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石荣  李贺军 《材料工程》1998,(4):16-17,38
采用自制高温蠕变实验机构和蠕变数据自动测试系统考察了一种热解碳基1D-C/C的高温拉伸蠕行为,测得了描述蠕变行为的重要热激参数分别表现激活能Q=428.96kJ/mol(σ=213.46MPa,T=2010~2160℃,应力指数n=2.97(T=2010℃,σ=133.83~213.46MPa)以及表现激活体积V0=1.059nm^3,并初步分析了其蠕变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自制的试验装置研究了锰对铸态ZA27合金压缩蠕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试验的温度为20℃到160℃和压应力为50MPa到137.5MPa的范围内,ZA27-Mn和ZA27合金的第一阶段压蠕变量和稳态蠕变速率随着温度和应力的增高而增大,但ZA27-Mn合金的第一阶段的蠕变量和稳态蠕变速率低于ZA27合金。两种合金的压蠕变均符合Int=C-nln Q/RT,材料结构常数C不同合金压蠕变不同,ZA27-Mn合金的应力指数n和蠕变激活能Q分别为3.89和83.97KJmol^-1合金的应力指数和蠕变激活能分别为3.46和81.09KJmol^-1,合金的压蠕变由锌的点阵自扩散和位错的攀移控制。在整个试验温度和应力范围内,ZA27-Mn合金的压蠕变抗力高于ZA27合金。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原位生长Al_4C_3与外加SiC颗粒混杂增强Al(Al_4C_3·SiC/Al)和原位生长Al_2O_3、TiB_2颗粒混杂增强Al(Al_2O_3·TiB_2/Al)两种复合材料的界面、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原位生长陶瓷相在基体中呈均匀分布。Al_2O_3和TIB_2为尺寸10nm~2μm的颗粒,Al_4C_3为长度0.2μm,直径0.02μm的棒状单晶体。原位陶瓷相和Al基体之间的界面是清洁的,不存在中间过渡层。Al_4C_3和Al之间可存在的取向关系.Al_2O_3和TiB_2粒子与Al之间不存在取向关系。两种复合材料都表现出优于SiC_w/Al复合材料的强度。  相似文献   

4.
运用XD工艺制备了颗粒增强TiAl基复合材料。增强颗粒均匀分布于TiAl基体中并细化TiAl合金。通过在TiB_2/TiAl、TiC/TiAl复合材料中加入适量的Si,颗粒增强TiAl基复合材料的室温延性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烧结助剂Ti对C-B4C-SiC碳/陶复合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X射线衍射表明Ti在烧结温度下与B发生反应在晶界生成TiB2,并产生液相,有效地促进了C-B4C-SiC复合材料的烧结,抑制了晶粒的长大,使复合材料密度与强度大幅度地增加,电阻率下降;同时TiB2在氧化时生成致密的TiO2,包裹了易氧化的B4C和C,使制品难氧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制品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Ti对C—B4C—SiC复合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就烧结助剂Ti对C-B4C-SiC碳/陶复合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X射线衍射表明Ti在烧结温度下与B发生反应在晶界生成TiB2,并产生液相,有效地促进了C-B4C-SiC复合材料的烧结,抑制了晶粒的长大,使复合材料密度与强度大幅度地增加,电阻率下降,同时TiB2的氧化时生成致密的TiO2,包裹子易氧化的B4C和C,使制品难氧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制品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7.
周浩  高维佳 《材料工程》1998,(4):23-24,8
研究了GH132(Fe-25Ni-15Cr基)合金在773K,应力幅862MPa和923K,应力幅510MPa实验条件下循环蠕变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两种实验条件下随着循环周期的缩短,断裂寿命延长而包迹稳态蠕变速率减小,断裂指数和归一化处理后近似地满足线性损伤规律,根据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对该合金的循环蠕变行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质量分数为0.5%Mn对铸态ZA27合金压缩蠕变行为的影响,采用自制的试验装置研究了ZA27-Mn合金和ZA27合金第一阶段的压蠕变量和稳态蠕变速率.结果表明:ZA27-Mn合金第一阶段的压蠕变量和稳态蠕变速率低于ZA27合金,而两种合金的压蠕变均符合于lnt=C-nlnσ Q/RT,ZA27-Mn合金的应力指数(n)和蠕变激活能(Q)分别为3.83和82.76 kJ·mol-1,而ZA27合金的应力指数和蠕变激活能分别为3.46和81.09kJ·mol-1,材料结构常数C不同,合金压蠕变不同,ZA27-Mn合金的压蠕变抗力高于ZA27合金;加入0.5%Mn对ZA27合金蠕变机制并无影响,均是锌的点阵自扩散和位错的攀移机制.  相似文献   

9.
TiC对C—SiC—B4C复合材料氧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TiC的添加对C-SiC-B4C复合材料氧化行为的影响,实验发现1573K处理的C-SiC-B4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优于未加TiC的复合材料,氧化失重随着TiC添加量的增大而减小;更高温度处理的C-SiC-B4C复合材料在低温氧化时表现为少量增重,1100K以下基本无失重,而高温氧化速率则有所增加,特别是2673K处理的复合材料的最终氧化失重是1573K处理复合材料失重的6倍,失重主要发生在1200~1400K。X射线衍射发现,高温处理使复合材料中的B4C与TiC发生反应生成TiB2,减缓了B4C的氧化速率,使之在1100~1400K不能产生足够的液相B2O3,没有起到有效封闭炭材料裸露面而阻止氧的扩散的作用。1400K以上的氧化失重速率受热处理温度的影响不大,主要是由于生成的TiB2大量氧化,生成B2O3液相,以及SiC大量氧化生成SiO2,从而对复合材料起到保护作用。SEM形貌观察与上述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先驱体转化-热压工艺制备了Cf/SiC复合材料,研究了Cf/SiC复合材料的1300-1450℃,蠕变应国90-120MPa下的蠕变性能,考察了温度及应力对复合材料隐态蠕变速率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Cf/SiC复合材料的稳态蠕变速率在10^-7s^-1量级,蠕变应力指数为1.68,蠕变激活能△Q为99.2kJ.mol^-1;在纤维周围和SiC颗粒晶界之间存在的玻璃相及纤维与其体的界面反应是Cf/SiC复合材料抗蠕变能力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用OM、SEM和TEM等方法研究了超超临界电站用Sanicro25钢的蠕变机制。结果表明,这种钢的最小蠕变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应力的增大而提高。根据最小蠕变速率特征得出表观应力指数为7.6~8.2,表观激活能为496.7~531.8 kJ/mol。在蠕变过程中在晶内弥散析出的纳米级Cu-rich相和MX相阻碍位错运动,导致蠕变门槛值应力的出现。用线性外延法求出的门槛值应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用门槛值将蠕变本构方程修正为■,可将不同温度下的最小蠕变速率归一化;同时确定真实应力指数(n=5)和真实表观激活能(Q=286.6 kJ/mol约等于γ-Fe自扩散激活能),从而判别出实验参数下材料的蠕变机制为点阵自扩散协助的位错攀移。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18Ni(350)马氏体时效钢在温度在90~150℃下的蠕变特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应力下,第二阶段的蠕变速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第二阶段的蠕变速率可表示为:ε=4.3×10^-3exp(-26.6kJ/RT)。  相似文献   

13.
选用三种不同热处理制度,借助于直流电位法对Ti5Al4Mo4Cr2Sn2ZrNb钛合金进行抗蠕变裂纹扩展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固溶+时效处理者最佳,合金抗蠕变裂纹扩展的能力最强,抗蠕变断裂应力强度因子K也最高,蠕变断裂寿命最长,β处理的合金性能最差,退炎处理者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4.
在自行研制的流变性能测试装置上研究了锰对Al-5%Cu合金固液态区间蠕变和应力松弛的影响,考察了锰加入量对合金蠕变,蠕变速率及残余应力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锰能不同程度地减少合金的蠕变量,降低蠕变速率。此外,锰还能使残余应力提高。锰加入量增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制的实验装置研究了稀土 (Ce≥ 45 % )对ZA2 7合金在常温及高温时的压蠕变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 ,在所试验的温度为 2 0℃~ 160℃和压应力为 5 0MPa~ 13 7 5MPa的范围内 ,加稀土的ZA2 7—RE合金和未加稀土的ZA2 7合金的压蠕变量均随着温度和应力的升高而增大 ,ZA2 7—RE合金的压蠕变速率小于ZA2 7合金的压蠕变速率。加入稀土后 ,合金在压蠕变过程中的负蠕变量及出现负蠕变的温度和应力范围增大。两种合金的稳态蠕变速率均符合于半经验公式ε  's=Aσnexp( -Qa RT)。但在不同的温度 ,ZA2 7—RE合金的应力指数平均值n( 4 66)和表观激活能平均值Qa( 70 45KJmol- 1 )均大于ZA2 7合金的应力指数平均值n( 3 87)和表观激活能平均值Qa( 68 2 2KJmol- 1 ) ,而合金的材料结构常数A为 4 82× 10 - 5,低于ZA2 7合金的材料结构常数A( 0 0 0 2 )。两种合金的稳态蠕变速率均是由锌的点阵自扩散和位错的攀移所控制  相似文献   

16.
磷对IN718合金蠕变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磷对IN718合金蠕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显著提高蠕湾抗力。磷对应力指数没有明显的影响,掺杂0.02%磷使表观蠕变激活能由678.5kJ/mil提高至746.1kJ/mol。磷的有益作用可能是抑制晶界扩散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B4C-TiB2复相陶瓷的强韧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B4C-TiB2复相陶瓷。结果表明,复相陶瓷的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和显向硬度受第二相TiB2颗粒的影响,其中B4C-30vol%TiB2材料的弯曲强度为725MPa,比单体B4C提高65%,B4C-45vol^TiB2材料的断裂韧性为6.7MPa.m^1/2,比单体B4C提高84%,由B4C基体和TiB2颗粒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导致的残余应国是B4C-T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18.
用DTA结合XRD了Fe73.5Cu1Nb3Si13.5B9晶合金的晶化动力学。表明,该事金在500℃时析出α-Fe(Si)相。晶化初期激活能最小为242kJ/mol,它随晶化量的增加,在XC为0.4-0.8时,呈极大值为520kJ/mol。在624℃时析出Fe2B相。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反应烧结方法,利用TiO2,Al和B粉末间的放热反应在较低的温度下制备Al2O3-TiB2复相陶瓷和原位生长Al2O3和TiB2弥散粒子增强Al复合材料Al2O3-TiB2复相陶瓷是密度ρ~0.8的多孔体,由尺寸约10μm的生长单元构成晶粒,在陶瓷中还含有少量的Al3Ti.Al基复合材料中原位形成的Al2O3和TiB2粒子尺寸小于2μm,在基体中呈现均匀分布,没有发现Al3Ti生成.这种原位Al基复合材料具有优于SiCw/Al复合材料的强度.  相似文献   

20.
B4C陶瓷的协同增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热压工艺制备的B4C-35vol%TiB2复相陶瓷的断裂韧性值从单体B4C的3.6MPa-m^1/2以6.5MPa.m^1/2, 游离碳后的韧性进一步提高,达7.6MPa.m^1/2,显微结构观察表明,材料韧性的改善是因第二相颗粒的TiB2和基体B4C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而产生的残余应力导致的偏转和游离碳的 产生的微开明纹协同增韧的结果,游离碳的存在削弱了界面的结合强度,在很强的残余应力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