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为改善河南油田石蜡精细化工厂生产的60^#全精炼石蜡的光安定性能, 进行了在60^#石蜡中加入抗氧化剂和抗外线剂添加剂的研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合适的添加剂能有效地提高石蜡安全性,并在试验中找出了较经济的复合添加剂配方。  相似文献   

2.
以动态模拟腐蚀失重法、电化学极化电阻法和线性极化曲线法就江汉油田常用复合盐钻井液添加剂对钻具腐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部分抗蚀性添加剂的缓蚀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增粘剂均减缓钻具腐蚀、降粘剂则加速腐蚀,而降失水剂具有双重作用;其中增粘剂HV-CMC具有较强的抗复合盐、耐温和抗氧的缓蚀作用,属混合型缓蚀添加剂。它与新研制的缓蚀剂DFP复配而成的江汉油田复合盐防腐钻井液经现场实验证明,其平均缓蚀率  相似文献   

3.
影响汽轮机油抗乳化性能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伟 《润滑油》2005,20(2):48-52
通过对L~TSA油品的调合过程进行分析,分别从基础油、添加剂和调合工艺过程三方面探寻制约汽轮机油抗乳化性能提高的原因,研究发现基础油的白土吸附深度、水分含量对基础油本身的破乳化性能影响显著,从而导致用其调制的汽轮机油抗乳化性出现相应变化;而添加剂中金属减活剂和防锈剂的加剂量对成品油的抗乳化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发现调合工艺过程中若系统受内燃机油污染、加剂不合理导致局部添加剂浓度过高也会导致调制汽轮机油的破乳化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制一种具有减摩抗磨和抗腐蚀性能的润滑脂,提高架空导线的耐磨损和抗腐蚀性能,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核壳结构的二氧化硅-聚苯胺纳米添加剂,考察了二氧化硅-聚苯胺添加剂对聚脲润滑脂理化性能、抗腐蚀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磨损表面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核壳结构二氧化硅-聚苯胺添加剂为球形,粒径为80~100 nm;当二氧化硅-聚苯胺的质量分数为3%时,润滑脂具有较好的抗腐蚀和减摩抗磨性能,分析表明润滑脂的抗腐蚀性能主要归因于聚苯胺的钝化作用机制,减摩抗磨性能主要取决于“修补效应”、“滚动效应”、表面润滑保护膜等多种减摩抗磨机制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硼酸盐润滑油添加剂的发展动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简要地阐述了硼酸盐润滑油加剂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对其多种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并重点对其性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特别强调指出,改善硼酸盐润滑油添加剂的储存稳定性和抗乳化性,研究其与含磷,硫,氮等活性元素添加剂的复配规律以及复配作用机理,是这一领域的主要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6.
从Ingenia聚合物公司可以得到两种新型专有添加剂浓缩物,目标用于高透明PE薄膜的生产。它们是IP1092高透明抗粘连剂和IP1810PE增透剂。这两种添加剂都不含重金属,并且配方遵守CONEG和FDA的规定。据报道,因为抗粘连粒子被束缚在聚合物基体中,IP1092的抗粘连作用是永久性的。与其他抗粘连剂相比,它还保持了较低的薄膜雾度。LDPE吹膜实验显示,  相似文献   

7.
《石油商技》2004,22(1)
发动机油添加剂的抗摩擦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为了阐明这一点,使用摩擦试验机和多缸发动机对各种添加剂进行了摩擦试验,利用俄歇电子能谱对摩擦表面进行了考察。对比实验表明,这些化合物在比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能够增加润滑层的热稳定性,降低摩擦系数;建立了添加剂的抗摩擦作用与其组成和表面层厚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还表明,最有效的抗摩擦作用取决于在更薄的表面层上  相似文献   

8.
曹云芳 《润滑油》1997,12(4):43-45
为解决内燃机油生产中出现的抗泡性不合格质量问题,考察了内燃机油添加剂对油品抗泡性的影响,进行了不同抗泡剂的筛选与复配试验,试制出新型410复合抗泡剂。试验结果表明该具有很好的消泡作用,用于内燃机油生产中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陶瓷、聚四氯乙烯、稀土共渗以及润滑脂极压抗腐添加剂等当今摩擦学领域的热门课题进行了介绍,针对牙轮钻头的实际,提出了几个值得考虑的应用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李久盛  鲁倩  张立  李铭 《润滑油》2007,22(3):49-51
合成了一类具有脂肪酸酯分子结构的无灰防锈添加剂RHY702,并对其油溶性、防锈性和对基础油的抗乳化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这类防锈剂在大庆加氢基础油中具有良好的溶解稳定性和优异的防锈性能,而且对基础油的抗乳化性能无不良影响。另外,在不锈钢轧制液配方中进行了防锈剂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1.
辽河油区稠油及高凝油勘探开发技术综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辽河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复杂,油品类型多样,其中稠油、高凝油开发在辽河油区勘探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勘探开发过程中,辽河油田对稠油、高凝油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稠油、高凝油油气藏的特性,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形成了具有辽河油区特色的稠油和高凝油开发主导技术,在辽河油区稠油、高凝油开发中取得了明显效果。论述了稠油和高凝油勘探开发历程,对辽河油区稠油、高凝油多年勘探开发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存在的难点进行了分析,为辽河坳陷及类似地区稠油和高凝油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原油性质对润滑油基础油质量的影响,对比了大庆原油、混输原油(大庆原油中混兑8%俄罗斯原油、13%-30%冀东原油)生产的HVI系列润滑油基础油的质量情况,指出优化装置操作条件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大庆原油适合生产高黏度的润滑油基础油;由于俄罗斯原油和冀东原油均为低硫中间基原油,因此导致润滑油基础油质量波动。优化操作条件后,润滑油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和黏度指数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张立娟  岳湘安 《油田化学》2006,23(3):243-247
水驱后的残余油膜将贴于孔隙壁面,为壁面边界层流体,处于三相界面的包围和共同作用下。目前的调研结果显示,油膜的组成及力学特性沿孔壁方向上是变化的。在化学驱过程中油膜不仅受到驱油剂的驱替作用。还受驱油剂/油界面张力、油/固体界面张力及驱油剂/固体界面张力的阻碍作用。由于油膜组成、力学特性及相间作用的复杂性.以往对油膜驱替机理的研究都是从微观实验的角度对现象作观察和定性解释。本文根据水驱后残余油膜在油藏孔隙中存在的特点,提出了油膜驱替的简化模型。基于油膜驱替的微观实验,采用数值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分别计算了不同黏弹性驱油剂在不同的驱油剂/原油界面张力作用下对残余油膜的驱替效率。考察了驱油剂的流变性、驱油剂/油界面张力、驱替速度等因素对驱替不同厚度油膜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探讨了驱油剂/原油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在驱替残余油中的综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驱油剂对油膜的驱替始于驱油剂/油界面,要同时克服驱油剂/油界面约束力和油膜的屈服应力。降低界面张力、增强驱油剂的黏弹性、增加驱替速度,有利于提高驱替残余油膜的驱替效率。适当增加驱油刑的黏弹性可以放宽驱替薄油膜时对超低界面张力的要求。图13参9。  相似文献   

14.
针对原油重质化和劣质化以及未来页岩油、油砂油、重(稠)油、超重油、深层石油、沥青、煤焦油等非常规劣质重油的大量生产,从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车用燃料体系结构、质量标准和需求以及轻型乘用车电动化等多方面探讨,提出重油轻质化的目标产品将从以车用汽油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煤油和柴油的运输燃料为主、煤油和柴油低硫低芳烃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劣质重油加工技术开发方向,着重指出流态化热解工艺、流态化热解气化耦合工艺、高温短接触催化裂化工艺、重油悬浮床加氢裂解工艺和煤柴油饱和裂解工艺等将是今后劣质重油轻质化技术研发的重要方向和热点。  相似文献   

15.
一种定量描述储层剩余油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剩余油描述是剩余油研究的核心和难点,多数剩余油描述的方法都停留在定性描述上,对于定量描述剩余油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引入参数“剩余油量”来定量描述剩余油,给出了单井控制剩余油量的计算公式及其解法。通过计算某区块的剩余油量,描述了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对单井控制的剩余油量作等值线图,并将剩余油量直观地展现在平面图上。研究认为:“剩余油量”不仅能够描述剩余油的详细分布情况,还能够获得不同区块剩余量大小,为油田剩余油挖潜和生产调整提供参考意见。“剩余油量”在剩余油研究中将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音查干凹陷达尔其油田原油的分类与生物降解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原油的物性、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及生物降解特征,将达尔其油田原油分为5种类型。(1)第一类为稀油。原油粘度和密度低,族组成以饱和烃组分为主,非烃和沥青组分含量低,甾烷异构化指标高,未遭受生物降解,成熟度较高。(2)第二类为原生未熟特稠油。原油粘度特大,密度相对较高,族组成以非烃和沥青质组分为主,饱和烃含量低。甾烷异构化指标低,未遭受生物降解。(3)第三类为第一类与第二类原油的混合产物,且以第一类为主。(4)第四类属普通稠油,原油密度、粘度相对较高,为第一类原油生物降解而形成的。(5)第五类原油是第三类原油生物降解的产物,原油密度和粘度与第四类原油相近,但甾烷异构化指标相对较低。除了第二类原油(未熟特稠油)来源于浅部都红木组一段未熟烃源岩外,其他四类原油都来源于(或主要来源于)深部腾格尔组和阿尔善组二段成熟度较高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7.
李咏 《润滑油》2010,25(3):43-46
介绍了利用石油产品闭口闪点测定仪测定润滑油中所含轻质油料含量的一种试验方法。根据润滑油闭口闪点温度的不同判断润滑油中是否混入轻质油料以及轻质油料在润滑油中所占的比例。试验证明:在油品使用过程中,从闪点的下降程度可以判断混入轻质油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发动机油压直接表征了发动机摩擦副的润滑供油状况,是从宏观上衡量发动机油润滑情况的重要参数,通过在德国BBC台架和桑塔纳化油器发动机实际行车试验中对发动机油油压特性的系统定量研究,考察了在各种发动机工况下不同粘度和质量等级发动机油的油压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发动机油油度等级是影响油压的主要因素;质量等级对油压影响不大;同一粘度等级发动机油的添加剂剂量和类型对油压贡献不大;单级油和多级油油压特性相近;同一粘度等级发动机油,其发动机转速是影响油压的主要因素,实际行车试验数据表明:各种发动机油的油压一般大于发动机厂商规定的下限值,在怠速偏低和苛刻行驶后油温偏高的共同作用下,低粘度等级发动机油会出出现油压偏低的情况,从理论上回归所得的结果表明,发动机油温度过高会大大降低循环油路发动机油粘度,从而影响油压保持和润滑性能  相似文献   

19.
Knowledge of droplet dynamics provides the basis of predicting pressure drops, holdups and corrosion inhibitor distribution in multiphase flow. Droplet size and its distribution also determine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between different phases.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for droplet impingements with different fluids, droplet sizes and velocities, and film thicknesses. The observed transition boundari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models developed by different authors. For impingement on a deep pool surface, the Marengo and Tropea correlation for splashing does not agree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this study. The Bai and Gosman critical Weber number for bouncing agrees with the water results but not the oil results. Three new correlations for transition boundaries between bouncing, coalescence, jetting and splashing were propos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20.
吉木萨尔凹陷斜坡区存在一个稠油环带,稠油的常规物性具有密度高、粘度高、初馏点高和凝固点降低、含蜡量降低的特点,属于普通稠油。稠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成熟度低,γ胡萝卜烷、β胡萝卜烷保存完好,以规则甾烷为主,三环萜烷含量低,藿烷含量变化大。成熟度较低的重质油易成为稠油,地质综合因素控制稠油的分布;在原油稠化的诸多因素中,生物降解是最主要的因素。稠油属于近距离成藏,油源位于凹陷深部。油气有2期成藏,稠油是由第一期成藏的低成熟原油经生物降解稠变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