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钱晓静  黄国强  林波 《稀有金属》2008,32(1):107-114
Mg-Ni系贮氢合金虽储氢量高,但放氢温度高、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差,限制了合金的广泛应用.为克服Mg-Ni系贮氢合金的这些缺点,开发贮氢量大、吸放氢性能好的贮氢合金,采用各种方法对合金进行改性.为进一步了解Mg-Nj系贮氢合金方面的研究进展,调研了国内外在Mg-Ni系贮氢合金改性方面研究进展,主要从合金表面处理、成分调节以及纳米处理这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LaNi4.7Al0.3储氢合金氧化前后吸放氢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LaNi4.7Al0.3贮氢合金被微量氧气毒化前后贮氢性能的变化,测定了合金的贮氢量,吸氢动力学曲线.并采用扫描俄歇电子能谱(AES)原位研究了LaNi4.7Al0.3储氢合金中毒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结果表明:氧含量较低时,不会影响合金的初始吸氢速率,但会降低合金的贮氢容量;随着O2的剂量的逐渐增大,合金的吸氢速率变慢,合金的储氢容量大大降低。原位分析氧毒化LaNi4.7Al0.3贮氧合金表明,O2在清洁LaNi4.7Al0.3表面吸附离解后,优先与表面镧原子结合生成La的氧化物,再与部分表面镍原子结合生成Ni的氧化物氧化过程中La向表面富集,同时有金属态的Ni析出.  相似文献   

3.
综述AB_5型贮氢合金电极的研究现状, 总结了目前改善AB_5型稀土系贮氢合金综合性能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合金成分优化,控制合金组织结构,形成第二相和表面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对AB_5型贮氢合金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合金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高倍率AB5型稀土贮氢合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综述了AB5型稀土贮氢合金高倍率放电性能的影响因素。从合金成分、制备工艺、粒度控制以及表面改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对贮氢合金高倍率放电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开发低钴无钴系列合金、非化学计量比、形成双相合金、控制粒度分布以及表面改性处理是目前改善AB5型稀土贮氢合金高倍率放电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贮氢合金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贮氢合金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贮氢合金的基本类型及开发历史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MmNi5系稀土合金和Laves相合金的开发应用已较为成熟,但其贮氢密度不高,高容量型的钒固溶体型合金和镁基合金是贮氢合金发展的新趋势。目前主要通过添加合金元素、开发制备工艺,改进微观相组织结构并兼以适当的表面处理,以提高钒固溶体型合金和镁基合金常温常压下的吸放氢特性及活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贮氢合金常见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和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凤娥 《稀有金属》2000,24(5):383-387
根据国内外有关贮氢合金表面性质的研究,综述了几种常见贮氢合金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以及对MH电极的电化学容量、电催化性能、循环稳定性、快速充放电能力和自放电性能等的影响,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表面包覆贮氢合金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lNi_(3.45)(CoMnTi)_(1.55)贮氢合金粉末经过表面包覆Ni-P合金和Cu膜,充填入泡沫镍中制备镍/金属氢化物电池的贮氢负极。沉积的Ni-P膜或Cu膜,起到了电流收集作用,增加了电极的导电性,提高了合金的电催化活性和放电容量,表明适当地表面处理能够改善贮氢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影响稀土系贮氢合金电极循环稳定性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改善贮氢合金性能的角度,综述了稀土系AB_5型贮氢合金电极循环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指出在优化合金成分的基础上,发展价廉有效的表面包覆处理和快速凝固技术,进一步提高Ni/MH电池电极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面改性对La系合金贮氢性能的影响,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对LaNi5和LaNi4.7Al0.3合金进行了镀Pd的表面处理实验.在p-C-T测试系统上研究了镀Pd前后,LaNi5和LaNi4.7Al0.3合金的抗CO毒化性能,进行了动力学性能测试、循环次数测试等.实验结果表明,化学镀Pd后的贮氢合金与未镀Pd的合金相比,吸氢性能得到改善,表现为 平台区域相对变平,吸氢孕育期缩短、循环次数增加,抗CO毒化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0.
稀土-镍系贮氢合金研究与开发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田娜  井晓天  卢正欣 《稀土》2001,22(2):53-58
稀土-镍系贮氢合金是一类重要的贮氢合金。作为贮氢介质具有贮氢量大、价格便宜及抗中毒等优点。本文详细综述了稀土-镍贮氢合金的氢化性能、改性处理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1.
W-Ni-Fe高比重合金断口形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W-Ni-Fe高比重合金力学性能差别很大的两组断口形貌进行分析,在一些高比重合金钨颗粒内发现有W-Ni-Fe的沉淀相,该沉淀相对合金力学性能的提高有益。沉淀相形成主要与成分配比以及烧结后期的真空处理有关。断口形貌可以反应高比重钨合金的烧结状况,而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合金断口形貌又有很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要获得很高的力学性能,烧结及热处理工艺是十分重要的工序。  相似文献   

12.
采用TiAl合金靶材,在TC4钛合金基材表面以不同磁控溅射工艺沉积制备了TiAlN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分别分析了不同工艺制备的TiAlN涂层的表面形貌、表面成分及相结构,并对TiAlN涂层的耐蚀性、耐磨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磁控溅射工艺可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出表面相对平整且结构致密的TiAlN涂层;沉积了TiAlN涂层的TC4钛合金试样的表面性能得到了提高,其磨损失重量和TC4钛合金基材相比降低了80%,耐盐雾腐蚀性能达到了保护级9级。  相似文献   

13.
对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对影响表面粗糙度和加工表面层物理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630℃二次再热机组受热面管候选新材料Sanicro25、C-HRA-5、SP2215进行了综合性能分析研究,包括化学成分、微观组织、力学性能、高温时效后的冲击性能、抗蒸汽氧化性、耐腐蚀性和经济性等,并与目前应用于600~620℃机组的传统Super304H和HR3C钢进行比对,结果表明3种新型材料综合性能更为优异...  相似文献   

15.
高铬合金表面渗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英杰 《山西冶金》2006,29(2):24-26
针对合金篦条材料表面进行等离子渗碳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渗层的耐磨性能实验分析。利用等离子技术成功地在舍金篦条试样表面渗碳,使表面w(C)达到1.5%以上,渗碳层深1mm左右,表面硬度大大提高。合金篦条试样经渗碳后,在合金表面形成了碳化铬化合物,表面耐磨性能发生了质的变化。经磨损试验。耐磨性能较未经表面处理试样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莱钢利用1500mm宽带生产线开发生产SPA—H集装箱用热轧宽带钢的工艺和产品性能,结果表明,钢的成分设计合理,产品质量稳定,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力学性能、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较好地满足了标准及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17.
曹明 《铝加工》2005,(1):24-26,30
研发了用铸轧坯料生产高表面、高性能冰柜衬板用1145铝合金带材的工艺过程.确定了合金化学成分和高温均匀化退火及成品退火制度.产品性能满足对其进行表面阳极氧化和折弯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高能喷丸表面纳米化技术的设备及机理,并阐述了其对纯钛表层晶粒分布、力学性能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杨颖  侯华兴  张哲 《钢铁》2012,47(8):48-51,61
采用热模拟技术、力学性能测试技术和金相分析技术研究了中间坯快冷技术对Q345A厚板表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中间坯冷却+回温轧制后,在距钢板表层2mm内获得细化的铁素体组织,晶粒平均直径在1μm左右,弥散分布着少量珠光体。基体组织和常规TMCP轧制态相似,是块状铁素体与珠光体整合组织。中间坯快冷技术不会降低钢板基体的力学性能和低温韧性,钢板表层的硬度略高于心部。与常规的TMCP工艺相比,钢板具有良好的止裂能力。  相似文献   

20.
Molecular surfaces are widely used for characterizing molecules and displaying and quantifying their interaction properties. Here we consider molecular surfaces defined as isocontours of a function (a sum of exponential functions centered on each atom) that approximately represents electron density. The smoothness is advantageous for surface mapping of molecular properties (e.g.,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By varying parameters, these surfaces can be constructed to represent the van der Waals or solvent-accessible surface of a molecular with any accuracy. We describe numerical algorithms to operate on the analytically defined surfaces. Two applications are considered: (1) We define and locate extremal points of molecular properties on the surfaces. The extremal points provide a compact representation of a property on a surface, obviating the necessity to compute values of the property on an array of surface points as is usually done; (2) a molecular surface patch or interface is projected onto a flat surface (by introducing curvilinear coordinates) with approximate conservation of area for analysis purposes. Applications to studie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