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输电线路覆冰监测及预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输电线路覆冰监测系统的原理、功能和特点,以及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目前在输电线路覆冰监测应用中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5.
6.
为了减少输电线路覆冰造成的事故,提出采用布里渊光时域反射(BOTDR)技术对线路进行在线实时监测,进而做到提前预警并获得线路覆冰后应力和温度资料,掌握覆冰规律,更好地维护电网安全运行。介绍了输电线路覆冰的形成机理,阐述了覆冰的成因及其造成的危害。分析了布里渊温度应变传感原理,对基于BOTDR的温度应变测量方案进行探讨,并同现有的几种输电线路覆冰综合监测装置进行比较,指出了系统的优点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输电线路非均匀覆冰的实时监测和计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实时监测和计算输电线路的覆冰,提出了根据线路导线悬挂点倾角和悬垂绝缘子串偏斜角进行输电线路非均匀覆冰实时计算的模型和方法。从线路耐张段内非均匀覆冰的普遍情况出发,在介绍了设计用经典算法后,详细推导了用导线悬挂点倾角和悬垂绝缘子串偏斜角计算各档导线覆冰厚度的方法和过程,提供了实用的计算公式。另外还介绍了所研制的导线温度-倾角测量装置和悬垂绝缘子串偏斜角测量装置的功能,以及采用小型气象站、线路视频监察装置、导线温度-倾角测量装置和绝缘子串偏斜角测量装置,以及主站和监测软件组成的线路覆冰实时综合监测系统在线路覆冰形成、发展、恶化全过程监测中的作用。系统已在浙江电网实施,它是国内功能比较完整、实用、有效的新一代覆冰实时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并利用相机光学成像原理的线路覆冰厚度测量方法,利用相机小孔成像原理的测量模型,能够非常精准地测算出导线覆冰厚度。利用人工拍摄目标图像,用MATLAB仿真软件将目标图像经过图像灰度化、滤波除噪、图像增强等图像预处理后,对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在目标覆冰导线直径方向选取一组像素坐标点,可得出像素坐标差vv’。 相似文献
9.
10.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境内沟堑纵横,地势高低不平,冬季气温低,空气潮湿,在海拔1500m以上地区形成严重凌冻。凌冻附着在输电线路上,滚雪球式的恶性循环,严重的线路覆冰造成导线、避雷线、瓷瓶串断落,每年这样的事故都屡屡发生,给国民经济生产经营造成极大的损失。同时,恶劣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给事故后的抢修造成极大困难,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延误了复电的时间。截止2004年,其中遵义供电局有220kV线路938km,110kV线路1313km。这些线路有10%~12%经过高海拔地区,在冬季,输电线路因覆冰过载造成线路断落成了困扰我局系统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12.
13.
设计了一种输电线路覆冰探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模拟导线、光纤覆冰传感器、信号处理及采集系统组成。其中,模拟导线的直径与输电线路基本一致,安装在输电线路安全距离外,用于模拟输电线路上的覆冰情况;光纤覆冰传感器是反射及散射式光强调制型传感器,安装在模拟导线的不同位置,用于检测模拟导线上多点的覆冰情况。通过模拟导线上的覆冰情况可以预测输电线路的覆冰情况。试验表明,该探测系统具有量程大、灵敏度高、结构一体化、安装方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输电线路覆冰重量和厚度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在覆冰导线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现代传感器技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设计开发的输电线路覆冰重量和厚度监测系统,介绍了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输电线路覆冰计算的基本原理及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案和软硬件实现. 相似文献
15.
输电线路大多架设在野外,受自然灾害影响范围较大、程度较深,而覆冰灾害给电网带来的经济损失尤为严重。在分析现有覆冰监测装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OPGW的输电线路覆冰广域监测方法。该方法以OPGW光缆内部光纤作为传感器,采用光纤布里渊散射技术,结合覆冰广域监测原理模型,分析覆冰与线缆温度变化关系,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OPGW覆冰与未覆冰状态的缆线温度变化进行了热力学仿真。为验证该方法监测的性能及可靠性,在覆冰实验基地进行了现场模拟挂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OPGW的输电线路覆冰监测能够准确定位和识别覆冰区段与未覆冰区段,实现输电线路覆冰广域监测。 相似文献
16.
17.
输电线路覆冰机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西省2条500 kV线路,一条220 kV线路覆冰情况的分析,阐述了气象条件对线路覆冰的影响及覆冰厚度与导、地线类型、导线布置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20.
文章介绍了华中电网500kV直属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的布点情况、原理及功能,对输电线路典型覆冰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给出下一步改进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