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新疆塔里木盆地中部卡塔克地区地震地质条件较复杂 ,静校正问题较突出 ,干扰严重 ,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针对静校正问题和干扰波发育的特点 ,运用沙丘曲线 +初至折射波剩余静校正较好解决野外静校正问题 ,通过叠前多域去噪和叠后去噪突出反射波 ,增强信号连续性 ,采用高阶动校正和合理的切除技术充分利用广角反射信息 ,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地区地震资料特点的处理流程 ,见到明显的处理效果 ,资料品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山地地区具有复杂的地表地质条件和地下构造,并且地震数据的信噪比较低。山地复杂区块的地震资料处理需要解决三个问题:①建立精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提高静校正精度;②利用多种去噪方法、逐级去噪,在保护有效信号的同时逐步提高信噪比;③结合地质认识构建速度模型,提高速度场精度,改善偏移成像质量。为此,在GeoEast系统上形成了一套以提高静校正精度、信噪比、偏移成像精度等技术为主的成熟处理流程,主要思路是通过变替换速度的高频静校正融合技术,精确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提高静校正高频成像精度;以多方法组合叠前去噪思路为指导,逐步提高资料的信噪比;依据不同构造部位的差异,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的建模思路,并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开展多信息约束速度建模,提高速度场精度,保证目的层准确成像。  相似文献   

3.
黄土塬地区宽线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C地区地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地表被巨厚黄土覆盖且高程变化剧烈。地下为大倾角逆掩推覆构造,由此导致地震记录信噪比低和近地表静校正问题严重。针对低信噪比资料及宽线采集施工给资料处理带来的难度,提出运用时频域大地吸收衰减补偿技术、静校正技术、串联去噪技术、高精度速度分析及地震成像方法等技术,建立一套适合黄土塬区地质特点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和流程,并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处理和应用,验证了该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霍玛吐背斜带下组合构造圈闭的落实程度是该区勘探突破的关键。以往地震资料由于受到表层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影响,干扰波极为发育,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资料在时间域和深度域的准确成像。地震成果在构造的主体部位波场复杂、资料信噪比较低,断裂解释存在多解性,圈闭特征及高点位置难以准确落实。为此,针对南缘高陡构造地区复杂剧变的近地表结构特点,在野外调查点资料的约束下,结合GeoEast处理系统的折射波野外静校正与井控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基本解决了山前剧变地区复杂的静校正问题,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在时间域提高复杂高陡地区资料信噪比的技术流程。面对复杂多样的各类干扰波,利用GeoEast处理系统的叠前四维去噪等特色技术中的叠前分频多域去噪模块,在时间域大幅度提高了叠前道集资料信噪比,并为在该区开展叠前深度偏移精细速度建模提供了高品质的基础资料,提高了深度域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5.
阿曼36、38区块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地表和地震地质条件复杂,阿曼36、38区块地震资料品质较差.针对处理中存在的静校正、提高信噪比和多次波压制等3个关键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处理方案.采用层析静校正、交互迭代静校正和反射波剩余静校正较好地解决了研究区的静校正问题.采用叠前多域去噪剔除面波,去除线性干扰,衰减随机噪声,并综合使用叠后去噪、多项式拟合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在分析多次波成因、准确解释一次波速度之后,串联运用F-K滤波、拉东变换和内切叠加等方法压制多次波,增强了深层资料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6.
焉耆盆地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亚斌 《石油物探》2004,43(2):185-187
焉耆盆地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不能很好的用于地质解释。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交互迭代静校正、干扰波压制、地表一致性振幅处理、子波归一化、优化迭代叠加及叠后f-x域预测去噪技术等处理方法,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该地区地震资料特点的处理流程。将此流程应用于实际资料处理,剖面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信噪比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张亚斌  江谋勇  郑祝堂 《石油物探》2012,51(4):408-413,318
ZD地区地表地震条件复杂,地下断层发育,构造较复杂,目的层地震反射信号弱,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低,常规的地震成像方法难以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为了改善该地区东部丘陵地带中深层反射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对静校正、叠前多域去噪、地表一致性处理、高精度偏移速度场建模与叠前时间偏移等技术手段进行了研究。通过多种静校正方法的试验与应用,解决了静校正问题;采用多域去噪技术进行叠前多域去噪,压制各种干扰,突出有效反射;利用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消除各种非一致性因素的影响;通过高精度偏移速度场建模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提高偏移成像效果。最终时间偏移剖面上的波组特征清楚,中深层信噪比有较大提高,连续性增强,断点、断面清晰可靠,成像精度比老剖面有明显提高。通过综合解释,对该区构造取得了新的认识,发现了一批新圈闭,经钻探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  相似文献   

8.
深层火山岩的目标处理效果直接影响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勘探的效果.针对徐家围子地区深层火山岩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震资料特点,分别对建立在准确的静校正模型基础上的精确静校正技术、地震资料去噪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应用.在充分发挥各项处理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针对深层火山岩地质目标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流程.实践证明,反Q补偿技术可用于深层高频能量补偿;高阶动校正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大炮检距地震资料动校正处理畸变的难题;叠前时间偏移技术使绕射波、断面波归位更加准确,有效提高了识别小断块的能力.徐家围子地区深层火山岩资料的目标处理成果提高了深层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及分辨率.  相似文献   

9.
二维原始地震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阿北、顺北和草湖地区的目的层埋藏较深,地表和地下地质构造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干扰波发育,信噪比低。通过分偏移距和优势频带静校正组合、多域去噪、精细速度分析和深层叠加成像等主要技术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地震资料的静校正和低信噪比问题,提高了深层叠加成像的精度。经初步解释和地质分析认为,所处理剖面同相轴连续性好,信噪比较高,归位准确,剖面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清楚,规模较大,基本落实了所部署测线工区的地下构造,而且还揭示了一些以前尚未认识到的构造或构造显示,丰富了该区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严重的特点,开展了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静校正技术、串联去噪技术、高精度速度分析及地震成像方法等技术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该区地质特点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流程。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处理和应用,效果明显,从而证明了该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苏北永安高精度三维工区地表及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存在较严重的静校正问题。而存在低降速带的永安地区地震资料并不适合高程静校正的应用,无法提高静校正计算的精度。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可适应复杂的地表情况,通过建模准确地计算出静校正量,然后对地震资料进行处理。该技术在永安工区的应用,消除了三洋河流域近地表静校正量的影响,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地震数据处理中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静校正方法具有垂直时移的特征,经过静校正处理后各地震道的反射时间由浅至深产生了一个相同的时移。尽管各反射to时间在静校正处理后发生了变化。但在静校正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这就使得动校正速度(通常称之为叠加速度)发生了变化。动校正速度的变化量往住取决于静校正对反射1o时间的改变,而反射to时间的改变又往往与静校正基准面和地震数据处理基准面的选取有关。在表层结构相对简单地区,所求取的动校正速度与实际观测到的地震反射波视速度比较接近,但在表层结构复杂、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经过基准面静校正后,特别是经过区域静校正后,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其动校正速度用于构造解释和地质解释会产生很大误差。通过理论模型的研究,定量分析了静校正对速度场的影响。为以后基准面的确定、基准面静校正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苏里格气田地表条件复杂,北部为沙漠、草原区,南部为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如何解决不同地表类型的静校正问题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探讨和分析了折射波静校正、走时层析反演静校正和初至波线性拟合静校正等方法在该气田多个工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对于具有稳定折射层的地区,应用效果较好;走时层析反演静校正是一种非线性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地区的静校正问题;初至波线性拟合静校正是一种剩余静校正方法,可以进一步解决残余的静校正。因此,解决苏里格气田复杂地表的静校正问题必须根据实际地表地质条件,采用组合静校正,实现多种静校正方法的优势互补和有机组合。  相似文献   

14.
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往往由于处理中时深转换速度难以准确获得等原因而导致构造形态畸变,圈闭难以落实。结合理论模型,从影响构造成图精度的基准面静校正和时深转换速度入手,详细剖析了复杂地表静校正方法带来的误差,分析了静校正后的地震波场并不等效于在给定基准面上激发的地震波场以及造成时距关系产生畸变而影响地震速度精度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复杂构造带来的地震速度偏差导致构造形态畸变的原因,同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海上多波地震勘探中 ,P SV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严重影响了转换波资料的处理质量。文中针对中国南海地震地质条件 ,在借鉴前人研究静校正问题的思路及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在CRP叠加剖面 (X分量 )上人工拾取同相轴 ,并用相应的纵波资料作为判别准则的P SV转换波静校正方法。该方法在莺歌海盆地多波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区域甩开钻探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北地区台缘带奥陶系发育有利的礁滩孔隙型储层和岩溶洞穴型储层,但也面临着成藏条件复杂、深层地震资料内幕成像差、储层非均质性强等勘探难点。为了开辟鄂尔多斯盆地勘探新领域,加大了物探攻关的力度,重点开展了综合静校正、多域去噪和叠前偏移等处理技术研究,提高了奥陶系内幕成像的精度。储层预测在有利沉积相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了地震反射模式分类和属性分析技术应用,并探索应用碳酸盐岩储层叠前含气性检测技术,综合评价有利储层发育区1218km2。建议完钻的风险探井在克里摩里组获得新发现,再次证实了该区下古生界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7.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复杂地区三维资料处理中的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四川东部复杂地区,地表起伏大,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表层速度变化剧烈;地腹构造褶皱强烈,逆冲断层发育,地震波传播速度纵横向变化大。为了得到好的成像效果,在作好静校正处理的基础上还要选择合适的偏移方法。折射层析静校正通过迭代求解,获得表层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静校正量的计算,它将首波方法的稳定性和回折波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复杂地区静校正问题;叠前时间偏移是复杂构造成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适应纵横向速度变化较大的情况,适用于大倾角的偏移成像。影响偏移成像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偏移孔径和偏移速度。偏移孔径过小,偏移剖面将损失陡倾角的同相轴;偏移的孔径过大,会降低低信噪比资料的偏移质量,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倾角来确定孔径。叠前偏移对偏移速度较敏感,较小的速度误差都可能影响偏移成像效果,在实际使用中通过迭代确定最佳偏移速度。文章对多个复杂地区的三维资料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获得了归位精度高、质量好、断层断点清楚的成像剖面,为完成地质任务提供了较好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SK地区目标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技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标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是针对地震勘探中的复杂地质构造特点进行针对性采集设计的方法。在SK地区,地下地质构造非常复杂,以前所采用观测系统炮检距分布不均匀,方位角较窄,覆盖次数较低,使该地区义东大断裂系统及潜山构造资料的信噪比较低,无法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和油藏描述。本文提供了一种针对复杂地质构造进行精细目标地震采集的设计方法,并在野外实际生产中运用一系列的高精度采集技术手段和措施,使目标区域内的资料品质整体水平比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最终获得了可用于精细构造解释的地震剖面。通过该地区成功应用的实例表明,目标地震采集技术对于解决复杂地质构造区域资料较差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以后类似工区的采集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敦煌盆地库姆塔格沙漠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敦煌盆地库姆塔格沙漠复杂的地表条件,选用小折射和大炮初至并经地形校正联合求取表层结构数据的方法。对小折射模型法,扩展广义互换法(EGRM),初至回折波和折射波连续速度模型反演法(FCVI)等三种静校正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试验。  相似文献   

20.
三维折射波静校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地表复杂的工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静交正是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了用折射波初至时间计算静校正量的新方法,即分别在共炮点域,共接收点域,共偏移距域交互计算静校正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