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记录了14位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同济中生代建筑师/教师的对谈,对谈涉及当代建筑的发展状况、建筑与技术、城市问题与建筑实践、建筑教育、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同济的建筑教育等问题。对谈显示了这些建筑师/教师当下的工作状态以及对建筑发展和建筑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
《时代建筑》2007,(3):154-155
假如一个名称可以作为一个品牌亦或一种象征.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某种原因或者共性。“同济建筑”在当代中国建筑界,无疑可以拥有一个这样响亮的名字.一方面.是因为同济教学成果与建筑实践的高产,以及其对周边形成的影响和带动;另一方面.同济的学者与建筑师作为一个整体,综合性的学术与实践背景促使他们对于建筑与建筑学总有些共同尝试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刘刊  李翔宁 《时代建筑》2012,(6):144-147
有着悠久历史的米兰三年展对世界范围认识设计和建筑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2012年米兰三年展“从研究到设计——同济建筑师展”,邀请包括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在内的27位建筑师及其团队的50个建成作品参展,从不同视角描绘了当代中国建筑的真实相貌。因为参展建筑师全都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或者在同济大学任教,使这次展览成为西方了解同济实践的重要展览事件。从倡导“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教学体系开始,同济学派对现代建筑理性精神的执着坚持,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和建筑教育发展富有特色的重要一支。  相似文献   

4.
创建之初,同济大学建筑系就以师资多源、思想多元而闻名。60多年中,同济大学建筑学教育经历了从"兼收并蓄"到"博采众长"发展,令天呈现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建筑设计、国际合作各方面新的成绩这里入选的75名"同济建筑学人",是1977年以后进入同济大学进行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习的建筑学人的一部分代表他们的成长,体观了同济建筑风格的4个特点:学术民主,呈现出统一中的参差多态;追求创新,努力把握时代的脉捕;勤于实践,在建筑学领域和其他领域成果丰富;开放合作,成为国内国际建筑学术交流的中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同济建筑不仅是同济的,进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5.
"同济建筑"意指以同济大学为核心.在建筑教学、科研、创作等活动中,在学术层面上具有某些特征的建筑现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及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中国建筑教育和建筑学术的重镇,是中国最有影响、最具实力与活力的建筑院校之一.我们试图把"同济建筑"作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中国命题"来解析,通过不同背景的作者多角度、多视点的研究剖析,全面、客观、深入地诠释"同济建筑"的历史、形成、特色、作用以及面临的问题.<时代建筑>作为同济大学主办的杂志,选择"同济建筑"这个话题可能会带来自我标榜之嫌,但我们努力在策划和编辑过程中以远离同济、超越同济的视野,秉持一贯的以批判性态度来审视发生在同济的建筑事件,尽管结果仍存在同济作者过多的弊端.这仅仅是我们关注中国建筑院校及其影响力的第一步,我们将会在更广阔的领域继续讨论下去.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几位同济建筑系前辈建筑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历史回顾,呈现同济早期现代建筑教育探索的多种途径、思想渊源及实践特征,以进一步认识这一建筑教育机构寻求现代建筑教育之路的独特贡献。同时也希望,这一回顾能有助于为20世纪中国建筑学成长的西方影响和自身发展轨迹提供更多的历史性思考。在庆祝同济建筑系成立60周年之际,本文谨以对部分历史人物的追忆,向开创同济建筑教育之路的所有前辈们致敬。  相似文献   

7.
<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已走过60年,这60年是对现代建筑思想的积淀与传播,是对现代科学精神的坚持与信仰,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践行。学院不仅培养了数代人,实践了大量的重大项目,同时更坚持着"同济建筑"的学术精神和社会理想。学院是中国城市建设60年的研究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回顾一个甲子的同济建筑之路,能够清晰地梳理从开创、发展到走向成熟的过程,由此发现同济建筑的精神内核。在主题文章中,郑时龄院士的文章追溯了"同济学派"的现代建筑意识,探讨了"同济学派"对中国现代建筑史的  相似文献   

8.
读书栏目     
《城市环境设计》2006,(4):117-117
新理想空间Ⅲ——同济规划设计年鉴;建筑中国——当代中国建筑师事务所40强(2000-2005);混凝土构造手册;室内色彩设计;[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同济规划     
《规划师》2014,(9)
正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式成立于1994年,是全国首批取得城市规划设计甲级资质及旅游规划甲级资质的设计科研机构,前身是成立于1982年的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所。30多年来,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坚持秉承"求精、做实、解难、创新"的企业精神,已形成教授研究团队和规划设计团队结合、综合设计所和专业研究中心相结合的组织架构。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拥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余名,骨干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均毕业于国内外著名院校;拥有国家注册城市规  相似文献   

10.
同济学派的现代建筑意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当代建筑和建筑教育在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发展成长,同济大学建筑系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同济学派”。这个学派一贯注重跨学科的发展,坚持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和现代教育思想,创导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最早建立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在理工类大学中最早建立风景园林、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这些专业与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建筑技术等专业一起,使今天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为国内该学科领域中专业最为齐全的学院。同济学派荟萃了众多富于大学精神,集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和学者身份于一身的大师。他们提倡跨学科和多学科发展,为培养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和学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先驱,倡导“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提出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望同济     
自从1963年成为同济建筑系的学生,有关同济的点滴消息就都会引动关注,四十年来,当年的建筑系已经发展为同济建筑城市与规划学院,学院斐然的成绩令作为校友的我们高兴,自豪,特别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的城市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建设高潮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活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为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舞台。正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需求,给中国的规划建筑界,包括同济建筑城市规划学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同济报道     
, 《时代建筑》2012,(5):155-155
米兰三年展馆举办“从研究到设计——同济建筑师展” 意大利时间2012年9月4日,米兰三年展馆举办“从研究到设计——同济建筑师展”开幕展。本次建筑展受米兰三年展主席科劳迪奥·德·阿伯蒂斯和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安杰罗·布加迪教授邀请,同济大学郑耐龄院士推荐,  相似文献   

13.
<正>徐甜甜,Dn A建筑师事务所北京公司主持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学院建筑城市设计硕士:曾实践于美国及欧洲多个建筑事务所,获得2006WA中国建筑奖以及2008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Dn A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实践着眼于当代社会,关注各个领域学科,跨越不同尺度,他们认为建筑并非孤立的一个学科,而是触及到当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多维度的立体构架。  相似文献   

14.
同济大学建筑系在中国现当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同济学派”。院系合并形成的同济大学建筑系荟萃了集设计师、教育家和学者为一身的众多大师,以其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创作风格形成了多元化学派。他们创建集大成的现代建筑学科体系,坚持现代建筑理性精神和现代教育思想,倡导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该学派既有共同的目标,又有着深厚的师承关系,包含迄今从第一代至第五代的建筑师和教育家,是群峰耸立的高原。通过创建批判性的现代建筑思想和理论,建构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体系,倡导批判性和实验性的建筑实践,以全球视野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同济学派”对中国城市建设和建成环境学科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5.
“同济建筑”意指以同济大学为核心,在建筑教学,科研。创作等活动中,在学术层面上具有某些特征的建筑现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及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中国建筑教育和建筑学术的重镇,是中国最有影响,最具实力与活力的建筑院校之一。  相似文献   

16.
董艺 《时代建筑》2009,(4):144-144
由《时代建筑》杂志副主编徐洁副教授策划和主编的《建筑中国2: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机构48强及其作品》近日以出版。2005年特别策划编著的《建筑中国:当代中国建筑师事务所(2000-2005)》专业书籍,  相似文献   

17.
同济校园建筑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里我们仅以在同济校园内建造由同济人自己设计的几幢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的建筑作一些评析。首先应当提及的是几个建造于50年代的作品。这个时期,我国经济、物质和技术条件尚十分有限,所以大量性的建筑只能是低标准的。“和平楼”建造于1953年,建筑面...  相似文献   

18.
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同济15年来建筑教育的持续改革为线索,讨论了当代建筑教学体系立足本位,面向社会,联系国际,思考未来的建构方式和着力点,特别对这一体系整体调适的重要性作了必要说明,包括了设计、理论和技术3大教学系列板块的延展和整合;"可建造性"和"可生成性"在设计系列教学中的权重;建筑理论系列教学在阅读、分析、鉴别、史观、史识等专业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以及历史建筑保护专业教育对建筑学未来的意义等。  相似文献   

19.
同济建筑学教育在65年的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不断创新之中发展,在顺应或预见社会变革中形成贡献。文章提出了同济建筑学教育创新变革的四条线索,以此简要分析其发展脉络和贡献:(1)从包豪斯影响到"空间原理";(2)从构成教学到环境观体系;(3)从兼收并蓄到博采众长;(4)从现代性到当代性。文章还提出了一点思考,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同济建筑学教育可以更加多元开放,让大学建筑教育成为注重五个"Pto P"(人与人,人与研究,人与项目,人与设计实践,人群与人群)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20.
同济之窗     
正2017釜山国际建筑文化季"居住在城市"开幕9月1日,釜山国际建筑文化季在"Kiswire"中心圆满开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策展人李翔宁受邀担任特别展览"居住釜山·居住上海"板块的艺术总监并策划本次展览,展览部分由上海居住设计实践,艺术与摄影纪实以及上海历史文献三部分构成。其中实践部分展现了15个建筑事务所从私人到集体住宅,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更新到工业模块定制,从实验性空间实践到经济住宅的历史研究,展现当代上海居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