串罐式无料钟炉顶;环形出铁场;INBA水冲渣;烟煤喷吹;热风炉自身预热等十几项先进技术。本设计在炉体长寿方面作了较大改进,自焙碳块陶瓷砌体复合炉衬技术在鞍钢7号高炉成功应用的基础上,10号高炉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