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采收期对南果梨常温货架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采用盛花标记法研究不同采收期对南果梨常温货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增加,果实单果重、种子转色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果胶含量增加,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原果胶含量、淀粉含量降低;常温货架期间,盛花后140d 果实呼吸强度、腐烂率和果胶酶、淀粉酶活性均小于其它两个采收期,盛花后140d 为南果梨较适宜采收期。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木本油料山桐子果实及其油脂的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本文对良种“鄂选1号”山桐子果实和油脂的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山桐子鲜果和油脂中的总体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酯类、烷类、酚类、醚类、醛类、烯类、酮类,总体挥发性含量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9月30日这个特殊的采收时期达到最低。鲜果中挥发性成分中的优势成分主要为烷类、酯类、醇类、酮类、烯类、醛类,相对含量烷类>酯类>醛类>酮类>醇类>烯类。油脂中挥发性成分中的优势成分为烷类物质,最高达86.249%,而烷类物质中主要成分为正戊烷,占总体挥发性成分的86.156%,是山桐子油脂挥发性成分的绝对优势成分,且其在采收期的变化规律与油脂烷类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整体变化规律相同,与鲜果中整体烷类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规律相反。实验结果为山桐子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和油脂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关联与规律研究以及山桐子油特殊香气的形成过程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南果梨为试材,系统分析冷藏及冷藏后常温货架期间南果梨果实酯类香气物质的变化,研究酯类香气物质代谢途径关键酶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和醇酰基转移酶(alcohol acyltransferase,AAT)活性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冷藏对南果梨酯类香气物质代谢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冷藏90 d相比,冷藏180 d的南果梨在出库时以及冷藏后转入常温货架期果实后熟至最佳食用期时,果实酯类香气成分种类、主要香气成分与总酯含量均明显减少;冷藏过程中果实LOX和AAT活性与表达量变化不明显,但在冷藏后常温货架期间,冷藏180 d的处理果实LOX和AAT活性以及LOX蛋白表达高峰出现的时间较冷藏90 d的处理果实提早3 d,AAT活性显著低于冷藏90 d的处理,LOX和AAT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冷藏90 d的处理。由此可见,长期冷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南果梨酯类香气物质合成关键酶活性与蛋白表达,从而影响了果实酯类香气物质的合成,降低了冷藏南果梨的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4.
冷藏后南果梨常温后熟期香气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0℃冷藏70d后南果梨常温后熟阶段香气成分的变化。使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香气成分,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提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常温下不采用冷藏后熟的果实而言,采后未熟果实中仅能检测到4种香气成分,果实自然成熟至最佳风味期时香气成分增加至16种,其中,酯类物质占75%,之后随着果实的后熟衰老,香气成分种类又逐渐减少。冷藏后,常温后熟过程中,果实的香气成分也在逐渐形成,其总体变化趋势与采后直接常温后熟过程相似,并且果实仍然可以正常后熟。但冷藏对乙酸乙酯、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3种香气成分的影响较大。与采后直接常温后熟相比,在最佳风味期时,冷藏造成丁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相对含量减少,乙酸乙酯相对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烟台红将军苹果不同采收期、贮藏期营养指标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测定,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研究采收期和贮藏期对苹果贮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提前采收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在贮藏前60天显著性增加(p0.05),后显著性降低(p0.05);正常采收和延迟采收的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在贮藏期间显著降低(p0.05)。苹果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在贮藏期间均显著降低(p0.05),而总酚含量在贮藏前60天呈降低趋势,后呈升高趋势。经120 d贮藏后,提前采收和正常采收的苹果检测到香气成分的数量和总含量较采收时均有了明显提升,但延迟采收的苹果在贮藏后香气成分数量和总含量与采收时无明显差异。醇、醛和酯类物质在贮藏期间变化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苹果香气成分的组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八角果实不同采收期挥发油和反式茴香脑(Trans-anethole,TA)的含量,探讨其最佳采收期。方法:挥发油含量测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TA含量测定采用GC-MS法。结果:GC-MS法测定TA含量在0.25~2μL·mL-1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56%,r=0.996(n=5);而挥发油含量在研究时间内为9~12g/100g八角果实。结论:8月中下旬采收是兼顾八角果实质量和产量的合理采收期,此时八角果干鲜率、挥发油、有效成分(TA)含量均达到较高值,可确保八角质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针对‘檀香’橄榄果实冷藏期间易发生冷害现象,本实验研究了7 个采收期(Ⅰ、Ⅱ、Ⅲ、Ⅳ、Ⅴ、Ⅵ、Ⅶ)对(2±1)℃、相对湿度85%~90%条件下冷藏橄榄果实冷害的影响。定期测定贮藏期间橄榄果实冷害指数、果皮褐变指数、果实好果率和质量损失率、果实呼吸强度和细胞膜相对渗透率、果实表面色度角、果皮叶绿素含量、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采收期Ⅰ、Ⅱ、Ⅲ、Ⅳ、Ⅵ、Ⅶ相比,采收期Ⅴ能保持冷藏橄榄果实较低的冷害指数、果皮褐变指数、果实质量损失率和较高的好果率,降低果实呼吸强度和呼吸峰值,延缓果实细胞膜相对渗透率升高,保持中后期较高的果实表面色度角、果皮叶绿素含量、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因此认为,采收期Ⅴ可作为减轻冷藏‘檀香’橄榄果实冷害发生的适宜采收成熟度。  相似文献   

8.
河北怀来地区马瑟兰葡萄果实品种香气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顶空固相微革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河北怀来2006和2007年份马瑟兰葡萄果实的香气物质组成及含量,并与赤霞珠果实做了对比.结果表明,辛酸乙酯、4-甲基戊醇、3,4-二甲基戊醇、香叶醇、里那醇、桃金娘烯醇是该地区马瑟兰葡萄区分于赤霞珠的特征香气物质.年份对马瑟兰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组成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SPME-GC 法分析南果梨不同部位及状态香气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博  辛广  董萍  冯帆  李铁纯 《食品科学》2011,32(24):277-280
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果梨果皮与果肉、完整果外释与破碎后果汁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和研究。结果表明,完整果实的外释香气成分种类比破碎后果汁中的香气成分种类丰富,从完整果实外释香气共鉴定出18种香气成分,主要为乙酸乙酯(1.49%)、丁酸乙酯(7.48%)、2-甲基丁酸乙酯(1.43%)、己酸甲酯(1.46%)、己酸乙酯(41.76%)、乙酸己酯(11.78%)、2-辛烯酸乙酯(1.07%)、辛酸乙酯(6.73%)、和α-法呢烯(21.6%)。南果梨果皮和果肉中有5种共同香气成分,但相对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异。果皮和果肉中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己酸乙酯,分别为46.89%、35.2%。  相似文献   

10.
张博  冯帆  辛广  李铁纯 《食品科学》2010,31(20):410-412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南果梨籽、果皮和果肉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经峰面积归一法并通过G1701BA 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部位脂肪酸成分组成。结果表明:南果梨籽含14 种脂肪酸,分别为癸酸(0.05%)、棕榈油(0.29%)、14- 甲基十五烷酸(0.38%)、棕榈酸(9.08%)﹑ 14- 甲基十七碳酸(0.12%)、亚油酸(55.64%)、油酸(27.18%)、硬脂酸(2.23%)、花生烯酸(0.77%)、花生酸(1.85%)、二十一碳酸(0.19%)、山嵛酸(0.38%)、二十三碳酸(0.06%)和木焦油(0.15%),占检出总量的98.37%;果皮含4 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6.79%)﹑亚油酸(9.65%)﹑油酸(33.73%)、硬脂酸(1.51%),占检出总量的51.68%;果肉含3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4.59%)﹑亚油酸(22.81%)﹑油酸(15.87%),占检出总量的43.27%。其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为主。  相似文献   

11.
南果梨酒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延吉  吴铭  张蕾 《酿酒科技》2007,(11):79-80,83
以南果梨为主要材料,采用两种活性干酵母酿造南果梨酒,并对发酵能力和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正交试验总结表明,其最佳工艺条件为:主发酵温度26℃,调整后总糖度为16%,菌种添加量0.05%,发酵时间为2 d.  相似文献   

12.
1-甲基环丙烯对采后南果梨果实软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果梨果实为材料,研究1 μL/L 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对其采后常温 (23±1)℃贮藏过程中软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MCP处理能推迟乙烯高峰的出现并降低其峰 值,减缓果实硬度的下降与丙二醛含量的上升,有效抑制纤维素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甲酯酶及淀粉酶活力 的增加,减缓可溶性果胶质量分数的增加,同时延缓纤维素、原果胶及淀粉质量分数的下降。因此,1-MCP处理能 有效减缓采后南果梨果实的软化进程,延长其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13.
谢超  唐会周  谭谊谈  曾凯芳  明建 《食品科学》2011,32(10):295-299
研究采收成熟度对樱桃果实的香气成分及品质的影响。将3种不同采收成熟度的樱桃果实,以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为香气富集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同时测定果实品质指标。结果表明:3种成熟度果实共检测出30种香气成分,分属于醛类、醇类、酯类、酸类和酮类等,其中酸类和酮类成分相对含量随着采收成熟度的增加而上升,烃类成分相对含量却下降;乙醇和(Z)-2-己烯醇是主要的醇类挥发物,随着采收成熟度的增加,乙醇相对含量上升,而(Z)-2-己烯醇的下降;紫红熟、大红熟和粉红熟樱桃果实的固酸比分别为13.2、11.1、7.6,硬度分别为3.13、4.61、4.68N/cm2。说明采收成熟度对樱桃香气成分和果实品质影响较大,建议在大红熟时采收樱桃以便能够合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辛广  谢婷婷  张博  李书倩  王月囡 《食品科学》2010,31(16):197-199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快速测定南果梨果酒中的香气成分。设立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温度对固相微萃法分析南果梨果酒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酯类和醇类化合物是鉴定出的主要香气成分;乙醇、乙酸乙酯、2- 甲基-1- 丙醇、异戊醇、2- 甲基-1- 丁醇、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3- 甲硫基丙酸乙酯、苯乙醇、癸酸乙酯是不同温度下共有的成分,温度在40℃鉴定出的香气成分种类最多。  相似文献   

15.
以南果梨为材料,研究1-MCP处理对南果梨酯类物质、氨基酸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醇脱氢酶(ADH)、醇酰基转移酶(AAT)和丙酮酸脱羧酶(PDC)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MCP处理的果实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峰值出现的时间延后15d,而且酯类物质的种类较对照果实减少了27.3%;处理的果实中15种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降低;1-MCP处理对果实AAT酶和PDC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ADH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由此可见,1-MCP处理影响以氨基酸为前体物合成酯类物质的正常代谢过程,从而使南果梨在采后后熟过程中特有的香气变淡。  相似文献   

16.
硫酸铵纯化南果梨果肉多酚氧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果梨果肉中多酚氧化酶经硫酸铵分级沉淀、透析后进行了纯化,比活力提高2.1倍;根据凝胶电泳对其同工酶进行分析,发现其粗酶液中有2条谱带,Rf值分别为0.21、0.26。经35%~85%硫酸铵沉淀透析液纯化透析后同功酶共有5条谱带,Rr值分别为0.21、0.26、0.30、0.39、0.48和0.51。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爱甘水’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的香气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花后不同时期‘爱甘水’梨果实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爱甘水’梨果实香气成分主要为酯类、醛类和醇类。其中,酯类物质含量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升高,从0.41%增加到57.05%;醛类物质含量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最大值为31.86%;而醇类物质含量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呈现“M”形的变化规律,最高达到18.28%。此外,还检测出己醛、2-己烯醛、己酸乙酯、苯甲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辛酸乙酯、丁酸-2-乙基丙酯、十九烷为成熟‘爱甘水’梨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8.
陈华  辛广  张博  杨佳颖 《食品科学》2009,30(8):97-100
本实验研究了南果梨红果皮中花青素提取条件对其提取量的影响。以南果梨红果皮中花青素提取量为技术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各工艺条件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南果梨红果皮中花青素提取的优选条件。结论表明,0.1% HCl-甲醇溶液(pH4.0)以1:4的料液比混合后,在50℃下浸提两次,共计240min,提取量可达40mg/g,其检测数据可靠,提取方法简单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