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发展,主线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最终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在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指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制造。  相似文献   

2.
正内容摘要:从数字制造到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美国、德国和中国等国家战略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智能制造是美、德、中三国战略计划的核心。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的三大优先突破技术:先进制造的感知控制、智能制造技术平台和先进材料制造;德国"工业4.0"的三大主题: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  相似文献   

3.
于维民 《装备制造》2009,(6X):207-207
机械加工工艺技术正在向着"高效、高速、智能复合、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合理利用资源及原材料、降低零件制造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时环境的污染程度。绿色制造工艺技术应运而生。绿色制造是21世纪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美、德、英等国"重振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均将智能制造作为发展趋势。我国制造业总体而言,大而不强。我国已是世界制造第一大国,但创新能力弱、缺乏关键核心及共性技术。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战略》聚焦"五大工程",其中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而"五大工程"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是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而建模与仿真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科学基础。要全面实施智能制造,建成制造强国,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新闻扫描     
"十二五"期间中国装备制造业及诸多行业将进入新的战略发展期"十二五"期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思路是面向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认识和接受,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发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加大智能制造推进力度,推动制造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将逐步清晰,并购重组将加速制造业互联网化进程,加速中国落地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业"勃兴,市场将呈现六大特点:智能制造成为制造强国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近日,主题为"打造专业化高水平的供应商队伍,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2019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暨联盟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议讲话中表示,智能制造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工作抓手。辛国斌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新兴技术实现了多点革命性的突破,并加速融入到智能制造中,在解决许多制造业难题的同时,也使制造系统变的更加复杂而庞大。智能制造已不是某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2025规划"进一步强调了智能制造,通过智能制造的推进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并实现与"互联网+"的对接。成都是我国现代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实施地区。现通过对成都地区智能制造发展情况的调查,了解智能制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信息资讯     
《机械》2012,(8):81-84
我国机械制造业将进入智能时代智能制造就是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的深度渗透和融合。智能制造装备在世界装备制造业当中属于最新发展的领域,是当今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在"十二五"期间对工程机械重点主流产品都要达到智能化、信息化控制水平,特别是大型工程机械,要实现本机和远程的智能化控制。我国的装备制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船舶制造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战略性产业,是保障我国海洋领土安全和维护国家海洋经济权益的重要工业基础。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船舶智能制造也蓬勃发展,但造船业在实施智能制造过程中,有别于其他行业。如何能快速转型,使中国船舶工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呢?本文通过分析应用于船舶制造生产管理的先进体系——精益管理与船舶智能制造之间的关系,阐述精益管理是实施船舶智能制造的基础,探讨了船舶业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它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产业。为了加速和提升中国制造业从"精密制造"到"高性能,高质量制造",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方面应该有新的突破。随着德国工业4. 0,美国工业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全球制造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制造业也在为新一轮转型进军。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始,也是系统化迈向智能制造的起点。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正常阶段,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动力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智能制造将成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力军,在推动中高速国民经济发展,提升中国工业中高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PTC发布了题为《智造新主线两化新模式》的智能制造白皮书。通过对美、德、中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及智能制造体系进行详细解读,PTC提出了以"CPS HUB"为基础、"物联网+应用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应用框架,描绘智能制造的产业远景,并为创新体系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路径。当前,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面临着高端制造业竞争力不足,及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 "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上半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加大智能制造推进力度,推动制造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展望下半年,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将逐步清晰,并购重组将加速制造业互联网化进程,加速中国落地智能制造。1市场呈六大特点"互联网+制造业"勃兴(1)智能制造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上半年,国家政策强力支持智能制造。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智  相似文献   

15.
智能制造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也就是说是两化融合的继承和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当今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2016年12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15全国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现场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产业格局深度调整,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制造业作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把人才作为实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革创新教育与培训体系。我国制造业迎来"由大变强"的难得机遇,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本文探讨了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发展,结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探讨了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正"2019泰山科技论坛暨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协会年会"12月29日在济南召开,论坛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全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围绕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高端化趋势、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等内容展开交流和探讨。200多名行业企业、高校院所代表参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以"智能制造精要"为内容进行主题演讲,对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核心要义和整体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上海召开的"2019(第七届)先进制造业大会"暨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获悉,"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联盟首任轮值主席、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洪海在论坛上表示:"通过成立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发展联盟,让长三角‘三省一市’携起手来,共同推进智能制造在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实现长三角引领全国智能  相似文献   

19.
行业信息     
正我国将继续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推动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日前,工信部公示了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重大战略文件,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供给。作为推进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从2015年启动以来,一直备受各界关注。2016年,我国遴选了60多个项目;2017年遴选了97个项目;  相似文献   

20.
正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中之重,是目前各制造领域的热点。宁波市被确定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之后,确立了八大细分产业作为重点主攻方向,并开始实施制造业创新、智能制造等八大重点工程。其中,关键基础件、专用装备产业以及各重点工程与机床行业密不可分。由于宁波本地制造资源有限,技术引进及各种合作成为宁波制造业发展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