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2205双相不锈钢多层多道手工电弧焊焊接接头,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的固溶处理;采用金相观察和力学性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固溶处理及其温度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焊缝中σ相减少,而奥氏体含量增加;尽管固溶处理对2205双相不锈钢焊接接头的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但能显著改善接头的塑性和冲击韧性;且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接头的断后伸长率、断面收缩率及冲击吸收能量也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2.
固溶处理对双相不锈钢FCAW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行研制的双相不锈钢药芯焊丝GDQA2205焊接双相不锈钢2205,焊接过程中采用ゅ(CO2)100%气体作为保护气.在保证药芯焊丝气保焊(FCAW)焊接接头性能的前提下,考察焊后1050℃固溶处理时双相不锈钢FCAW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具体分析了固溶处理后焊接接头各项性能的变化,发现焊缝熔敷金属的拉伸强度、焊接接头的洛氏硬度和弯曲强度等性能指标在固溶处理前后变化不大,而焊接接头的冲击韧性和焊缝熔敷金属的耐腐蚀性能在固溶处理后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可见焊后固溶处理对双相不锈钢FCAW焊接接头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固溶和时效处理对稀土双相不锈钢组织及相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法并结合硬度测量研究了固溶和时效处理对一种α/γ双相不锈钢组织及相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1000 ̄1150℃温区内加热后水冷,均能获得α/γ双相组织,α相数量和合金的硬度随固溶温度提高而增大,合金元素在α和γ相中的分布也发生变化。(2)固溶态合金在650 ̄900℃温区进行等温时效,α相中会析出σ和γ2相,导致合金显显著硬化,σ相析出的最敏感温度约为75  相似文献   

4.
5.
沈亚仁 《电焊机》2021,51(2):70-73
介绍了2205双相不锈钢1.2 mm薄板端接接头钨极氩弧焊焊接工艺,从2205的特点与应用、材料的焊接性、焊接工艺参数及操作要领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薄板端接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金相组织不均匀)以及为解决缺陷所采取的相关工艺措施及方法.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650℃时效处理对2205双相不锈钢组织的影响,发现,650℃时效5 h,钢中开始有中间相析出,析出相集中在α相及α/γ相界。TEM物相分析表明,析出相有R相和σ相。此外,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γ相的硬度无明显变化,而α相的硬度则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焊条电弧焊焊接工艺方法焊接2205双相不锈钢,研究了焊条电弧焊对2205双相不锈钢焊接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E2209焊条熔敷金属的抗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E2209焊条熔敷金属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采用适当的焊接热输入,可获得具有合理相比例并且力学性能优良的接头.  相似文献   

8.
文中采用3种不同焊接工艺对2205双相不锈钢8 mm中厚板进行焊接,通过对焊接接头进行物相分析、铁素体含量测定、金相组织分析、力学性能分析、断口形貌分析及耐腐蚀性能分析,对比了不同焊接工艺的接头组织及性能的变化情况,为今后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种焊接工艺接头焊缝都只有α和γ两相,并无有害二次相析出,GTAW+SMAW焊接接头的组织分布和性能更优,氩电联焊工艺表现出最佳的耐腐蚀性能。3种焊接工艺都有各自的优势,根据不同的现场环境采取相应的焊接工艺,在工程应用中的经济效益才能更大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氩弧焊焊接方法对2205双相不锈钢进行焊接,焊后对接头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电化学腐蚀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母材、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奥氏体相比例均在40%~60%的合理范围内;弯曲试验后,试样表面没有裂纹产生;接头抗拉强度高于母材,硬度跟母材相当;接头的点蚀电位E-b为1.16 V,与母材相当,热影响区的电位差E_b-E_p高于母材和焊缝,自修复能力最弱;观察阳极极化曲线,热影响区的修复环面积最大,母材的修复环面积最小。  相似文献   

10.
固溶处理对2205双相不锈钢组织及钝化膜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不同温度对2205双相不锈钢进行固溶处理,利用定量金相法及硬度法、电化学极化试验、电化学阻抗谱试验的方法研究固溶温度与2205双相不锈钢微观组织和钝化膜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固溶温度为950 ℃时,有σ相存在,分布于铁素体/奥氏体晶界,当固溶温度为1000 ℃时,σ相消失,铁素体相比例随固溶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奥氏体相比例则呈相反规律;电化学试验和阻抗谱试验结果显示,材料在950 ℃时钝化膜稳定性和耐蚀性能最差,在1050 ℃时钝化膜稳定性和耐蚀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1.
对经1050 ℃固溶处理后的2205双相不锈钢进行850 ℃分别保温30、180、360 min时效处理,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时效时间对2205双相不锈钢显微组织与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经850 ℃时效处理后,沿α相内以及α相与γ相边界主要析出了σ相,并且,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σ相的析出量增加,并逐渐形成片状组织。时效处理后试样的抗拉强度增大,塑性明显降低。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试样的稳态裂纹扩展速率明显增大,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减小。等温时效处理后试样的断口形貌以解理断裂为主要特征,在σ相周围还出现有二次裂纹,这是由σ相的析出引起应力集中所致。  相似文献   

12.
2205双相不锈钢在一定温度下时效处理会析出第二相,不锈钢的各种性能会因此受到影响。研究了热轧2205双相不锈钢时效不同时间与析出相的联系,并探究其析出规律。利用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配合能谱仪(EDS)观察了析出相显微组织的变化,并对析出相和基体的成分进行了点扫描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850 ℃时效5 min,χ相即会优先在铁素体晶界处析出,随着时效时间延长σ相将逐渐析出,铁素体含量减少,奥氏体及析出相的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13.
观察2205双相不锈钢固溶处理后的组织,并对组织中铁素体与奥氏体的两相比例进行统计分析;对2205双相不锈钢经过不同温度的固溶处理、冷轧变形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恒温拉伸试验,观察研究材料的超塑性延伸率随着固溶温度和两相比例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固溶温度从1050℃升高到1100℃时,奥氏体相所占比例变化不大,材料的延伸率变化也不明显;当固溶温度从1150℃增加到1350℃时,奥氏体相比例从42.76%降低到26.07%,铁素体与奥氏体的两相比变大,其延伸率也逐渐增大。冷轧变形量为80%的材料,其延伸率从560%增大到1690%;冷轧变形量为85%的材料,其延伸率从810%增大到1500%。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金相显微镜,氢渗透试验和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结合扫描电镜研究了微观组织对2205双相不锈钢氢渗透行为及氢脆敏感性的影响。微观组织分析表明,随着固溶处理温度升高,铁素体含量升高,奥氏体含量降低。氢渗透试验结果显示,随着铁素体含量升高,氢在2205双相不锈钢中的扩散系数增大。结合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和断口形貌观察发现,950 ℃固溶处理的2205双相不锈钢的氢脆敏感性较高,呈现脆性断裂;而1050 ℃固溶处理试样中的铁素体和奥氏体含量较均衡,氢脆敏感性较低,呈韧性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分别对铸态和热轧态2205双相不锈钢在不同温度950、1000、1050、1100、1150和1200℃保温10min和60min进行时效处理,通过定量金相,铁素体仪,EBSD等实验技术手段分析了双相不锈钢2205的相组成随时效时间和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205双相不锈钢在950℃时效60min后组织中存在σ相;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铁素体的含量逐渐增加;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铁素体的含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6.
以2205双相不锈钢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时效温度、时效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对不锈钢板动电位极化曲线的影响,观察了固溶和不同时效热处理制度下试样的微观组织形貌,分析了影响双相不锈钢板耐腐蚀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950 ℃时效时具有最好的耐腐蚀性能,而在时效温度为850 ℃时耐腐蚀性能最差;当时效后冷却方式由空冷变成水冷后,不锈钢的耐均匀腐蚀性能和抗点蚀性能都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7.
对2205双相不锈钢热轧板进行了不同温度的固溶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不同固溶状态下的组织演变规律,通过FeCl3溶液浸泡法研究了固溶温度对2205双相不锈钢点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950 ℃固溶处理后,组织中有s相;经1000~1100 ℃固溶处理后,由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组成。随固溶温度升高,铁素体含量逐渐增加,奥氏体晶粒度减小,孔蚀数量、孔蚀平均尺寸和腐蚀速率均呈下降趋势。经1100 ℃×20 min水冷固溶处理后,奥氏体和铁素体含量约各占一半,组织均匀,表现出良好的耐点蚀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以热轧态2205双相不锈钢为原材料,在1000~1350℃对其进行30 min的固溶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显微维氏硬度计等对固溶处理后的2205双相不锈钢的组织和硬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铁素体含量增加,奥氏体含量减小,双相不锈钢组织发生再结晶和晶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