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成岩区二维地震正演及照明分析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海南福山凹陷表层及浅层火成岩异常发育,导致该地区多次反射波、折射波等干扰波现象非常突出,地震有效信号成像困难,地震资料分辨率、信噪比低,地震资料品质差。为了研究火成岩与地震资料品质之间的关系,针对地震目的层的反射特点,利用地震解释成果及测井资料建立地质模型,通过二维模型正演与照明分析技术研究多次波、折射波等干扰波的形成机理。通过研究分析认为:①表层风化层等低速层对地震资料高频吸收强烈,应在地表风化层下激发;②浅层火成岩是影响地震资料品质的关键因素,在浅层火成岩之下激发能获得较高品质的地震资料;③适当增加激发能量,并根据不同的地表特点调整覆盖次数来提高反射能量;④地震模型正演与照明分析技术有助于区分多次波和有效反射波,可以用来指导地震资料采集及数据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中部隆起区发育巨厚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前景良好。针对中部隆起浅部存在强屏蔽层、多次波干扰严重、中古生代地质构造复杂等不利地震地质条件,引进上下源宽线地震采集新技术,采用低频大容量气枪震源、上下源组合激发方式增强地震波场穿透能力,拓宽地震数据频带,并配合双缆宽线地震观测系统,提高地震资料覆盖次数,压制各种干扰信息。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南黄海中、古生代地层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反射成像品质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3.
楚雄盆地红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噪声干扰较强,提高信噪比是该区地震勘探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对该区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资料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影响其地震采集效果的各种因素,认为:(1)地表和地下地质结构的双重复杂性是造成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的根本原因;(2)激发岩性、激发点位置、岩层含水性和干扰波发育,以及检波器组合、观测系统设计的局限性是影响其采集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为提高资料信噪比和改善剖面叠加成像效果,提出楚雄盆地地震勘探采取多道数、小道距、长排列、高覆盖次数的观测技术是行之有效的。同时指出该盆地下一步的地震采集方法攻关方向应当采用宽线采集技术,以满足页岩气勘探需要。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四川盆地地震勘探的基础上,着眼于海相地层的采集技术研究.四川盆地地表出露着不同地质年代的碳酸盐岩地层,地表起伏剧烈,地层倾角大,表层破碎,岩性复杂,激发和接收条件差;面波、折射波发育,次生线性干扰强,散射严重;目的层埋藏深度变化大、断层发育,地腹构造复杂,构造部位叠加成像效果差,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针对这些问题,重点结合四川盆地海相地层地震勘探的研究成果,着重研究讨论了四川盆地地震采集方法的适用性,通过特定的激发、接收及观测系统设计,对四川盆地典型地区进行了采集试验,大大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和对地下断层、地腹构造的识别能力.研究表明:采用小道距、高覆盖次数、长排列接收,激发接收工艺优化是解决四川盆地海相地层地震勘探采集资料品质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精细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在辽河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辽河探区以往的地震资料品质和地震采集方法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精细三维采集几项实用技术。如观测系统的优化:采用小面元、高覆盖次数和不同方向的观测系统;激发参数的优选:精细表层调查,最佳岩性激发和组合井激发;接收参数优选:加强检波器类型试验,不同区块采用不同类型的检波器,理论上分析检波组合特性,进行组合对比试验。对在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和西部凹陷采集的地震资料,采用新、老剖面对比的方法,分析了精细地震采集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潮汕坳陷是以中生界为目标的新的勘探领域 ,其地层时代、产状、岩性以及构造特征等都与珠江口盆地其它坳陷大相径庭 ,海水深度和目的层埋深也有很大差别 ,因此 ,该区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均有自己的特点。影响潮汕坳陷历年所采集的地震资料品质的主要因素有多次波、海底地形和礁体屏蔽、火成岩体干扰、不合理的采集参数以及不完善的资料处理手段等。近年来的地震资料采集中 ,使用合适的震源 ,采用合理的采集参数 ,避开恶劣的海况 ;在处理过程中 ,结合地质解释反复试验 ,选择正确的速度去除多次波 ,消除礁和火成岩体的干扰 ,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从而使地震资料的品质得到很好的改善。在此基础上 ,结合区域地质研究结果 ,在潮汕坳陷总计发现了 4 4个大中型构造圈闭 ,并提供了一口探井井位  相似文献   

7.
官1地区高分辨率地震采集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胜利油田官1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由于该区的地下地质情况复杂,使得老资料分辨率低,不能满足精细解释的需要.为此,根据该区的地质任务和勘探技术难点,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采集技术研究.采用了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技术:①用小面元来提高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②用高覆盖次数及目标设计方法来提高目标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③用优化观测系统来提高干扰波的压制效果;④用延迟叠加震源来提高有效波的下传能量;⑤用多种方法联合调查表层地质结构,并量化分析不同激发井深和药量的频谱、能量和信噪比,以此来确定不同激发点的最佳激发井深和药量.高分辨率采集技术在官1地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新采集的资料较之老资料在分辨率和信噪比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利用新资料解释的构造图上构造形态和断层系统更加精确清楚,根据新资料部署的王古1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  相似文献   

8.
库车地区宽线采集技术应用与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地表和地下构造复杂、地震记录波场杂乱、资料信噪比低的问题,通常采用减小道距与炮距、增加接收道数来提高覆盖次数,但由于激发和接收条件难以改善,同时干扰波难以有效地压制和削弱,即使成倍地提高覆盖次数,二维地震采集对剖面品质也无明显改善。通过对该区地震地质条件分析,在查明地震信号信噪比低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在观测系统设计时采用宽线采集技术,在野外施工中采用准确的近地表模型技术、分区埋置改善检波器接收条件技术、激发药量选取技术、控制环境噪音技术等方案。现场采集试验表明:与单线同区老资料对比,首次获得了较好的深层中生界地震反射,新生界的地层反射资料有明显改善,构造面貌更加清楚、构造高点断层分布情况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9.
伊犁盆地近地表及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勘探难度大,现有地震资料难以满足勘探需要。为此,针对制约和影响反射品质的两大地质瓶颈开展系统研究与地震技术攻关:采用基于多次波压制效果的观测系统优化、巨厚砾石层下深井大药量激发、组合压制多次波、剩余能量补偿等技术,较好地压制了多次波,提高了强煤系地层下的有效反射能量,剖面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焉耆盆地山前构造带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激发和接收条件非常差,造成干扰波非常发育,原始资料的信噪比非常低,难以见到有效反射,成像精度不高,不能满足构造解释的需要,为此,开展了三维地震采集技术攻关研究,采用表层结构调查技术、关键参数分析论证技术和观测系统设计等技术,通过改善激发条件、优化激发参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通过检波器组合实现对干扰波的组合压制,提高单炮的信噪比;通过针对性观测系统设计增加覆盖次数,提高剖面信噪比,查清了南部山前逆冲推覆带的分布范围、目的层产状及断裂带展布特征,并落实了构造特征及圈闭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