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本文说明了粉尘比电阻的物理意义,介绍了影响比电阻数值的各种因素,叙述了反电晕现象的发生过程及其危害性并结合间歇荷电理论介绍了反电晕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4.
减弱电除尘器反电晕的板线匹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模拟电除尘器的试验台上,对采用RS管芒刺线的电除尘器的板线几何匹配,如板间距、线间距和芒刺间距等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提出了防止和削弱高比电阻粉尘反电晕现象的板线几何匹配数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在实验室电除尘器模拟试验台上,利用高比电阻材料的有机玻璃板形成窄缝,或在有机玻璃板上打孔造成空气隙在空气介质条件下产生反电晕现象,对反电晕的机理及其规律进行了探讨。为防止和削弱高比电阻粉尘的反电晕现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数据,确定电晕电场飞灰主要物化特性的分布规律,初步探讨了其对比电阻的影响以及比电阻在反电晕过程的中作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当前国内外对反电晕现象的研究情况,以及对反电晕测量仪器的研制和开发;详述其中的一种测量设备--双极探针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总结目前实验室中研究出地的关于反电晕的各数学模型,并对其编程上机,得出了反电晕时两种数学模型的仿真曲线。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直流电晕笼中的合成场强和离子电流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中电磁环境问题,需要研究高压直流线路的电晕特性,而电晕笼是研究导线电晕特性的重要实验设备。因此,采用有限元法和通量管法分别求解了电晕笼内单极导线结构的电场和空间电荷密度,提出了电晕笼中导线表面空间电荷密度初值计算公式。计算中考虑了导线周围电离层的影响,并根据最小临界电离电场计算出一个电势作为新的边界条件。通过对比电晕笼内部的电晕电流、电场和离子电流密度分布的计算和测量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OPET薄膜)生产线静电吸附系统的组成和原理,分析了成品膜静电纹产生的机理和影响膜片贴附效果的因素,提出了静电吸附系统调试的方法是找到电晕稳定工作点。 相似文献
14.
15.
特高压输电线路电气和电晕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特高压输电线路的主要电气参数、导线表面最大电场强度与分裂导线结构几何参数的关系,介绍工程上适用的主要电气参数和导线表面最大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以现有高压试验数据为基础,探讨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电晕随天气条件和分裂导线几何参数变化的规律。按照不同天气条件下人对可听噪声感受的不同限值要求,提出1000kV输电线路分裂导线必须达到的基本几何参数。 相似文献
16.
17.
电除尘器(ESPs)内流场的变化对细颗粒物的捕集具有显著影响。为此,采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IV)测试了线–板式电除尘器模型内的流场。该电除尘器模型外壳为有机玻璃材质;放电极为2根不锈钢圆线且间距可调;示踪粒子为艾灸烟,一次流速约为0.5 m/s;流场测试平面垂直于收尘极和放电极的中心位置;分别施加正、负直流高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增大,正、负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风使得一次气流流速增大,最大增速分别可达0.6 m/s和0.7 m/s。当电压约为±30 kV时,2个放电极之间产生了4个涡旋;且电压越大,4个涡旋分布越均匀对称;较大的放电极间距更利于4个涡旋的形成。这些涡旋的存在会严重阻碍电除尘器内细颗粒物的捕集。 相似文献
18.
基于紫外成像技术的极不均匀电场电晕放电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为监测电气设备外绝缘缺陷、灵敏观察和准确定位电晕放电,以紫外光谱特征量为量化电晕放电强度的表征参数,以相同工频电压等级下的放电水平和电晕脉冲电流峰值作为量化比较参数,在基本相同的大气条件下,利用紫外成像技术试验研究了极不均匀电场工频电压下电晕放电。结果表明,电晕放电强度量化表征参数与量化比较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很好;表征参数可反映电晕放电的几个阶段;结合紫外成像反映的放电形态,可分辨电晕放电过程的各阶段,且紫外光谱特征量在电晕放电过程各阶段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最后提出选取流注放电阶段的紫外光谱特征量交集作为空气间隙击穿的注意范围判据。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电除尘器控制器电流极限的调节方式,由固定不变值改为根据电场火花率进行适当调节,将电场火花率降低至一定值,既可降低厂用电消耗又减少电除尘系统电气设备损坏,提高电除尘设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输电导线起晕的重要判别条件是导线表面电场强度是否达到临界值。为研究分裂导线表面电晕分布情况,根据单相八分裂导线起晕电压试验值,先运用模拟电荷法计算了1 000 kV特高压八分裂子导线表面每个匹配点的电场强度值,然后与用经验公式计算出的临界场强对比,找出子导线表面的电晕分布区域,并计算出了该域内的起晕点个数、起晕角度、占导线表面比等数据以及子导线半径、导线高度对起晕分布的影响。分析计算表明:每根子导线在表面有限范围内起晕,且占整个导线表面积的30%~40%;对地高度越高子导线表面起晕范围越大,子导线半径对起晕范围也有一定影响。通过研究工作,期望对分析导线的电晕损耗等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