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微地震资料信噪比过低,传统方法的初至拾取精度与稳定性大多不理想。将基于自适应噪声完备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与主成分分析(PCA)相结合,有效地实现了低信噪比资料中的初至特征检测。针对低信噪比微地震资料进行CEEMDAN处理后,对各阶本征模态函数(IMF)进行PCA,再对各阶IMF的主成分进行加权重构,同时对次要成分进行压制与剔除,使三分量信号中具有较强一致性的初至信息得以保留。设计多组不同信噪比的测试信号,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测试,并最终应用于三分量实测信号。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极低信噪比条件下仍可实现对微地震信号初至的有效识别与检测。  相似文献   

2.
阵列声波全波列测井信号波至提取的小波变换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琳  刘贵忠 《石油物探》1997,36(2):55-61,74
本文根据阵列声波全波列组分波的波形特征,建立了适合其特征的检测信号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检测这类信号波至的方法。应用此方法,精确地实现了对实测海洋阵列声波全波列测井信号波至的提取。  相似文献   

3.
录井钢丝裂纹和丝径恒磁无损检测方法及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新军  康宜华 《石油机械》1996,24(1):48-52,56
根据录井钢丝的铁磁特性,采用漏磁场检测法检测钢丝裂纹缺陷;采用磁通检测法检测钢丝丝径变化。用集成霍尔元件测量磁场的变化可获得所需的信号。通过设计适当的磁路和选取检测元件布置方式,可实现一个探头同时检测裂纹和丝径变化。通过对报警门坎值的设定可实现对缺陷的声、光报警;利用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可实现缺陷位置的准确定位和定量识别。设计的检测装置对长0.4mm、宽0.2mm、深0.1mm的裂纹及0.1mm的丝径变化有良好的分辨力。  相似文献   

4.
传统时频分析方法在储层预测中面临以下2个问题:受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或交叉项的影响,常难以满足分辨率要求;增加了信号的冗余度,频域采样率越高,信号冗余度越高,解释工作量就越大。为了解决这2个问题,提出基于时频域波形分类的储层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同步提取变换对地震信号进行时频谱分解,相当于将复杂信号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率和不同时移量的)简单波形的叠加,并对分解结果利用生成拓扑映射进行分类,进而通过测井、钻井资料标定波形分类结果。该方法能够有效检测地震信号波形变化、精细刻画储层形态。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含缺陷不锈钢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信号特性,对含未焊透缺陷的304不锈钢压力容器进行了声发射检测。采用特征参数和波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信号进行分析,并将其结果与射线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声发射信号波形为突发型信号,峰值频率约170kHz,信号具有上升时间较短和幅度较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基于微地震记录偏移叠加的微震定位方法是通过对振幅叠加来提高微震信号的信噪比,无须拾取微震初至;但其叠加成像效果易受初至极性反转的影响,对噪声的压制效果也不甚理想。文中利用不同检波器记录的同震源波形相似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微震记录互相关成像的震源定位方法。即将时差校正后的微震记录之间的互相关系数相乘,构造成像函数,计算地下所有网格的成像能量值,通过能量极大值的网格点实现震源定位。针对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的测试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同时压制噪声和初至极性反转对震源成像的干扰,提高了震源成像分辨率和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BH-VDT垂直钻井工具钻进复杂地层时发送异常脉冲信号的原因,给消除异常脉冲信号提供依据,室内模拟了正常脉冲信号的波形、瞬时断路和欠功率造成的异常脉冲信号的波形,并分析了其波形特征。模拟试验结果为:瞬时断路造成的异常脉冲信号的波形具有随机性和多样性,断点出现在未发射脉冲波段时对波形幅值无影响;欠功率造成的异常脉冲信号的波形具有周期性和持续性,断点出现在脉冲发射期间时,波形幅值明显偏小。将现场采集的异常脉冲信号的波形特征与室内模拟异常脉冲信号波形特征进行对比,即可判断产生异常脉冲信号的原因。应用结果表明,分析现场采集的异常脉冲信号的波形特征,并将其与模拟异常脉冲波形特征进行对比,能准确判断出现异常脉冲信号的原因,为消除异常脉冲信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油气管道漏磁检测中检测仪速度对缺陷漏磁场的影响.构造了补偿速度干扰漏磁场的滤波器模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有利于漏磁信号波形的识别。  相似文献   

9.
近地表速度结构层析反演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 200092;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21) 摘要:对目前国内外初至波走时加波形联合反演近地表速度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初至波走时层析、初至波波形层析这2类方法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简单论述,并且对这3类方法的优劣以及适用性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随着现代计算机能力的不断提高,综合利用初至波走时及振幅等多种信息的初至波走时加波形联合层析方法,是一种解决近地表速度建模较理想的方法,从仅利用P波数据到利用多波数据的层析方法研究是今后实际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陆上地震勘探中普遍存在的面波干扰为衰减对象,对影响一维小波变换衰减面波效果的因素进行了讨论。指出小波变换在满足完全重构的条件下,所使用的2个波滤器的截止频率可调与否是决定抑制高、低频干扰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受面波干扰影响的地震信号的能量软弱的现象,提出了对受损部位的地震信号进行波形幅度补偿的方法。经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证明,对受损信号进行波形幅度补偿,对提高叠前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针对偶极横波成像测井(DSI)声系的特点及井场记录的声波全波波形的特征,采用时域慢度(时差)-时间相关法(STC)并利用地层连续性作为约束条件对DSI资料进行处理,从实际井的DSI全波资料处理结果看提取信息的质量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处理的窗宽的选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处理时窗宽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选择固定窗宽处理不是一条最佳的途径,用STC(慢度时间)方法处理阵列声波测井资料时,时间窗的宽度(简称窗宽)对处理结果有比较大的影响,讨论了窗宽选择的理论依据,结合测井实际,分析了窗宽选择的复杂性,最后结合阵列声波测井资料,讨论了窗宽对时差处理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可变窗宽的处理思路,得到了比较好的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14.
S-变换初至拾取技术及其在复杂山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至的拾取在地震资料处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折射波资料分析、VSP处理和井间地震资料处理的基础工作,并为其他处理工作提供可靠参数。提出了基于S-变换的初至拾取技术,设计单道模型将S-变换与不同时窗长度的短时窗傅里叶变换以及小波变换进行初至拾取的比较,并对不同信噪比的理论模型进行初至拾取,对比得出该方法具有容噪性好、初至拾取准确、适应性强等特性。该技术应用于复杂山区低信噪比地区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分辨率声波测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减小接收探头间距为手段的高分辨率声波测井仪器已经在很多油田使用,但由此获得的测井曲线常常再现时差曲线“跳跃”及时差值不准的问题,特别是短源距声波测井仪器,该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从井内声波传播的基本规律出发,发现在源距为1m附近,由于圆柱形井内声波波长与井径接近,声波在井内多次反射后,以地层纵波速度传播的声波具有一定的频散特征,从而导致声波的首波相位不固定,并随源距变化。这是目前高分辨率声波测井曲线“跳跃”的根本原因。为此我们设计了能够同时测量长、短源距声波波形并且长源距具有相控功能的阵列声波测井仪器,并开发了利用换能器波形计算声波测井频散曲线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波形的相位信息建立模型,得到无频散曲线,进而生成声波时差曲线。  相似文献   

16.
用穿透方法测量岩心或固体的声速时,从测量波形中确定纵波(或横波)的到达时刻(或称初始点)比较困难,当声波的频率比较低时,其误差对测量结果影响比较大。本文用相位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初始点的选择问题。首先,用各向同性较强、均匀的汉白玉制作标准件,测量其不同传播距离的波形,再用相位补偿的方法得到其传播速度;其次,利用传播速度,可从不同距离的测量波形中确定初始点及其对应的测量系统的时间延迟常数;最后,确定波形的其他位置为初始点时对应的时间延迟常数,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测量波形的特点选择最佳的初始点,利用其对应的时间延迟常数得到比较精确的声速。模型测量结果表明,初始点位置不同,其对应的测量系统的时间延迟常数也不同,也即测量系统的时间延迟常数是与初始点的选择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震时窗属性特征拾取初至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复杂地区初至拾取的精度和效率,对基于地震道时窗属性特征拾取初至的能量比法、振幅比法、瞬时强度比法和曲线长度比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着重分析了4种方法的拾取精度。研究结果表明:4种方法都能准确、有效地拾取初至,能量比法和瞬时强度比法拾取精度明显高于振幅比法和曲线长度比法;通过变换滑动时窗长度和加入稳定因子,4种方法都能更准确、更有效地拾取初至。  相似文献   

18.
初至拾取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关键步骤,其拾取的准确程度关系到浅表层速度模型建立的精度,并进一步影响后续叠加及偏移成像的效果。对于炸药震源激发形成的初至波,根据形成机制,其初至位置在地震记录中应由一个“向下的偏转”表示。而在实际地震数据初至拾取过程中,该“向下偏转的点”较难识别,而能够快速准确拾取的位置通常为波峰位置。基于理论模型,本文测试了拾取波峰及起跳点对速度模型反演的影响,证实基于炸药震源起跳点位置的反演精度高于基于拾取波峰位置。因而提出一种基于波形拟合的方法判断炸药震源的起跳点位置,即假定初至波可用李子波模拟,通过单道中对以波峰为中心的时窗内的样点值进行拟合,得到理论子波函数,以此方式快速、准确地搜索起跳点位置。通过理论子波模型,测试了波形拟合法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并应用该方法对塔里木T探区实际资料进行了试处理,表明该方法可准确拾取高信噪比地区炸药震源起跳点位置,同时具有一定的抗噪性,也能拾取较低信噪比地区炸药震源起跳点位置。  相似文献   

19.
用斯通利波评价裂缝的有效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杨唐斌 《测井技术》1998,22(2):132-136
通过对斯伦贝谢MAXIS-500近40口井的阵列声波和偶极子横波资料分析,认为斯通利波对裂缝的有效性评价非常有用。文中主要利用斯通利波波形、能量衰减和反射特性,结合其它成象测井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识别应力释放缝和人工诱导缝及如何评价有效裂缝的方法,列举了应用实例并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地面微震监测资料的信噪比往往很低,从中识别微震事件和拾取微震到时数据仍然是个难题。当不同道的微震存在初至极性反转时,常用的多道微震记录波形相似系数函数会导致微震事件的识别与拾取遗漏。为此,提出一种适于存在极性反转的微震初至到时拾取方法。利用所有道两两之间的互相关函数最大幅值对应的延时数据,求取各道微震事件的相对到时;用各道的相对到时对微震事件初至到时进行时差校正后,利用相邻道零延迟相乘再叠加得到参考道,并用长短时窗能量均值比(STA/LTA)算法确定参考道上微震初至到时;最后,将各道的微震相对到时分别与参考道初至到时相加得到各道微震的绝对到时。合成数据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利用相邻道零延迟相乘能有效克服初至极性反转对微震识别和初至拾取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微震事件识别和到时拾取提供信噪比较高的参考道,提高了微震事件识别和初至到时拾取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