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设备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现代社会和建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上海近代建筑设备发展的回顾,探讨了建筑设备发展对当时文学、广告和电影等都市文化方面的影响,并试图解析建筑技术进步与都市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是现代建筑设备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过程。建筑设备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建筑向前高速发展,现代建筑发展也要求建筑设备不断发展。建筑设备的发展使现代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得以充分的展现,使现代建筑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以近代厦门建筑设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对厦门近代最早出现的几种典型建筑设备引入历程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归纳其主要的类型,追溯其时代背景和引入途径,并剖析其引入后的影响。研究表明厦门近代早期建筑设备的引入和发展离不开福建华侨在祖籍地的投资和建设,近代建筑设备引进后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的变革、建筑性能的提升、建筑类型的发展和城市市政体系的完善等方面,这些方面共同作用加快了厦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刘源 《建筑师》2013,(2):101-105
本文讨论了为什么研究近代建筑传媒、近代建筑传媒的概念以及如何研究近代建筑传媒这三个问题。近代建筑传媒在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一直比较欠缺。研究近代建筑传媒首先需要对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分析近代建筑传媒的类型和特征,解读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研究传媒的制造者和接收者,探讨近代建筑传媒与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筑设备在现代建筑中地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当前建筑行业人员普遍轻视建筑设备工程,建筑设备人员紧缺的这一现象,笔者结合香港淘大花园的大规模非典感染事件,从建筑设备与现代建筑的关系出发,指出现代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建筑设备,并提出了两点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建筑设备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近代中国特别是上海地区建筑设备工程制度形成过程中的设备工程师身份确立、执业环境和工作机制的探讨,揭示了中国建筑设备工程制度的起源和特征。  相似文献   

7.
黄庄巍  邹广天 《建筑师》2021,(1):123-131
1930-1970年代,我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卢毓骏以结构理性主义为主要理论工具,融合西方现代建筑主流思潮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儒家文明,结合中国建筑史学研究、设计理论研究及建筑创作进行了完整的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建构.本研究将基于民国以来现代建筑运动向我国传播发展和二战后世界与中国历史格局背景,对卢毓骏的理论建构路径与特征...  相似文献   

8.
罗素 《山西建筑》2009,35(19):343-344
从建筑设备系统研究现状、建筑设备的设计优化重要性及其特点、建筑设备的设计原则、建筑设备的施工和建筑设备安装的监理5个方面讲述了现代建筑设备对于建筑的重要性,以期进一步完善建筑使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阐释20世纪初,在西方现代建筑被引介到中国的过程中,大众媒体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其中以印刷出版物的图像传播最为突出;选取一部分近代上海大众媒体和出版物中的案例,通过对不同类型相关图像的阅读,尝试考察这些图像的形式特征与意义内涵,以及图像呈现的对于现代建筑及其生活方式的认知与想象,同时也以此强调推动一种更加开放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的意义,并表达了建构历史多种叙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布扎与现代建筑长期以来都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是人们从事专业讨论的基础。尽管布扎与现代建筑在中国的移植与传播有待更多的深入研究,但首先需要厘清的是关于布扎更为普遍的基本含义,以及它与随后崛起的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在上海的建筑实践为研究对象,重新审视布扎对于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并据此反思现代建筑的基本含义,进一步梳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整体发展线索.以期对于如何融入更为广泛的当代建筑实践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1.
刘源 《南方建筑》2012,(2):37-43
近代建筑杂志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承担了相应的历史功能。在考察其功能时,应充分考虑近代中国建筑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近代传播技术和媒体仍不发达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杂志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作用尤显重要。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近代建筑杂志的功能。首先,作为一种专业媒体,建筑杂志发挥了传播建筑专业信息的基本功能,这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其次,近代建筑杂志具有传授知识及辅助教育的功能。再次,近代建筑杂志具有服务社会与指导实践的功能。此外,近代建筑杂志是促进中国建筑师获得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媒介。  相似文献   

12.
《建筑》2016,(12)
正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委员会成立大会于6月1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该委员会将致力于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技术、工艺、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并开展相关的传播、教育与交流活动,拟促进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它的成立,被认为是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重视近现代建筑保护的重要表征。当天,与会专家们还以"城市发展中近现代建筑抢救保护技术"为主题,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3.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14.
刘峰  吴梓豪 《城市建筑》2013,(13):142-144
技术进步正大跨步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亦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尤其是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对建筑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建筑材料类型的丰富、建筑结构技艺的更迭、建筑设备性能的升级都直接或者间接地牵制着建筑形态。本文通过对技术变革剧烈的近现代时期典型建筑界面形态在结构技术及计算技术两个层面的解析,厘清其在技术演进路线上的演绎步进,探讨建筑界面发展趋势,以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技术因素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关于国家采暖分区的热点讨论,对上海近代建筑采暖历程包括上海近代建筑设备业进行了回溯;通过暖气采暖系统在上海的兴衰变迁历史,来说明制度、习俗、文化、经济等因素对建筑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艺武  徐璐 《新建筑》2010,(3):43-46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其原始文化很多起源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随着日本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建筑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集合住宅作为日本近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研究其建筑设计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对中国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日本建筑基本法规的部分解析、平面设计及户型设计等的分析,试图探讨日本近现代集合住宅建筑设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建筑设备的引进与发展对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意义重大,福州也不例外,近代建筑设备的使用是其城市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文献耙疏和实地调研,以史料为线索回顾了1844~1949年间福州城市在建筑设备引进后于电力、通讯、医疗、消防、市政设施等方面的近代化建设,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并试图分析建筑设备的引进对福州城市近代化的意义与影响。研究发现,虽然福州近代对于建筑设备的使用程度较低,但重要典型案例不仅在当时颇具影响,其成果时至今日依然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8.
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百余年来南京留下了类型丰富的重要近现代建筑,成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规划、文物、房产等相关部门在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利用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使这些宝贵的建筑遗产在丰富城市景观、宏扬城市特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宁波市规划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决定联合主办“2002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定于2002年7月29日至8月1日在宁波召开,自即日起向国内外公开征集论文。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近代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应征论文可结合如下主要论题:①近代建筑对城市风貌的影响;②近代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③近代建筑在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④现代城市发展中近代建筑保护再利…  相似文献   

20.
1940-1970年代,中国第二代建筑师黄宝瑜师从刘敦桢,以复兴中国建筑为目标,基于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融合中西,在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及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下,于台湾地区首开中国建筑史学教育,进行了《中国建筑史》等史学书写及系列理论、实践探索,继承、创新发展了中国营造学社思想,呈现了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家对复兴中国建筑路径的深度思考.本文基于民国以来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和建筑史学发展历史脉络,对黄宝瑜及其中国建筑史学书写和理论探索的相关历史进行深入剖析,将有助于完善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后续传播与发展的研究,探索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补充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史学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