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6,(5)
与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相比,碳排放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并未跟上世界脚步,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缺少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会计准则,这使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难以标准化。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现状及问题,按照碳排放权的持有目的不同分别展开研究,尝试性地提出碳排放权会计的基本核算模式,提出碳排放权的会计属性应为资产类别,且持有目的为自用的碳排放权应确认为无形资产,持有目的为出售的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应结合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后续计量时应进行摊销,重估公允价值的变动;披露方面应采取财务报表表内和表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0)
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碳作为稀缺的资源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伴随而来的是有关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相关确认与计量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对于碳排放权会计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而研究适合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不仅对企业发展有必要性,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2)
本文在比较东西方环境会计不同走向基础上考虑国情现状,指出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碳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核算法则,是顺应全球会计趋同潮流,抢占环境财务会计规则制高点,增强中国话语国际影响的必然选择。提出了碳排放权资产名义价值计量、碳源支出资本化、碳汇支出费用化,以及碳排放权信用投资成本和环境投资经济效益确认及量计量等具体核算制度设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6)
随着全国雾霾天气的大规模持续,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愿望和需求日益强烈,会计尤其是碳会计作为经济领域应对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愈显重要。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下,对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着重讨论碳排放权的确认、后续计量和信息披露,以期能为我国将来构建碳会计体系提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7)
本文从总限—交易制和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出发,基于碳排放权的经济实质,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定位为政府所授予法定碳排放权之外的非法定碳排放权,并以前期准备、项目落实和后期管理等三阶段开展相应的碳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此外,还进一步讨论了CCER项目相关碳会计核算方案与新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之间的衔接问题,预期可为发展我国碳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支持,以更好地激发企业的节能减排潜力,推动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1)
低碳减排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作为实施碳减排政策的重要手段,碳排放权被引入市场交易,碳排放权的确认、计量与披露等也由此被纳入了会计体系的讨论范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处于试点向全国范围推广的阶段,市场区域性明显,交易价格波动性大,与国际既有市场相比活跃度低,碳排放权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也更为突出,无法客观反映企业相关经济事项的实质。鉴于此,本文对比国内外碳排放权有关规范并就其存在的争议展开分析,从而清晰认识到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无偿配额的会计确认、自用碳排放权计量、碳排放权披露等方面的规范,建立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下统一的碳排放权会计规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2)
随着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林业企业在碳排放和碳固会计的交易活动中产生或使用的有关碳信用额度而形成的潜在非流动性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和报告问题已成为林业企业碳会计实务处理的难点。在"基准线与碳信用"交易原理下,ECEA计量模型综合了无形资产评估中的现金流折现法和指数法的计量优势,同时引进环境能力,提升资产指标,摒弃了当前企业对碳会计实务处理差异较大、会计处理规范缺失且极少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的问题,提高了碳会计实务处理的可靠性。ECEA计量模型在碳会计实务处理中引入环境能力,提升资产指标,有效地计量和披露了因碳排放和碳固活动所产生的碳信用额度的资产能力,从而实现碳排放和碳固会计在会计计量方面的货币化转换,增强了同类企业碳会计报告的稳健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7)
文章围绕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规则,在当前我国企业获取的碳排放权主要以生产经营为目的情况下,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并以历史成本计量。通过对碳排放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三方面的重点研究和阐述,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我国具体情况的碳排放会计核算模式,促进我国企业对碳排放相关经济活动进行更加可靠的核算和监督。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97-99
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碳排放问题备受国际关注,鉴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碳排放具体会计准则,对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应根据碳交易市场发展的不同成熟阶段分别对碳排放权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3)
我国碳交易具有一定特殊性,总体可分为CDM项目和后京都时代两个阶段。两阶段下我国碳交易各具特点,相应的会计处理也应顺应环境而有所不同。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CDM阶段碳排放权的性质,指出该阶段碳排放权应确认为无形资产,且该阶段碳交易尚未普及,为保持会计核算的统一性,不应开设新的会计科目,而应加设二级科目"碳排放权"进行核算。接着分析了我国日后完全进入后京都时代阶段碳排放权的特征,指出其应分为生产经营、交易两种用途进行核算。届时我国碳市场已完善,应分别开设新的会计科目"碳经营资产"和"碳金融资产"进行核算。在两阶段分析过程中,详细阐述了每个时点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方法,不仅对目前完善CDM阶段会计核算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后京都时代阶段的碳排放权会计核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CFRC机敏混凝土中碳纤维的分散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硅灰等分散剂对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CFRC)中碳纤维分散性的影响。由分离出来的碳纤维质量变动系数和试件电阻率变动系数来评价碳纤维在CFRC中的分散性。结果表明,在各种CMC掺量下,硅灰均能显著改善碳纤维的分散性。随着CMC掺量的增加,碳纤维的分散性提高。当CMC掺量为0.8%、硅灰掺量为15%时,CMC和硅灰的共同作用使碳纤维质量变动系数最小,此时碳纤维在水泥基体中分散性最佳,且当CMC掺量为0.8%时,CFRC的电阻率变动系数也最小。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自行制备的导电功能集料进行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的制备,并对制备得到的混凝土进行了中长期龄期的电性能测试,研究表明,在碳纤维掺量为0.3%,0.6%,0.9%的碳纤维混凝土中掺加导电集料可以有效的改善导电性能,提高混凝土的电稳定性,并可以在形成导电通路时减少纤维的用量。证明了以导电集料取代或部分取代普通集料制备导电混凝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对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利用CBCEM模型对我国建筑运行碳排放进行中长期预测,研究了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目标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领域按照现有发展模式,建筑运行碳排放将在2038-2040年达峰,碳排放峰值约为31.5亿tCO2,到2060年碳排放量仍将有27.2亿tC02,无法实现建筑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通过现有技术措施的组合实施,可将建筑领域碳达峰时间提前至2030年左右,峰值强度约为26.5亿tCO2;通过测算不同情景下建筑碳排放量,综合考虑技术难度、成本和可推广性,建议技术措施的优先级是:提升新建建筑能效>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本研究为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结合周家渡水厂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行了3种不同换炭方式的中试研究,并根据对浊度、氨氮、CODMn、UV254、TOC和BDOC的去除效果,分为吸附、吸附-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装填1/3旧炭、2/3新炭的2^#炭柱的处理效果接近于装填全部新炭的3^#炭柱。因而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考虑,当活性炭失效需要更换时,可以考虑更换部分旧炭,这样可降低制水成本,有利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对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双碳目标下,建设标准、建造方式、技术路线以及建材选用的节能降碳绿色水平都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工程建造的基础,建材部分无论是生产制造减碳,还是建筑全生命期降碳,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其影响都比较巨大,研究、生产和推广减碳或固碳效果明显的绿色建材是破解双重压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7)
本文利用有限元的方法对碳纳米管的表面电场强度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碳纳米管一维阵列在不同间距下的场发射电流。通过计算发现,在碳纳米管一维阵列中当碳纳米管之间的间距小于碳纳米管高度的三倍时,碳纳米管之间的场屏蔽效应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当间距大于高度的三倍时,场屏蔽效应随距离的增加而非常缓慢的降低。在碳纳米管一维阵列中当碳纳米管之间的间距等于碳纳米管高度的三倍时,碳纳米管阵列的场发射电流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18.
陈子妤 《城市建筑》2014,(33):282-282
“绿色”和“低碳”是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两大原则,有利于实现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要求,着重分析了城市公共交通在绿色低碳方面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9.
卢丹 《城市建筑》2013,(8):135-135,137
"绿色节能"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成为节约成本、提高能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筑节能的根本就是低碳。本文以某项目的节能技术应用为例,通过材料、构造、新能源利用等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综述低碳建筑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按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可生物降解性及其在活性炭上的可吸附性将其分为四类,考察了经生物活性炭滤池处理后水中四类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对有机碳分子质量的测定考察了生物活性炭滤池对不同分子质量区间有机碳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滤池在运行初期去除的DOC主要为可吸附性DOC;在其连续运行6个月后,能够有效去除的DOC则为可生物降解且可吸附性DOC;可被滤池去除的DOC主要分布在分子质量为(3~10)、(1~3)及〈0.5ku的范围内。生物活性炭的生物再生过程只能保证滤池对可生物降解且可吸附性DOC的持续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