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藏描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明 《钻采工艺》1994,17(4):56-58,64
本文介绍了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中,应用“气藏描述”对气藏进行全面综合性研究与评价。在描述中以地质,地震,测井,油藏工程等四个方面23项新勘探技术,以及36个计算机程序为依托,以五百梯,义和场石炭系等资料为依据,对10个方面进行描述,还对构造的各级储量从可靠性,规模和经济性等进行评价。认为大力加强横向联合,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实现技术优势互补,是新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2.
断块气藏的压力导数曲线在径向流动段之后出现两条斜率为1.0的直线,第一条直线常常被误解释为井筒储集,第二直线段被误解释为拟稳态,得到不合理的解释结果。本文采用分隔系统模型进行评价,指出第一直线段反映测试井所在单元的拟稳态,第二直线段表征总系统的拟稳态。矿场实例表明,此解释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堪萨斯胡果顿气田为北美的最大气田,累积产量超过了23「Tef(兆立方英尺)」。在过去的十年中,加密和深部钻井已便建立一个广泛的现代测井和岩芯数据库成为可能。这些数据为包罗万象的气藏描述工作打下了基础。通过气藏描述可获得油气田最佳气世故管理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惠民凹陷复杂断块精细描述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在惠民凹陷老区挖潜和发现隐蔽断块油气藏的研究中,逐步发展和完善了一项综合的复杂断块精细描述技术。该技术包括地震叠后处理,多元综合标定,断块精细构造描述,储层预测及断块综合评价等。地震数据体的叠后处理及多元综合标定是断块精细描述的基础;精细断块构造描述、储层描述及断层封堵分析为断块圈闭评价提供依据;断块综合评价是断块成藏分析的目的和归宿。该技术应用油藏描述方法,精确刻画断块的构造形态,预测储层模向变化,结合钻井、试油、试采及生产等动静态资料,对各构造单元进行断块分类和评价,进而优选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红南9块储层具有砂体构造复杂、油水关系复杂、井网不完善、底水锥进快、注水开发效果差等特点。亟需对该区块进行油藏精细描述,搞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储层构造和沉积微相研究,建立了反映油田客观实际的地质模型。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剩余油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红南9块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层,底水锥进,储层非均质性、井网不完善平面和沉积微相的综合影响。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在井网控制不住的区域、封闭断层附近以及微构造高点。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K1S1、K1S2-7、J3K1-1、J3K1-7、J3K1-13、J3K1-20和J3K2-1油层。  相似文献   

6.
针对海南3复杂断块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油、气、水关系复杂、挖潜难度越来越大的问题,在老井二次解释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静态、动态资料,通过建立精确的流动单元油气藏地质模型,结合数值模拟技术,明确剩余气分布规律,形成复杂断块气藏挖潜研究的技术流程.研究表明,区内储层以中孔中渗的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的粉、细砂岩为主;天然气地质储量为7.72×108m3.通过综合分析,优选出53个天然气潜力层.  相似文献   

7.
复杂断块气藏剩余气储量计算及分布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复杂断块,部分气藏采出程度已在50%以上,为充分挖掘已开发复杂断块气藏的潜力,提高气藏储量动用程度、减缓递减,提高气藏采收率,应用采气量估算法、数值模拟法和目前地层压力法等3种方法计算复杂断块气藏的剩余气储量,并总结了复杂断块气藏剩余气分布的三种形式,为下步气藏挖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供一种致密气藏的描述方法,它足以给油藏工程师们进行精确的期预测提供详细依据。文中还探讨了经济有效的合理资料收集的程度,并涉及到了致密气藏生产的一些机理。由于致密气藏的复杂多变,故采用实例加以说明,以便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原油田在东濮凹陷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多数油气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进行剩余油气分布研究、挖潜增效是实现油气田稳产的重要工作,对东濮凹陷文东构造文13西块Es中3亚段4~5砂组气顶开展了精细描述、动用状况分析和剩余气分布研究,全面评价了气藏的开发潜力,提出的气藏开发措施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对开展类似气藏的研究与开发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卫2断块气顶油气藏的地层倾角陡、油环条带窄,油气藏开发过程中油井气窜严重、油气资源不能合理利用这些问题,深入细致地开展了构造、储层、天然气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气分布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认清了气藏构造破碎气顶储量分布复杂(既有纯气藏,又有气顶油气藏)、气顶采出程度较高但各断块(砂组)间差异大等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卫2断块气顶气藏的下步开发政策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在不影响油环开发原则下优先动用纯气  相似文献   

11.
从构造、沉积、储层及流体4方面对新疆西达里亚T—Ⅱ油藏进行了精细描述研究。在构造研究中结合地震及测井对比成果进行了重新解释,分析了圈闭特征;在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中,首先进行沉积微相研究,利用测井解释成果,采用先建砂岩格架后建属性模型的方法,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确立了精细的储层参数三维模型,实现油藏三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12.
从河南卫城油田Es3下储层取心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出发,结合测井曲线特性,分析岩电关系,确定了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模型,根据选层原则,通过对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的校正,研制了储层物性图版;并应用线性回归理论建立了该区物性参数关系式,经检验,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在该区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东辛油田营13复杂断块油藏构造破碎,地下油水关系复杂,油水井多年来一直是合采合注,层间矛盾日益加重。针对以上问题,运用数值模拟等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实施细分注水方案,采取合采分注的开采方式,改善油藏水驱效果,提高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复杂断块气藏具有构造复杂,储层物性差,埋藏深,异常高压等特点,因而确定气藏采收率的难度很大。目前气藏采收率测算方法比较多,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物质平衡法,产量递减法,数值模拟法,经验取值法,类比法等8种方法。章针对复杂断块气藏埋藏深而对采气工艺要求高,构造复杂增加布井方式难度,单井生产层数多而使压裂改造难度增大等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从而确定了适合该类气藏特点的一种或几种提高气藏采收率的方法,使其更反映气藏实际生产情况,这对同类气藏采收率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简单的复合油藏模型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Palogue油田的实际测试井为例,介绍了复合油藏模型的试井动态识别与模型拟合,及与地质静态资料相结合的油藏综合描述过程.该描述方法将会对实际试井解释和油藏综合描述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丘陵油田构造及断裂系统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水淹程度高、现有井网对单砂体适应性较差、剩余油分布认识准确性不高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了单砂层精细对比和内部构型刻画研究,建立了单砂层精细成因地层格架,落实了砂层内部单砂体的连通关系和侧向变化,为后续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工作提供了新的地质基础。研究成果既解决了一些开发生产的矛盾问题,又为二次开发试验井的部署和矿场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23气藏三维地质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从三维角度来研究油气田的地下地质特征,建立地质模型,为全面认识和开发油气田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文中吸收了国内外地质建模的新理论、新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对东濮凹陷中的最大气藏-文23气藏进行综合地质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相控建模技术在高台子油藏精细描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开发现状及地质研究的难点,根据沉积学原理和测井相定量分析方法开展了微相研究.利用沉积微相研究成果约束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建立了精细储层地质模型.解决了建模过程中沉积相研究成果与储层参数分布无法有效结合的缺陷,成功地实现了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精细描述。实践证明:该方法切实可行。相控随机建模不仅可以提供较准确的储层属性模型,而且为剩余油研究和油气开发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油藏描述过程中储层物性图版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高精度的储层物性参数解释公式,在油田开发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了研制物性解释参数的方法:首先从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出发,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岩电关系,确定物性参数解释模型的理论基础,然后对岩心分析、测井资料加以校正。在此基础上,对卫城油沙三下储层,利用线形回归理论,建立该区孔隙度、渗透率解释公式。经对该解释公式检验,自检误差小,解释精度高,操作简便,在该区使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川东北地区元坝气田与普光气田长兴组气藏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表明,元坝气田和普光气田长兴组气藏天然气中烃类气体均以甲烷为主,非烃气体H2S含量普光气田高于元坝气田;元坝气田天然气甲、乙烷碳同位素明显重于普光气田;普光气田长兴组气藏水型为重碳酸钠型与氯化钙型,元坝长兴组气藏水型为氯化钙型,显示元坝气田长兴组在油气聚集和赋存方面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