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纳总结了四川盆地珍珠冲组植物化石7类50属128种,须家河组植物化石10类71属267种,并将珍珠冲组植物群划分为上、下两个组合。通过分析两组植物群的发育特点及演化规律,结合区域有关资料,对侏罗系与三叠系界线进行了厘定。在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前缘地区,依据珍珠冲组(白田坝组)的岩性特征和所含植物化石特征,将侏罗系与三叠系的界线置于含Coniopteris植物化石的珍珠冲组(白田坝组)底部石英质砾岩或石英砂岩之下的假整合面或剥蚀面上;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云阳、奉节及长江以南万县地区,侏罗系与三叠系的界线划在云阳南溪剖面上含Coniopterismurrayana植物化石8.3m之下的珍珠冲组黄绿色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地层之底。  相似文献   

2.
作者近几年在登封、荥巩地区的研究项目中,首次在太原组 L_7灰岩的燧石层,之上硅质泥岩或生屑灰岩,山西组香炭段二_5煤底板泥岩的硅质泥岩夹层三个层位发现了海绵岩及其生物组合,这无疑对 C~P 纪地层划分及沉积环境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豫东二叠系     
豫东二叠系发育良好,分布普遍。笔者据钻孔岩芯及化石资料将其作如下划分:下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石千峰组又分为三段:平顶山砂岩段、瓣鳃泥灰岩段及石膏钙核段。  相似文献   

4.
豫西登封煤田白坪井田“山西组”的植物化石有28属66种,其中 Gigantonoclea cflagrelii,Primocycas chinensis 为首次发现.文章论述了“山西组”植物群的性质、组合特征、植物化石的生态环境,根据地层中新发现的植物化石初步探讨了山西组的时代归属。  相似文献   

5.
东濮盆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湖泊沉积中的痕迹化石丰富.在所观察的十几口取芯井段中共采得痕迹化石14属19种,可归入六个组合.1)Skolithos SP.2—Muensteria SP.1组合,反映滨浅湖沉积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中的痕迹化石面貌;2)Arenicolites SP.—Skolithos SP.1组合,是水下扇中扇区席状砂沉积中的痕迹化石组合;3)Skolithos SP.3组合,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特有的痕迹化石组合:4)TrichichnusSP.——Muensteria SP.2——Gordia SP.组合,产于三角洲远端坝或水下扇席状砂沉积中;5)Helminthopsis SP.——Cruziana problematica——细分枝痕迹组合,反映了前三角洲至深湖泥岩中的痕迹化石特征;6)Chondrites SP.2组合,是咸化深湖沉积中特有的组合.  相似文献   

6.
这篇短文是报导河北省北部康保三面井附近发现早二迭世栖霞期(竹蜒)类的事实。标本是河北省地质局李裕民及鞠紫云等同志在1958—1959年间采集的。鞠紫云称这个含(竹蜒)地层为三面井组。这个组在康保三面井附近大致可以分为三部,自上而下为:3.灰绿色及灰黄色细粒砂岩,含植物化石。约100米2.深灰色石灰岩,富含(竹蜒)类、珊瑚类及海百合茎等。约30米1.灰黄色细粒砂岩,未发现化石。约16米  相似文献   

7.
淮北煤田二叠纪含煤地层植物群的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鉴定了植物化石62属、137种,总结了淮北煤田早二叠世含煤地层植物群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该植物群可划分为早、晚两期植物组合,即早二叠世早期怀特华夏羊齿 Cathaysiopteris whitei —朝鲜羊齿 Callipteridium koraiense —疏脉科达 Cordaites schenkii 组合和早二叠世晚期剑瓣轮叶 Lobtannularia ensifblia—单网羊齿 Gigantonoclea spp. —蹄痕茎 Caulopteris spp.组合。  相似文献   

8.
在鄂西、松(滋)宜(都)地区松木坪原下三叠统大冶组底砾岩中,首次发现晚二叠世的旋齿鲨化石和火山碎屑物,从而把该层砾岩划归二叠系顶部,改称“顶砾岩”为好,在本区此层相当于大隆组,而把原长兴组划归吴家坪组上段。  相似文献   

9.
山西,山东太原组煤核中的科达植物及其生活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7号煤层及山东陶枣煤田、兖州煤田太原组16号煤层的煤核中,保存有内部解剖构造的科达植物化石。通过研究建立了四个器官组合,其中山西煤核中三个:Shanxioxylon sinense ass.Sh.taiyuanense ass.、以及Pennsylvanioxylon tianii ass.;山东煤核中目前只有一个:Pennsylvanioxyloncf.nauertianum ass.。并根据古地磁及古地理资料,结合植物生态学和沉积环境分析等方法,讨论并恢复了上述四种科达植物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0.
登封煤田马岭山一带,山西组地层是发育在总体海退阶段,以过渡相为主的含煤沉积。据岩性、岩相和旋回结构的研究,首次将山西组地层划分出四个段,并对“老君堂砂岩”和“冯家沟砂岩”提出了命名。据古生物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岩石学、古水流、砂岩体及煤层相的研究,用环境参数及相模式法,首次对山西组含煤岩系沉积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划分出33个微相,归属为四个垂直相序及泻湖—潮坪—障壁岛和滨海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首次在灰岩燧石层、硅质泥层中发现了海绵岩。据沉积环境和聚煤期古构造的研究,初步得出二_1煤厚变化地质因素主要是沉积环境及聚煤期基底差异沉降,其次为河流冲蚀作用及后期构造影响的结论。通过岩相一厚度法或相一厚度分析,初步认为研究区中部隆起区主要为3.5米以下的薄煤带,而大于8米的巨厚煤带则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东西两侧坳陷区。  相似文献   

11.
焦作地区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含灰岩8~11层。灰岩中含有丰富的牙形刺化石。笔者在刘庄西北沟剖面太原组九层灰岩中获得牙形刺7属16种。其中台型牙形刺占主要地位。其次为复合型。该区太原组牙形刺组合为:Streptognathodus elongatus-Strep.wabaunsensis-Strep.gracilis 一个组合。根据 Streptognathodus 属各种的共生关系的不同,可进一步划为三个亚组合。上述组合可与华北的太原西山、陵川、徐州、禹县等地及新疆地区相应层位的牙形刺组合进行对比。还可与北美阿帕拉契亚山脉中段等地及苏联莫斯科近郊等地相应层位的牙形刺组合(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2.
鄂探1井是柴达木盆地近年来新钻的一口油气探井,通过其孢粉古生物的分析、鉴定,见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建立了Cyathidites-Disacciatrileti组合。从生物地层对比、结合岩电性地层对比和区域地层对比几个方面综合研究,对鄂探1井地区整体地层建立了2个孢粉组合:Disacciatrileti-Quadraeculina组合和CyathiditesDisacciatrileti-Classopollis组合,认为该区侏罗系地质时代自下而上为大煤沟剖面小煤沟组至大煤沟组一段和大煤沟剖面大煤沟组二段至三段。  相似文献   

13.
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气藏储量丰富,河南油田为开辟新的增储领域,先后在安棚区块核三段区油组14小层、核三段Ⅷ油组2小层完成了安HF1井、安深3-1HF井两口致密砂岩水平井.在分析该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针对长水平段水平井存在的井眼轨迹控制困难、摩阻扭矩大、岩屑床不易清除及技术套管封固段长等工程技术难点,通过研究攻关及钻井实践,形成了河南油田致密砂岩水平井钻井技术系列,为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1952年盛金章同志曾至山西隰县调查煤田地质,仅采得植物化石三种,经研究结果其时代当属於上石炭纪,兹分别述之於下:Lepldodendron oculus-felis(Abbado)Zeiller(图版Ⅰ,图1—2)这一种鳞木系莘夏植物群中最有代表性的重要份子之一。正如种名 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 所表示,此种鳞木,以其猫睛状的叶痕为其特徵。当前的标本,保存异常佳美,叶痕中的三点(当中的一点代表维管束,两旁的两点代表Parichnos 痕)亦甚为明显。日本学者松泽动将此种化石定为 Lepidodendron  相似文献   

15.
以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区块山西组一段的46块砂岩岩心为研究样品,多角度统计分析储层碎屑颗粒的粒度特征,并由此判别沉积环境.下寺湾山西组一段主要发育细砂岩与中砂岩,其次发育粗砂岩,含少量粉砂与巨砂,整体分选性较好;以牵引流沉积为主,粒度特征所反映的沉积特征为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环境.储层碎屑颗粒的平均粒径值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解放以来,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地层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重大进展:秦岭——淮阳地盾北缘发现了一个早石炭世的陆相含煤地层和一套巨厚的属于中石炭世的磨拉石建造;山西组中发现了许多晚石炭世型的双壳类化石;石千峰组的时代可能全部都有属于早三叠世的可能;根据大量植物化石,北京西山的双泉组的年代肯定是晚二叠世;许多新材料提供的证据都说明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均远非以前认为的那样是纯大陆相沉积,而是在滨海平原环境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四川广元附近红色岩层广元羣分布广泛,出露较好。根据我所川北地层队1961年的研究,将广元羣自上而下可分为4个组。上复地层——城墙岩羣。平行不整合广元羣丁段:砖红色石英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等,夹少许砖红色砂质粘土层。下部厚层砂岩中常含稀疏小砾石,有时砾石较集中成为砾岩……………………………………314.70米。丙段:主要为紫红色泥岩及砂质泥岩组成,夹少数薄层粉砂岩及灰白色粗砂岩透镜体。在中上部紫红色泥岩中有极细的石膏夹层。中下部有含砂淡水灰岩扁豆体。本组从上至下化石丰富,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漠河盆地东北部“上侏罗统”开库康组的研究,发现了其与下伏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之间的不整合面,同时对开库康组砂岩和火山岩夹层进行了LA-MC-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的2个样品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均为159 Ma,反映了沉积下限不早于晚侏罗世;在其内的火山岩夹层中获得的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36.6±1.9)、(137.5±2.5)Ma,该年龄与开库康组内发育的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晚期化石组合和Ruffordia-Onychiopsis早期化石组合反映的时代吻合,表明开库康组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而非原划分的晚侏罗世。开库康组形成时代及其下伏地层锆石U-Pb年龄揭示了构造不整合面形成于137~145 Ma,进一步约束了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之后漠河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及从侏罗纪伸展盆地转化为白垩纪挤压山间盆地的时代。开库康组时代的重新厘定对进一步研究漠河盆地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研究区苏里格气田属大型砂岩岩性圈闭气藏,主力含气层段为二叠系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的砂岩储层。纵向上均为河道的叠置及泛滥平原交互层沉积,横向上砂体分布变化大,易尖灭,沉积相(微相)发生急剧变化。通过研究河流相沉积演化特点,了解砂体空间展布规律,为确定研究区岩性、地层气藏发育的有利相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1927年发表的“山西中部古生代植物化石”一书中,Halle 教授描述了若干奇特的叶部印痕化石定名为Pelourdea reflexa Halle。Halle 相信他的新种和Pelourdealongifolia(Salfeld)Seward 最为接近,因为山西中部的化石其叶部也有很狭的叶基,和P.longifolia 是相同的。Halle(1927,第225页)所给的“种的特征”如下:“长的枝部化石具有螺旋地着生的叶,叶彼此相离,也常常彼此距离较近成对地以半对生的形势着生于中轴上。中轴颇直,颇强,其宽度为7—8毫米,表面颇平。叶很强地向中轴的下方弯伸,缐形或剑形至缐形,其长度至少为8厘米,宽度至12毫米,渐渐地向上部狭瘦,其基部是突然地收缩的,基部极狭颇似柄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